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和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核,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全面认识国家治理的历史渊源,巩固既有优势,传承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因,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历史机遇、回应时代要求,在党的全面、系统领导下深化改革,发挥“政府—市场—社会”联动作用,在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良性循环转化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立高校效率的治理制度基础与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治理制度是规范高校各利益主体经济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具体包括委托人制度安排、委托———代理制度安排和代理人制度安排。首先,本文理论阐释了治理制度与高校效率的关系,指出三个方面的治理制度安排共同作用并影响高校效率水平的高低。然后,具体从委托人制度安排、委托-代理制度安排和代理人制度安排三个方面分析了治理制度对我国高校效率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了重构我国高校治理制度安排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前,“治理”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公共部门改革的新方略。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治理理论的主要制度安排之一,部分公立学校“转制”实践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制度层面进行治理变革的重要表现形式。文章着重就治理视野中的公立高校“转制”和制度安排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传统管理与现代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概念性差别,一般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高校垂直监管,高校治理比较关注和其制度运行存在利益关联的群体利益诉求,在多元利益群体参与中,平衡高校管理价值,提升其管理效率。高校实行多元化参与治理模式,对高校群体利益冲突、决策信息不对称以及学术原则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极为有利。现代大学制度下我国高校从“管理”到“治理”的改革,一方面需要改变其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还需要管理体制的支持与变革。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方式、原则和形式,并将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划分为提出、探索及建设、过渡、加速发展与转型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住房制度矛盾逐渐由计划与市场的制度冲突转变为管理与治理的冲突;改革的政策工具经历由行政指令到产权界定、货币工具到金融工具、信息管理工具到多维的治理工具的综合运用;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由住房商品化向追求住房及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目标,以“善治”的原则为指导,开掘改革的多元动力,拓宽改革的多层模式,运用治理理念进行我国高校的住房制度改革工具的创新,推动改革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是我国教育治理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正在引发多元利益主体治理机制的重要变革。基于治理的视阈,分析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的应然价值、现实问题并构建优化策略,对于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科学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针对高校撰写质量不高、社会公众监督效能难以发挥、研究机构研究成果水平较低和教育行政部门监管流于形式等年度报告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采取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年度报告制度设计、强化年度报告制度的理论学习、健全各负其责的协同工作机制以及规范年度报告工作程序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政府、社会和高校的三元治理模式,强调高等教育管理权在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之间的分散和制衡。三元治理模式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包括宏观上政府简政放权的制度创新、中观社会团体的制度创新和微观高校自主权的制度创新。宏观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政府的简政放权,把一些权力和职能让渡给社会团体和高校,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机构和制度。中央和省级政府建立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与管理委员会及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中观社会团体的制度创新,不仅要关注到政府权责内的全国性重大问题,还要关注高校实践领域的各种具体问题。出台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法规;增设有关社会团体管理权限的法律规定;制定社会团体运行模式的政策。微观高校自主权的制度创新,需要从确立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着手,理顺高校内部治理机构中的党政和教师、学生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并以党政关系为主轴进行制度创新:制定高校法人实体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快高校内董事会制的改革,实行高校内领导体制董事会制。  相似文献   

8.
高校社会捐赠在优化高校治理结构、推进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和促进社会资本形成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从非正式制度来看,慈善文化是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的逻辑起点.要建构完善的、正式的高校社会捐赠制度,主要路径有:完善税收激励制度;建立国家财政配比资金制度;强化高校社会捐赠的治理与监督.  相似文献   

