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2.
廖佚 《新闻传播》2010,(9):69-69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是个“老大难”,媒体同行们觉得难写,老百姓觉得难看。写好会议新闻,需要新闻记者具备“四心”——精心、细心、责任心、恒心,以此改良采编模式,创新报道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县市区基层单位工作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做采访写报道,还要编刊物当校对,更要写各式各样的材料,做接待干杂务等等,说是万金油式的"杂家"不为过。然而,如果只是"杂"而不"专",则业务水平终究难以提高,不能成为"专家"型人才,既"杂"又"专"是基层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层新闻记者为什么要"杂"。县市区基层单位的新闻记者主要包括宣传部新闻中心、地方报社、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基层工作分工不够细致,采访撰稿、编辑通联、发行接待、管理事务等等,样样都有,样样得会,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4.
捕捉会议“新闻眼”杨忠群一般会议报道,很难写出好新闻。笔者认为,作为记者,一进会场,即应有自己是“新闻记者”的意识,而不应成为“会议的传声筒”,要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敏感地从会议的一些细小枝节中去捕捉“新闻眼”。如我写的消息“两兽药厂家联袂共同开发四...  相似文献   

5.
中国最早的报纸始于唐代,然而其内容都是由内阁统一发布的消息,进奏官们照抄照发,称不上新闻记者。最早的“新闻记者”是宋代的内探、省探和衡探。内探是专门打探皇宫消息的人;省探是打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  相似文献   

6.
"俯身抬头"作为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无疑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进程中找到的一把"钥匙",解决了新闻的源头活水从哪里来、站在什么视角写新闻和用什么样的新闻满足党和人民的需要等根本性问题。本文提出,一线新闻记者,要想做好新闻采写工作,就要学会"俯身抬头"。  相似文献   

7.
写消息,在一些人看来很容易。其实写好消息最难。写好通讯的记者大有人在,而写好消息的记者,屈指可数。写消息难,最难一点就是它短。要在很短的篇幅中,把事情说得很生动、很吸引人,很不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多。例如把语言搞得精炼些,就是一种办法。但写好消息最基本的还是选好角度的问题。其中,选好“接近点”是一个重要的技巧。请看这样一条消息的修改。第一遍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修改,是在文字上的修改。第二遍是改写,即在角度上有一些变化。先看第一遍修改,改过以后,自然是好多了。现  相似文献   

8.
新闻"新"是第一位的。在日常新闻采写中如何求"新"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要面对的问题。 一是时效求新。它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采新闻、写新闻、发新闻,要有分秒必争的时效意识。我们最早写新闻用稿纸写好后,再寄到报社、电台,少说也要几天时间。那时候,求时效,  相似文献   

9.
子夜读报,读到一篇文章中写及现已85岁高龄的新华社记者方徨,在给一个采访过她的后辈新闻记者的信中,讲了她经历的两件事:一件是1955年她在杭州参加社会主义改造的报道,采写杭州工商业改造在一夜之间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的消息.浙江省开大会庆祝当天,会后方徨将写好的稿子交给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审稿,她顺便说了一句:沙省长,你看这个稿子能发吗?  相似文献   

10.
“要让新闻鲜活起来。”这确实是媒体很值得在实践中认真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地市级的报纸上,新闻消息能否鲜活起来,从根本上说,它取决于新闻记者获得的新闻事实是否新鲜。要获得新鲜的新闻事实,就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把新闻消息写得鲜活一些,  相似文献   

11.
访问记,有人又称之为“专访”。它是新闻记者对新闻人物或某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报道。它和一般意义上的通讯,有共同之处,即比消息要较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新闻人物,它可以用叙述、谈话、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写人、记事。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在于一个“专”字。一般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通讯,新闻记者事先怀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目的到现场去,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采访,将与现场人物谈话、观察现场、留意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以及周围的环境等,搜集起来,写作时又以对被访人  相似文献   

