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俞涛  厉亚 《出版科学》2011,19(2):34-38
研究影响科技期刊议程设置效果的媒介因素和受众因素。科技期刊的议题性质、报道时间、信源可信度、媒介影响力等媒介因素是影响科技期刊议程设置效果的主要因素,受众使用刊物的频率、人际讨论、导向需求、受众特征等受众因素是次要因素。针对影响科技期刊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提出改进议程设置效果的对策:科技期刊应当找准刊物定位,注重内容创新,注重报道的时效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议程融合”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受众为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究信息时代下受众的不同媒介接触行为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受众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导地位,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虚弱;受众的群体交流是其议程设置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提出之后,不少学者纷纷着手对“议程设置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功能”进行研究。所谓“议程设置”,即媒介通过对某些议题报道量、报道顺序的不同,影响了受众对它们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受众设定了议程。20世纪末,网络媒体兴起,在网络媒体的大背景下,议程设置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所谓的议程设置理论,简单来讲就是媒体通过各种编辑手段,把某一新闻在时间和形式上反复播出和强调,赋予各议题以显著性的方式,来让受众认知并加以重视。一般而言,议程设置分成三个方面:首先,是媒体要率先确定那些内容重要的议题,然后把它放在头版头条以吸引受众注意,即媒体议程;其次,媒体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或者是公众心中自己设定的重要议题,即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政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议程融合的假设,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受众在不同媒介信息获取渠道中产生的属性议程设置进行探讨,验证了不同大小的群体规模对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影响,以及在议程融合过程中群体规模对受众的不同信息依赖程度的倾向的影响。该实验研究对议程融合假设做出了一定的修正并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外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否依然有效是议程设置研究领域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国外学者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检验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对受众是否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二是检验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间议程设置效果。现有研究表明,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对受众具有议程设置功能;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网络媒体自身之间存在媒介间的议程设置效果。  相似文献   

7.
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芹 《当代传播》2002,(5):11-13
作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适度效果论的代表,议程设置理论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至今,在传播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但使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为传播实践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对传媒的舆论导向提供了启发和指导,在人们乐观地看到它强大功用的同时,它的限制因素也逐步显现出来,本从传和受众两方面入手,探讨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以期对议程设置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孙艳 《新闻世界》2013,(5):155-156
媒体根据自身的定位,为受众进行信息的筛选,在某种程度上有舆论引导的意味。事实上,一个真正的社会舆论热点的形成,应该是受众自己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的过程。公民新闻的发展,受众对新闻信息参与度的提高,使议程设置的主体逐渐发生变化;同时,议题的内容和传播的流程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在融媒时代的变化、公民新闻的特点以及公民新闻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三个部分,来认识议程设置理论逐渐从"权威议程设置"到"大众议程设置"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议程设置发生深刻变化,由传统媒体为受众设置议程,变为受众与媒体双向互动设置议程.《南方日报》关于广州城市文物建筑保护系列报道,就是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共同进行议程设置的新尝试:传统媒体从社交媒体中筛选出一系列最终影响事态发展的议题,引导舆论向理性、建设性方向发展,最终影响政府议程,促成了政府决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10.
相比较于新闻中的议程设置,广告中的议程设置显得更加蓄意和明显。出于广告的本性,广告议程通过引导受众的关注点、安排受众的消费主题等来实现对消费者议程的主宰。从议程设置的层次上来看,广告中的议程设置从微观到宏观,可以分为广告作品中的议程设置、广告活动中的议程设置、广告集群的议程设置和深层的广告议程设置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agendasetting)是指大众传媒通过大众安排讨论话题,引起公众的注意,从而进入公众议题,影响公众原有的思想和观点。议题设置可以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可以影响人们思考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运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理论对三峡工程的“媒介议题”和“公众议题”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大众传媒围绕“三峡工程”进行的媒介议程设置方式是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影响和强化效果的。媒介议题设置使受众经历了对这项工程知之甚少、到十分关注、直至共同…  相似文献   