9.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体现为大学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配置,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管理体系和制度.针对我国目前公立高校存在党政职责不明、行政化色彩浓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民主制约监督机制缺失等弊端,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六位一体”的治理结构;理顺权力关系,规范权力运行;构建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重视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进一步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院系治理是大学治理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协调党政关系主基调下,我国高校院系治理大致历经了“探索初创期”、“调适定型期”和“提质增效期”等三个演进阶段。当前,我国院系治理面临领导体制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备、运行机制不通畅、治理主体权责失衡、党组织功能“悬浮化”等瓶颈和困境。推动院系治理现代化,应在遮蔽与澄清、守正与创新的动态调适中科学规避“制度移植陷阱”,创造性地推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向院系层面的制度移植。在实践中,明晰院系党政共同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党政学协商共治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功能作用,是加快推进院系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我国高校应当不断完善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内部治理。高校既要通过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校院系多层级治理制度体系,完善以学术系统为重心的学术与行政系统协调机制与完善以学生参与为新亮点的扩大治理主体参与机制,促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高校内部治理奠定制度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通过依法治校,实现制度优势向竞争力优势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高校职称制度“破唯”改革是在建设“双一流”高校及高校评审权下放的双重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在“破唯”过程中普遍存在“破唯”执行标准不明、治理主体协同失衡、治理策略失当、治理手段失灵以及治理理念失范的问题。协同治理理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可从“破唯”参量的协同、主体的协同、系统的协同、手段的协同、理念的协同五个路径推进,从而明确“破唯”执行标准、理顺治理主体协同关系、运用系统性治理策略、综合化治理手段和正确的治理理念,强化“破唯”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国家治理长期存在的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现实依据。但目前学术界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研究缺乏对这一治理机制的内在逻辑的探讨,特别是这一治理机制何以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尚未有较为深入的理论回应。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脉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制度评价正当性、优越性与有效性的三大标准。比较“传统模式”“宣称模式”“内卷模式”与“优越模式”四种国家治理模式,可以看出,责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优势得以彰显的关键因素。基于此,从责任政治理论的“观念”“结构”“行动”三个维度深入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国家治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将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新时代国家治理强大效能提供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之间存在目的一致、内容包含、理念共享和意义互涉的关系。在实践层面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存在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运行过程不完善和效能发挥不明显的困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在整体层面上,要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现代化标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在要素层面上,应从观念、主体、内容和环境等要素着手,实现优化重组;在过程层面上,应优化制度运行的领导、管理、协商、监督和评价等机制,有效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相似文献   

15.
办学自主权既是高校有效实施内部治理的基础,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三级管理体制的建立,进而到以办学章程为载体的治理体系改革的历史嬗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明显扩大。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看,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变迁体现了权力与制度的互构关系:权力秩序呈现出从集中管控到分权治理的特点,制度模式从国家本位到多元导向的发展趋势。受路径依赖和高等教育供给制度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变迁过程中产生了宏观鼓励与微观约束、临时性制度过多与总体性制度欠缺、外部放权和内部集权等多对矛盾关系。在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迫切需要加大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实现从行政主导型的制度变革转向发展驱动下的高校自主性治理改革。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人才评价一直是政府、社会和高校持续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新发展阶段亟待探讨的新研究视域和治理路径。文章基于组织场域理论,引入人才评价场域的研究范畴,构建“制度逻辑—机制要素—治理主体”分析维度,运用嵌入式案例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设计和分析。研究发现,人才评价还面临制度逻辑冲突、机制要素失灵、行政运行低效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了高校科技人才评价的场域法治化、机制科学化、管理数字化和研究学科化等治理路径,为推动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建立符合法律规定和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学校推进管理制度改革的工作实践,重点阐述了加强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提出首先从高校内部治理入手,以完善高校自身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为切入点,重点从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完善规章、激发活力四个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和建设。  相似文献   

18.
已有研究文献表明,现有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核制度是院系自治。在当前全球化和国际化影响下,借鉴治理思维,我国高校正在破除“行政化”的本土情境,建立“管办评”分离机制,形成各利益主体可以相对平等地对话与协商的现代大学制度,这是构建我国高校治理结构、推动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地的基本策略。通过文献分析和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涵辨析后发现,我国现在的高校治理策略缺乏市场维和院系自治维,应该将其纳入新的高校治理结构;法律一维相对弱,也应作为独立的维度进行建构,即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应该包括法律、国家规制与政府行政、社会中介评价、市场、校级管理和院系治理等六维度。从自主权内容上,高校办学自主权实质是高校应该拥有的一系列与学术活动相关的决策权,在结构上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提供什么”的战略决策自主权和“如何提供”的生产决策自主权。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呈现由政府全面控制着这些自主权逐步转向持续放权的改革趋势。目前,相对“提供什么”的战略决策,高校在“如何提供”的生产决策方面拥有较多的自主权,高校对学术事务的权力多于资源配置的权力,部属高校较地方高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19.
作为政府治理变革的新范式,整体性治理因其深刻洞见在公共管理领域得到了深入探讨和广泛关注。但是,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适用性和创新性,却是一个大胆的理论预设。通过分析整体性治理所回应的问题是否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并严重制约着教学效果的实现,即整体性治理是否“切中时弊”;我国高校是否具备整体性治理得以顺利推行的现实基础,即整体性治理是否66切实可行”;整体性治理在现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中是否已经“尽人皆知”、“尽人皆为”,即整体性治理是否已成为“理论自觉”,这三个问题的深入回答,厘清了整体性治理审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自洽性。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整体性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20.
高峰 《教育探索》2022,(1):35-40
加快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的应然选择,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治理现代化既有国家治理的一些共性特征,也有其特有内涵和时代表征。应深度聚焦高校治理的“八个之治”,创新推进科学之治、民主之治、善治之治、程序之治、学术之治、育人之治、文化之治、共治之治,探索一条贯彻中央精神、体现“双一流”建设要求、符合高校实际的治理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