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新闻战线开展了杜绝虚假报道专项教育活动。新闻,就其本性来说,就应该是真实的,但是,目前虚假报道已经成为新闻界的一种公害。笔者近30年来,一直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工作,深感虚假报道对社会、对读者、对报业的危害。因此,深入分  相似文献   

2.
第十一届亚运会是亚洲体育界一次精彩、圆满、成功的盛会,是我国体育迈向世界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我国新闻工作者对这次亚运会的报道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多彩,值得在我国新闻史上大书而特书。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0名记者,前来北京采访这次盛会,我国新闻界第一次在国内面临如此规模的国际性新闻竞争舞台。这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自强、腾飞的一次契机。我国新闻工作者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激励下,勇于实践,奋力拚搏,无论是文字新闻或图片新闻,还是声像报道,都做到了又多又快又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纪录。  相似文献   

3.
“哥们,第一枚金牌,看你的啦!”亚运会比赛尚未开战,新华社参加亚运会报道的编辑、记者便朝我喊开了。那些目光,那些语言之间,分明流露出重托和希冀。骤然间,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那么沉重。历届大型赛会第一枚金牌都是国际上各大通讯社与新闻机构必争之“的”。本届亚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也必将牵动前来采访的5000多名记者的神经。一种无形的压力向我袭来,作为担负亚运报道重任的新华社记者,能否在这场国际新闻大战中夺得第一枚“金牌”,这不但关系到亚洲第一大通讯社新华社的声誉,也关系到整个中国新闻界的声誉。  相似文献   

4.
《深圳:转租公房收入要“全部吐出来”追踪报道》是一次成功的策划,也是去年工人日报经济报道的亮点之一,社会反响很好。本刊特别邀请工人日报经济新闻部的同志及参与这一报道的记者、通讯员撰写了一组业务研究文章,与新闻界同仁交流,供大家参考。本刊曾反复申明:立足新闻实践探讨新闻理论,站在理论高度指导新闻实践。我们希望奋战在新闻第一线的编辑、记者,及时对成功的新闻实践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编辑部愿为新闻界同仁搭建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善于运用背景材料,这是写好新闻作品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它对于撰写体育新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就这次首都新闻界在第11届亚运会中的新闻角逐而言,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受到读者普遍好评的新闻载体或是具体的新闻作品,相对来说都是注意巧用背景材料的。反之,不重视背景材料的巧用,还是穿旧鞋、走老路,在导语之后把某个运动员或者运动队的背景情况,平铺直叙地交代一番,接  相似文献   

6.
举世瞩目的第11届亚运会越来越近了!这一届亚运会是亚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采访的记者最多,中外记者5000多人,其中外来记者约3000人,外来广播电视记者1200多人,相当于历史最高纪录的4倍,广播电视的报道规模最大。电视报道涉及到全国7亿电视观众、亚洲约20亿电视观众能否及时看到亚运会精彩角逐实况的问题,是办好亚运会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内观众,特别是新闻界都十分关心亚运会的电视报道的安排。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亚运会,写下了中华民族体育史上迄今最辉煌的一页,也为中国新闻界创造了一个展身手开新篇的历史契机。翻开京津沪穗各报,亚运报道十分引人注目。人民日报及海外版除了在要闻版报道亚运会重大新闻外,还各辟了两个“亚运专版”,并另出一张彩色对开的《亚运新闻》,规模之大自该报创办以来未有先例。首都其他报纸如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等也纷纷推出亚运专版,中国体育报增出了晚报,北京日报更是全力以赴,用50%至75%的版面报道亚运会,显出了东道主城市报纸的气派。外省市的报纸上,亚运会也始终唱着“主角”。津、沪、穗等沿海城市原本  相似文献   

