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小说《唐老亚》讲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史实的探究和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构。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运用弗朗茨·法农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对《唐老亚》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展现唐老亚从"他者"到"自我"的觉醒和其重构自己文化身份的历程。当代华裔美国人必须颠覆白人霸权话语和强加给华人的刻板形象,并依托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与融合来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当代性别研究理论认为,性别身份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的男性身份经历了建构、挫折和重构的过程。杰克最终识别了男子气概的伪装,领悟到纯粹的英雄精神,并以此为基础重构男性自我。  相似文献   

3.
当代性别研究理论认为,性别身份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的男性身份经历了建构、挫折和重构的过程。杰克最终识别了男子气概的伪装,领悟到纯粹的英雄精神,并以此为基础重构男性自我。  相似文献   

4.
《认罪书》是一部关于"罪"与"认罪"的作品,金金是小说的女主人公,是小说情节的穿针引线者,金金的身份是十分特别的,在小说中并不固定,而是不断变化的,经历了自我主义者—复仇者—揭秘者(忏悔者)这几个阶段,金金身份的变化是小说的关键,其带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并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野草在歌唱》中,除了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不容忽视以外,玛丽的丈夫迪克的悲剧也值得重视。迪克在经历了农场经营失败与婚姻宣告破灭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自我身份的认同与角色建构充满迷茫,自我身份也变得逐渐模糊,最终走向自我疯癫。迪克的悲剧映射了其在不断重塑自我身份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面纱》是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女主人公凯蒂在经历了幻想破灭和生死离别之后,将生活的面纱从眼前揭开,并且实现了精神觉醒。本文试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深刻分析小说中作为"他者"的东方人身份与作为"自我"的西方人身份,从而剖析毛姆小说中所体现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怀旧是现代性语境之下人类个体维护并重构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石黑一雄作品中的主人公在面临现代性所导致的身份危机或存在焦虑感时,总是试图借助于怀旧叙事,稳固并重申自我身份。然而,不同的怀旧模式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长日留痕》中史蒂文斯的复原性怀旧企图重构一个单一、固定、排外的英国身份,这种身份的合法性最终为小说叙事自身所解构。相反,《群山淡景》中悦子的反思性怀旧则通过反讽式、碎片化的叙事,成功重构了一种动态的、开放性的非本质主义身份模式。  相似文献   

8.
《我的位置》是澳大利亚土著女作家萨利·摩根的自传。小说通过探索被霸权话语所掩盖的家族史和民族史,展现了一名土著女性找寻自己文化身份和位置的决心。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土著女性的"他者"形象,以及其重构自我的努力,可以看出颠覆"他者",重构自我是土著女性直面霸权,真正融入历史,找寻到"我的位置"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9.
《斜阳》创作于二战后的日本,混乱的时代思潮促使作者太宰治坚守自我内部重构的价值体系,却不可避免遭遇来自社会现实与传统制度的压抑。作品揭示了自我身份的消解带来的困惑与幻灭,着力刻画了女主人公在重构自我身份中的成长,同时蕴含着作者本人的精神成长历程。这种虚构与现实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小说明暗交织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0.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简·爱在三个不同阶段的身份书写与重构,对《简·爱》这部小说进行了讨论分析,以寻找出小说的内在魅力。小说主人公简·爱在其身份书写与重构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了填补文本"空白"的机会,为他们展现了一个非常耐读的深层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2.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当属战后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作品摆脱了黑人小说惯有的主题: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讲述了主人公无名黑人青年探寻自我和自我觉醒的经历。小说通过空间规训、空间迁移和空间重构等书写技巧,揭示了美国种族隔离盛行时期非裔族群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身份迷失,再现了人物伦理选择的两难境地和意识觉醒,反映了美国非裔族群的伦理诉求,同时也表达了种族融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3.
艾米莉·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和小说家,29岁便英年早逝,只留下《呼啸山庄》这唯一的一部小说,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该小说主要叙述了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恨情仇和生死别离。"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是指个人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的理解到的自我,"[1]该小说贯穿着希斯克里夫对自我认同的追求和实现,从一个身份不明的"乞儿"到冷酷无情的"复仇者",希斯克里夫毕生都在捍卫个体生命的尊严、追求自由、爱情与幸福。  相似文献   

14.
《身份》(又译为《本性》)是米兰·昆德拉用法语创作的第二本作品,小说运用"音符的组合"、"复调结构"和"对位"等音乐技巧描写了一对情侣的爱情体验,表现了当代人对身份的怀疑和自我的迷失.相比之前的作品,《身份》这部作品文本简洁洗练、结构明朗,清晰地体现了昆德拉将音乐与小说融为一体的创作乐思.  相似文献   

15.
上山下乡经历是知青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段记忆或被作为宝贵的文化经验,或被视为深刻的内心创伤,而身份迷失却是他们的共同困境。返城知青在心灵挣扎之后省察时代情势,借寻根以寻找自我,追认和重建自我身份,这是他们进行寻根小说创作的文学理想之一。带着"我是谁"的困惑,寻根小说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认同三种策略建构其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借以升华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6.
流散文学很重要的表现内容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文化身份认同。印裔美籍流散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小说《同名人》描写了两代印度移民自我身份探索中的困境、文化融合等问题。在"第三空间"的视角下,文章分析该小说中第二代印度移民面对家庭内家国文化与家庭外异质文化之间冲突与抉择时,通过与异族青年婚恋这种方式,在多种文化间进行自身身份的探索,从而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17.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家当》以1位中年女作家视角回忆姑妈艾尔弗莱达以及两人之间微妙关系,展现人物在错位的空间中的情感体验。艾尔弗莱达从乡村移居城市,家园空间的转换导致她身份困惑并尝试通过对家园空间的追忆和回归获得身份认同,却以失败告终;叙述者在压抑的家庭空间和不对等的爱情中自我空间错位而导致身份困惑,尝试在第三空间中重建自我身份。基于索亚的空间理论,结合门罗自身经历,对比两位主人公自我追寻之路结局得出:第三空间中自我探寻是解决门罗小说女性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的合理办法。  相似文献   

18.
王晓燕 《文教资料》2013,(16):11-13
小说家拉德克里夫·霍尔的《孤寂深渊》被誉为女同性恋文学的"圣经"。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斯蒂芬·戈登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女同性恋者寻求身份认同的艰难过程。居住空间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与自我身份认同之间存在内在、深层的联系。作品居住空间的变化恰当地诠释了女同性恋者在当时社会受到的身份困惑、身份焦虑和自我的身份认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孤寂深渊》,解读斯蒂芬居住空间的转移与她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20.
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