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移动终端的完善,受众由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他们不仅是信息的需求者和接收者,还是媒介活动的反馈者和参与者,但是在肯定网络媒体时代受众主体地位确立与提升的同时,不少媒体也出现过分迎合受众的低俗化、媚俗化现象,对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关注新媒介生态下的受众地位发生的新变化,对受众自身意见的表达、媒体的良性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婧 《新闻世界》2010,(5):158-159
媒介生态学是探索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和规律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网络传媒的影响力增大,网络受众作为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网络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本文从媒介生态学角度,对网络受众的双重身份进行分析总结,探讨网络舆论对社会,对媒介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媒介事件马加爵案可以看到:因为网络媒介在现实的传播生态中的特殊地位,议程设置理论并没有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性而失去作用。相反,在媒介间议程的作用下,网络传播的特性更能强化和体现议程设置的强大效果。这一点证实了网络受众的被动地位,也证实了网络受众和媒介之间的传受关系对比传统媒介和受众之间的传受关系,没有表现出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术条件,新旧媒体的融合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受众地位,它的影响延伸到了社会生活,艺术创作等各个方面,不断重塑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本文从技术,信息生产和融合文化等视角阐释媒介融合,运用一些案例分析媒介融合影响下媒体行业内部环境变革和受众的表现、媒介行为、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5.
科技革命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科技革命不仅催生了新形态的传播媒介,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导致了传播观念的嬗变,以及传受关系的变革、传播实践的变化等。本文侧重从媒介和受众两个方面对科技革命的影响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一种心理倾向.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是一种对媒介信息做简单的感情的逆向思维和反向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能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的心理防线,使媒介信息的含义扭曲、变形,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受众的逆反心理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对此,本文试从传播学、心理学角度予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距离既是有形的、可以测量的,又是无形的、难以把握的。媒介距离主要包括地理距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不同形式的距离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和影响。在传播与媒介走向融合、走向多元的大背景下,媒介距离的传播特质,媒介内容、传播者及受众等各种传播要素之间复杂多样的距离关系,成为传播的重要因素而凸显出来,传播全球化、网络化和商业化等媒介现实则是影响媒介距离互动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传播受众角色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从传统的信息接受者到"生产者用户",受众正经历着"社会化"的转变,这也将引起整个传播领域的变革。本文主要针对社会转型期传播受众的角色转型表现给予分析,并窥探问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中“使用与满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传播者的霸权地位减弱,网络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者出发,把受众看成是有特定需要的个人,把人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因而在网络传播中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0.
媒介具有教育、培养受众的功能。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受众本身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受众思想教育的媒介路径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了受众思想教育的媒介路径所呈现的特点,分析了受众思想教育媒介路径的多元化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教育的建构,以促进受众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田野 《新闻前哨》2010,(4):54-56
进入21世纪,媒介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媒体环境中,作为传统媒介的广播正以新的传播载体和渠道影响受众,受众也渐渐成为媒介产品的重要部分。他们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自新媒体平台诞生之日起,媒体从业者就在寻找可以优化传播效果与增加传播价值的途径.由于受众地位的提升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使得受众的猎奇心理逐渐被传播者所重视,相应的,在以社会新闻为代表的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猎奇新闻的身影.本文分析了当下媒介环境中社交媒体平台社会新闻的发展现状、编辑特点,以及新闻猎奇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门槛,往往是具有专业身份的传播者负责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进入自媒体时代,受众与传播者角色不再固定,受众也可以与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一样,通过例如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发布信息而成为新闻传播者,传播者角色不再垄断,新闻媒体的传播地位受到挑战,媒体发展的重点由"我要传播什么"改变为"受众想要接受什么",新闻传播格局由"传者天下"进入"受者天下",受众成为新闻的起点与归宿,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正面对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冲击,报纸所处媒介环境中的信息传播手段发生了深刻变革。由于媒介环境影响,受众对报纸的阅读重心也在改变:他们阅读的不仅是文本,也是媒介;文本也因媒介不同而变换。针对读者的阅读文化改变的事实,研究该变化如何在新闻实践中得到阐述成为媒介融合时代,深入分析报纸困境,寻找报纸出路,预测发展趋势的关键。因此,本文旨在考察报纸数字化变革对新闻消费的影响,及其在受众阅读文化中引起的变化,这些变化呈现的特征与趋势均关系到报纸应对此变革的方略。  相似文献   

15.
媒介距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走向现实的应用研究,媒介距离已在大众传播中广泛存在,但各种媒介距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首先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媒介距离的内涵,从传播者与受众的和谐视阈出发,指出掌握媒介距离应从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入手,然后总结了不同媒介在媒介距离应用的策略。"不即不离"的适度性可能是一种媒介距离在实践过程中最基本并且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未来的研究应从媒介距离产生的机制、受众及感知等领域开展大量研究以加予证实。  相似文献   

16.
庄鹏 《传媒》2015,(6):57-58
媒介生态的本质是基于系统论的思维方式以及生物圈的理念,对媒介及其所处其中的社会进行考量.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组成要素非常庞杂,包括传播者、媒介、信息、符号、受众等,每一要素的特点以及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存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研究新闻传播效果,既要充分重视受众因素,既重视受众的社会层次性、社会心理及行为特征、受传需求、物质基础等,也要在明确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到传播者、媒介和信息对传播效果的作用,甚至还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历史传统以及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只有把传播与受传作为一种附加有各种内在外在条件的对立统一过程去进行多层次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广播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是广播发挥自身优势、在大众媒介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的最佳选择。本文旨在对广播双向互动传播的各种发展模式进行回顾和对比分析,寻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媒介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使得受众的地位大大提升,不少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惜低俗、媚俗,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这种短视行为势必会削弱媒体的公信力,使媒体失去受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自由言说的话语平台,使话语权重新回到了受众的手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受众在行使网络话语权上却陷入了"沉默"。本文主要以微博时代的"围观中国"和2016年的"吃瓜群众"为研究对象,分析受众逐渐陷入"沉默"的原因及受众心态的变化,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