8.
在亚运会行将结束的前前后后,许多中外新闻界的朋友在亚运新闻中心的过道上,楼梯边,大厅里,甚至到我办公室里来向我道贺,称赞新闻中心的出色工作。听到一片赞扬声,心里当然有说不出的高兴。作为新闻中心的主任,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0月10日上午,组委会新闻部举行总结表彰大会。大家要求几位部长都说几句话,我控制不住几天来积聚起来的激动心情,不顾一切地含着热泪向几百名过去素不相识,而在亚运会期间日日夜夜共同战斗的同志们说了这一段话。“亚运会结束了,取得了巨大成功,新闻中心的工作也得到了中外新闻界的一致承认。我们的成功,只是向全世界表明了一点:我们中国人是有志气、有能力的,只要认真去做,一定能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新闻界来说,“深度报道”这一名词并不陌生。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后,虽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却活跃了我国新闻界的思维,推动了我国新闻人对传统的报道形式进行反思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度报道在报纸新闻中已占相当数量,并诞生了一批激动人心、永垂史册的优秀作品以及具有现代新闻意识的记者。从90年代开始,深度报道继在报纸上取得巨大成就后,又开始向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大举进军,一批有影响的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先后涌现,堪称中国新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新闻界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它直观地说明了新闻与历史具有某种同质的属性。因此,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式、纪念式的报道,也早已是新闻界屡试不爽的手段。然而,把历史事件当做常规的新闻题材,用新闻的视角观照历史事件,组织经常性、系列化的报道,使之成为报纸的拳头产品,继而将其打造为一张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却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新闻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是一项特殊的工作,以发生的新闻事实为对象,为完成报道任务或者是了解某些事件背后的隐藏情况,进行专业调查访问的活动研究。在现今新闻界,高价值、独家性的新闻报道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可以说,成功、有效的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保障。在新闻采访中,新闻工作者如何积极运用采访技巧,促进采访工作顺利圆满完成,是衡量一个新闻采访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尊老爱幼的社会公德,也少不了扶贫济困一类的义举。报道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和帮助,是新闻界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一件常事。然而,送钱送物、关心慰问这类助民利民好事的报道,对于新闻单位和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也是一件难做的工作,我  相似文献   

13.
杨正泉 《中国广播》2007,(11):60-63
亚运会宣传报道的纪律要求 为保证筹建和宣传报道任务的落实,从亚运会筹备工作一开始,中央电台就成立了“亚运会宣传报道筹备小组”,主要负责转播场馆的建设和技术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和人员的技术培训。在临近亚运会时,工作的重点转为宣传,改为“亚运会宣传报道领导小组”,负责中央电台整个亚运宣传报道的统一策划、协调和指挥,对完成这样重大的宣传报道任务,需要有这样一个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中央电台组成了185人的亚运会报道团,居首都新闻界第二位,仅次于中央电视台,浩浩荡荡进驻亚运会新闻中心。  相似文献   

14.
张纪 《中国广播》2006,(5):48-50
在中国体育界有这样的口号——“国内练兵,一致对外”、“全运会是小考,亚运会是中考,奥运会是大考”。对于在运动赛场外竞争的新闻界来说,这口号同样适用。为了锻炼队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了27位记者报道2005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十届全运会,与此同时还在北京组织了大规模的编辑队伍,这是中央台报道大型体育赛事人数最多的一次。分析总结此次报道,笔者认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准备奥运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爆炸,是震惊世界的大事。美国新闻界人士在报道这一事件的过程中,表现出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很高的工作效率,显示出他们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的确有较丰富的经验。报道“挑战者”号的飞行,对美国新闻界来说,几乎是例行公事,因为这已经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二十五次飞行。他们普遍认为,这次航天飞行比较有新闻价值的只是一名中学女教师麦考利夫将作为第一个平民升上太空,并将在太空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课。所以美国两大新闻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均未投入较大的力量。美联社派了一位从1969年以来就报道航天新闻的记者霍德华·本尼迪克和该社驻康柯德城(女教师麦考利  相似文献   

16.
国庆报道一直是我国新闻界高度重视并着力经营的报道项目。为搞好它,各新闻单位都是尽其所能,殚精竭虑,因而国庆报道也就成为新闻界理论成果和实践水平的集中反映。兴起于80年代之初的新闻改革进程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国庆报道,即1984年的35周年和1999年的50周年大庆报道。1984年处于新闻改革的初期,而1999年则正处于新闻改革最活跃、最成熟的阶段。这两次大庆报道的变化可以说就是新闻改革成果的综合展示和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新闻属于意识形态”,这是新闻界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论述: “我们要确认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头脑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一种形式”。“新闻是实际上发生的事实通过新闻传播者之口,或新闻记者之手报道出来的,是客观实际在人们的头脑中反映的  相似文献   

18.
成功的新闻写作来源于成功的采访,这已经成为新闻业中人士的共识。新闻界的前辈们曾有“采访是新闻写作之母”、“七分采三分写”等论断。但如何取得采访成功,新闻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览中外“大家”的采访,我们就会发现,成功的采访无一例外地都是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9.
像滚动的春潮降临人间,第11届亚运会涌起了中华大地的欢腾.从亚运之光火炬在念青唐古拉山峰点燃,到近5000名中外记者云集京华,我国新闻界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这场亚运新闻大战之中,展示并检验了自我.纵观这  相似文献   

20.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时机等方面,尽力体现读者意识。今天新闻界所出现的这一变化,从一个方面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