12.
“成为一个高产作者”,写出更多高质量的稿件,这是每一个作者和通讯员企求的。然而,并不是不停地去思考去写作便可成为一个高产作者,因为不被认可的稿件就无所谓产。咋样才能达到“高产”呢?关键的就是需要我们很好地掌握“采写高效”的基本方法。 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写什么的问题。这是采写工作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 1、什么都能写。作为一个没有成名的作者要具有采写多种文体的本领。记者、通讯员本该就是一个杂家。我们不仅应该学会写消息、言论、通讯、调查报告,还要学会写小说,论文以至散文等。这样,不仅可使采访所掌握的材料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稿件质量。  相似文献   

13.
人物新闻是运用消息、通讯、特写、故事、专访等多种体裁,报道一个人或群体的先进事迹,鲜明地告诉受众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人物新闻要写得简明扼要,这就要求写人物的主要活动和突出事迹,文章要紧扣主题。 新闻记者在采写先进人物时,写他们的共性是必要的,但更要注意选择具有人物个性的典型材料来深化主题。  相似文献   

14.
消息写作需要“新闻由头”,采写事件性消息只要及时抓住事件发生或结束的时间写稿,做到这一点不难。一般地说,采写非事件性消息需要“新闻由头”就有一定的难度,再说有些写稿人又容易忽略它,往往造成消息写作的败笔。因此,写非事件性消  相似文献   

15.
对一张报纸来说,版面的编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对一条新闻稿件来说,拟出一个好标题则是非常重要的。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更是新闻精髓的集中体现。对一名新闻记者来说,不论是写消息还是通讯、专题,都要自己拟标题,这个标题不一定会被版面编辑采纳,但对启发编辑思路、引导编辑更好地理解稿件主旨是很有帮助的。总的来说,给一条新闻拟标题,需要遵循五个最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常讲:“要学会报纸工作的十八般武艺,当多面手。”意思是说,要逐步掌握新闻写作的各种体裁,如消息、通讯、专访、特写、调查报告、工作研究、评论、杂文、札记等等。做到写作上需要那一种体裁,自己就可以使用那一种体裁。有些记者、通讯员已经这样做了,或者正在这样做,并且已经写出了许多好稿子。可是,也有不少记者、通讯员不敢向新闻写作的各个领域进军,只会写消息、通讯,不会用别的体裁.你让他向别的方面试一试,他总是为难地说:“我不会.”作为一名记者或通讯员,如果只会写消息、通讯“老两  相似文献   

17.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新闻记者是个“杂家”,这不仅指知识面要广,而且指新闻写作的手法要多。 我们通讯员也应当向“杂家”努力,学会新闻行当的十八般武艺。这样的好处是: 一、不浪费素材、采访中得到的素材很多,有时写一篇稿用不完。如果只会写消息,其他素材岂不白白浪费掉了? 二、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通讯员一般是从写消息开始的,但新闻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果多练几手,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都尝试一下,也许你会找到自己的写作优势。 三、有利于提高写作兴趣和水平。一种写作方法用的多了,难免单调。只有多种形式交替使用,才能不断丰富你的文采和词汇,锻炼你的思维,提高你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写好消息,是每一位记者都要练好的基本功。消息是报纸的主角,消息活则报纸活。多少年来,报社编辑记者一直为让消息活起来而不懈地努力着,提出散文式写法呀,让消息软下来呀,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想让消息活起来。尽管如此,目前,死板的消息仍大量地见诸报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类消息。因此,研究如何写活消息,经济类消息就成了重点。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当然应在激烈的新闻竞争洪流中想千方设百计地争时间,抢速度,抓事实,发新闻,可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因这样那样的缘故,使得新闻记者未能“捷足先登”,抢发到“新闻”。有时还会因事件的重要.非步人之后去采写老题材、老主题不可。因此,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也得要练就一手“炒冷饭”的本领。把“浇头”炒上来在采写之前要充分了解清楚先行者的采访情况,看一看别人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