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特殊的经历提供给鲁迅宝贵的乡村经验,也滋养了弥漫于鲁迅乡土小说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和悲郁忧思的情感.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乡土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使小说艺术与中国的社会改造和民族灵魂改造的事业结合起来,他对于乡土的理性认识和批判蕴涵着现代知识分子最执着最深沉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普遍采用了童年视角,对诗化童年的描述实则是鲁迅对童年的精神留恋。通过对他真实童年经历的分析,可以看到,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某种程度上痉其残缺童年的精神自叙传。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是当代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乡土小说继承了鲁迅小说的传统,也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贾平凹具有强烈的世俗关怀精神,对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小说创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4.
以"立人"为中心--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文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著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文化品格.鲁迅著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立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小说,呈现回归鲁迅所开创的乡土书写的黑色调的趋势.这是一种以现代思想为坐标,正视苦难、反思传统的勇气和理性.表现出了世纪末中国文学对于"五四"传统的回归.同时,作家们精神回乡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神话荒蛮的态度,又反映出这种回归的非整体性,尤其受后现代思潮影响而产生的乡土创作中的无意义心态,更成为一种漠视历史的理性缺失.  相似文献   

6.
"黑色家族"成员系指鲁迅作品中颇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散见于鲁迅作品中,这些"黑色家族"成员身上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即彻底的不妥协地反传统,进行革命的复仇的精神,为国民打造了一个彻底反封建、反传统的全新的精神世界.在表现鲁迅主体精神的同时,还对各类反叛者及英雄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注入了鲁迅的生命体验,表现了鲁迅深沉的精神内涵.本文试从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主体精神和内涵的开掘三个方面探讨其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杨梅 《成才之路》2010,(19):74-74
鲁迅是第一个真正写普通农民的作家。鲁迅与农民存在着深刻的血缘联系,少年时代的乡土生活经历进而成为他的精神气质,让他形成强烈的"农民情结",使他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某种农民因素。这种因素进而转化成无意识的创作倾向,也深深地渗透于他的小说之中,把他最真挚、最深厚、最热烈的情感倾注到农民身上。他饱蘸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农民在重重压迫下喘息的苦难。  相似文献   

8.
故乡是鲁迅永远不能释怀的情绪所在,在鲁迅作品中凝聚着他灵魂深处强烈而持久的恋乡情结.本文从童年经验、乡情、乡土文化、漂泊体验等几个层面,探讨鲁迅恋乡情结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其乡土文学作品中不避矛盾地选择了隔岸遥望式的创作姿态,对中国农民表现出迥异于前人与他人的更为持久和深沉的关怀.他试图通过远距离地描绘某一局部场景来真切展现乡土民间的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服从于精神启蒙、思想革命的创作目的,以《呐喊》《彷徨》为代表的鲁迅小说主要是一种精神叙事。与这种精神叙事相适应,鲁迅小说在大的空间选择上主要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为厚重的乡土中国———他的故乡绍兴为蓝本,在小的空间上则主要选择了最能展现人物灵魂、最能使人物说的封闭的室内空间。在空间的表现上,鲁迅小说采取了遗貌取神的策略,突出了它们的铁屋子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浙东地域文化、中国士人传统、任侠尚气时代风潮等方面,理出鲁迅侠义精神的来源,以探寻侠义精神如何从一个"他物"化作"精神界的战士"鲁迅的精神内质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乡土创作的主题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创伤应该引入主题学的方法与原则来阐释,就鲁迅的乡土创作而言,他以乡土环境的空间定位、意象营构的对比模式与意义结构的双声对话等艺术创造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叙事范式,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学乡土主题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流派的中坚力量,王鲁彦的乡土小说中透露出浓重的悲剧色彩,除了表现"爱的破灭"的主题,他又继承了鲁迅先生对"隔膜"主题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精神和作品的影响,不仅及于现代学,而且及于当代学,具体体现在“国民性改造”主题在当代学中的延伸、鲁迅乡土学对当代乡土学的影响、鲁迅描述人生时独特的平民视角对当代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量,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个人本位价值观为价值尺度的.为使国人在观念层面上能获得独立自由和精神的提升,他偏执地对传统文化作出了强调批判、强调否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厉彦林是一名优秀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尤侧重乡土。他的乡土散文带有超越性,写乡土又不止于乡土,其中蕴含着故乡情结,同时又有着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既有传统味道,也有现代精神,在当下"讲中国故事"的大文化语境中,更是格调鲜明,意义独具。本文从厉彦林的乡土散文创作入手,分析其创作的艺术特色,挖掘其创作的深层意蕴,展现其乡土写作对乡土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将鲁迅(周树人)与赵树理的乡土文学成就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中考察,文章对鲁迅和赵树理进行影响和比较的研究,凸显了从鲁迅到赵树理的现实主义发展脉络以及这一文学传统的意义;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乃至现今提倡的乡村振兴文学需要汲取历史经验,鲁迅和赵树理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应成为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五四起始的现代乡土童年书写,追怀作家童年时代的生命经验与人事见闻,对已逝的童年乐园的忆念多源于现实中成年人生的困境.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到萧红童年的“后花园”的记忆书写中,寄寓了作家的生命理想,也蕴藏其“失乐园”的沉痛.萧红在表现的深广度上体现了与鲁迅相接的精神底蕴,不仅传递着“励己”及“立人”的渴望,而且对个体生存和整个人类命运之荒凉底色有着深邃的洞察.现代作家的乡土童年书写大多体现了对“失乐园”的清醒意识和力求振拔的内心挣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