12.
传媒议程设置关注媒介把什么议程以及如何展示这些议程给受众.本文探讨<南方都市报>建构"许霆案"议题的方式,即在报道时间和呈现方式上突出其重要性,加强"许霆案"与受众的贴近性,提升事件意义的普遍性以及在"客观报道"中隐藏倾向性,并指出要理性认识传媒议程设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周敏 《新闻界》2013,(5):14-17
议程设置理论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作为一种理论假说,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是在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发展的新的传播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修正和发展。本文做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提出新的见解。议程设置不仅影响当下受众去想什么和怎么想,同时受众的态度也影响大众媒体对议程设置作适度修改。另外,通过钓鱼岛事件反思当下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8,(5)
本研究是国内第一篇对关联网络议程设置介绍和评析的论文。关联网络议程设置的核心假设是新闻媒体将不同信息、概念和理念连接起来的关联网络方式,同时它也是影响受众将不同信息、概念和理念连接起来的关联网络方式。目前的关联网络议程设置不仅应用于传播学的研究,还渗透到其他学科,但是,中国目前对关联网络议程设置的研究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对香港的研究。进行关联网络议程设置的研究需要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即分析媒介议程或属性之间的关联网络,进而分析受众议程或属性的关联网络,并比较媒介议程或属性之间的关联网络与受众议程或属性的关联网络。尽管关联网络议程设置超越了第一层和第二层的议程设置理论,但是其还存在着很多尚未挖掘和验证的领域,且对于目前中国国内来说,仍需要大力开展在新媒体下的关联网络议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艾英戈与金德的《事关重要的新闻》 ,讨论了这本书在议程设置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通过实验的方法从内在效度上印证了议程设置 ,而且促进了议程设置第二层的研究。本文结合该书突出贡献———铺垫效果的评介 ,兼对其理论来源与意义进行了梳理 ,并以此为出发点 ,探讨了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研究。最后 ,强调了电视的政治传播方面的意义和议程设置理论在中国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开展校园信息推广,加强校园舆情引导的有效载体。但是,各级各类微信公众平台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的影响力效果并非完全尽如人意。本研究在议程设置理论指导下,以华东师范大学为研究样本,从媒介议程设置和受众议程设置关联度、高校微信平台间媒介议程设置关联度入手,探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现实影响力状况。同时,以现存问题为导向,提出加强平台自我定位、掌握受众需求、注重编辑排版方式、优化推送内容等平台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网络媒体的议程传播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体议程不仅可以将传统媒体议程在内容上加以扩充,在传播空间上加拓展,在传播效果上加以放大,而且其自身也表现出与传统媒体议程所不同的特点,形成网络媒体议程自身的发展规律。网络议程传播已呈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影响和效果,对于政府和地方的形象传播作用十分显著,直接作用于网络受众的形象认知过程,成为形象建构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8.
由于网络媒体的出现,媒体议程设置与受众议程设置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二者在网络媒介中互动性增强,大众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再也不是绝对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议程设置的功能弱化甚至会消失,本人试图从传统媒体是网络虚拟社区个人议题主要设置者;议程互动使议程设置功能螺旋式上升;网络高科技隐形提升议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试图提出不同的看法,即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媒体不仅存在而且获得了强化。  相似文献   

19.
从媒介事件马加爵案可以看到:因为网络媒介在现实的传播生态中的特殊地位,议程设置理论并没有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性而失去作用。相反,在媒介间议程的作用下,网络传播的特性更能强化和体现议程设置的强大效果。这一点证实了网络受众的被动地位,也证实了网络受众和媒介之间的传受关系对比传统媒介和受众之间的传受关系,没有表现出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通过对传播方式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在对农传播的实践中有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一是话语权由"媒介代言"向"受众发言"转变,在受众中产生舆论领袖。二是传播的信息直接作用于受众,让传播方式和语言与普通受众平起平坐。三是受众通过节目自我实现,用受众自己的经历代替单纯的说教。四是平衡议程设置,通过设置议程兼顾节目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