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数学教育中的"简单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数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处理数学教育问题上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做法,“简单化”是对数学教育良性发展的极大危害.在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4种“简单化”现象:(1)对于国外数学教育理论、方法等的“简单化”;(2)数学教学中的“简单化”;(3)数学教育评价的“简单化”;(4)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上的“简单化”.而二元认识观是造成数学教育中出现“简单化”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克服数学教育中“简单化”的做法,就必须彻底抛弃二元的认识观。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于2002年12月5—8日在苏州大学举行.会议研讨的主题为:(1)中国的数学双基教学;(2)高师数学系本科生适用的“数学教育技术”课程大纲.会议对中国双基教学作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数学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它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保持正确的合理内核,扬弃不必要的繁琐记忆负担,增加新兴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形成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数学新双基”.因此,进行大量的实际案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数学确定性批判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柳劲松 《数学教育学报》2004,13(2):63-64,84
自非欧几何诞生以来,数学史上的几次重大危机,撼动了数学宏伟大厦的根基;罗素悖论的产生,促进了康托集合论公理化基础的改进;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提出,彻底暗淡了数学确定性的光芒.怀疑、批判是数学发展的真实动力,破除数学确定性的神性观念,重建数学批判性的人文观念,是传统数学教育模式发生根本转变的关键.数学教育的批判性转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Hans-Georg Weigand  鲍建生 《数学教学》2010,(12):F0002-F0002,1-3
走进德国数学教育研究注重严谨与科学,使得德国数学教育研究拥有扎实规范之特征;勇于反省和挑战,使得德国数学教育研究充满新奇与智慧.2010年4月受德国教育科研部(BMBF)“德中科技年”项目资助,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中德数学教育论坛”.中德双方资深数学教育研究者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分享研究智慧;中德双方年轻学者展示各自研究设计,交流探讨研究方法,论坛富有成效.征得德国研究者的同意,借助《数学教学》杂志平台,陆续发表德国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期待与我国同行分享与评判.  相似文献   

5.
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超 《天津教育》2005,(2):48-49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同时倡导学生学习数学应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上述新课程所体现的重要理念中,都涉及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为儿童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人胜”的“问题情境”而绞尽脑汁,但结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数学教育活动中的“环境认知”和“分配认知”的含义,并从环境和角度对数学教育进行分析,要重视数学学习活动中环境和化的影响及其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必须强化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民俗数学”及其教育的研究;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关注数学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点和信念。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近年来在我国各行各业频频出现的词语之一,而把它与教育联系起来的当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基础,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教育自身要现代化.随后,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率先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等系列研究,强调教育现代化与文化传统的整合.在数学教育界,从文化传统角度把“现代化”与数学教育联系起来的第一本专著,当是新近由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汪晓勤博士等著的《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实际上,今天的数学教育、尤其是数学课程改革,正面临着三种纠结在一起的挑战:来自数学方面与教育方面的不同理念,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的冲突.数学界与教育界在分析视角上的彼此分歧,又加上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缺失,数学教育现代化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忧思之路.《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重新定义了数学教育现代化,把数学、教育、文化视为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三大主要支柱,不能不说是针砭时弊、切中要害.深受该书观点启发,本文选择更为具体的“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谈起.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六个方面,就东亚数学教育特色与西方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过程数学是通过某种方法或过程,对现实世界的某方面(特别是形与量方面)之研究。传统的数学教育,着重传授数学知识(结果),而近年西方学者却强调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如问题解决、探索等)。在东亚地区,“结果”及“过程”始终是两者并重的,例如中国数学教育常常强调“双基”。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包括优势与不足,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课题.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在遵循着科学研究的范式.在不断地揭示着数学教育中的现象及其本质.如果说“中国学习者的悖论”不成立,就需要有新的证据进行“反驳”,去“证伪”,推翻这一命题,得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数学本质·认识论·数学观——简评"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数学本质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涉及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关系,从其它角度提出质疑是文不对题的。数学本质是数学观的重要表现,它影响或决定着数学研究方法。研究数学本质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不是“没有必要”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是“无关紧要的”。数学发展的动力是实践,而不是归纳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数学文化的视角下来审视“有用的数学”。分别从古代中西方、现代的数学文化下来感悟“有用的数学”,并尝试在新课程改革中探讨“有用的数学”。  相似文献   

12.
利玛窦具有很丰富的数学知识背景,他以他的数学才能和语言天赋,在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萌芽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利玛窦在肇庆既传播了欧氏几何,也传播了“非欧几何”.他所传播的“西方现代数学”及其所获得的效应,确立了他以数学来赢取中国民心的学术传教思想,为他后来在中国系统地传播“西方现代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合译了许多西方数学名著,不仅引入了新的数学体系,而且引入了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包括几何公理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数学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开创了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纪元,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萌芽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推动高师教师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针对我国数学教学着重训练逻辑思维,在高师“数学教育学”课中提倡恰当地使用直观法,按情境展示、观察、操作、分析、类比、讨论、猜想、推理、论证、应用、总结、反思等步骤展开双边活动。直观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发展学生直观形象思维。文中给出一个类比图的案例来诠释。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上)函数一节内容中,所给函数图形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对摩天轮运动的理解出现了较大的错误,本文简明指出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案.  相似文献   

15.
李春武 《天津教育》2021,(7):170-171
党的十九大会议对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发展做出明确指示,要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化发展,让每一位适龄青少年学生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微观层面来看,现阶段我国各教学班级内学生能力水平两极分化现象仍存在,本文将以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为例,阐述造成班内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分化的原因,并提供几种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信息科学基础》课程是国内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信息科学与数学密切相关,探索《信息科学基础》课程与基础数学课程的衔接融合,有助于优化课程知识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升创新创优培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数学欣赏"教学以介绍数学的发展为契机,引导学生从数学美学、数学哲学、数学应用的角度去欣赏数学,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8.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典型代表。从《九章算术》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数学具有的特点是:实用性;算法化;模型化;数形结合、直觉把握;寓理于算。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陈省身猜想”,必须要弘扬科学精神,从数学的创新入手,形成“中国数学学派”。“陈省身猜想”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有着强有力的感召力,激励着中国的数学研究者大胆创新,为早日把中国建成世界数学强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阐述计算机和数学在现今社会的广泛应用,提出了培养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数学素质,并明确指出“数学实验’应具有的特点和选择实验课题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从而强调了“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