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激活积淀—在“接受”中实现语言的再积累[教学片段一]教学内容:揭题质疑后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引导对有关课题的理解。师:读了课文以后谁再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像,像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生动,像真的鱼游到了纸上。  相似文献   

2.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走进那美妙的鸟语世界。 板书课题:鸟语 二、一读课文,感受鸟语 1.你是怎么理解"鸟语"这个词的? 2.课文中有三处具体写到了鸟语,自由读课文,用"______"画出。  相似文献   

3.
一、导入课题师:今天我们上《掌声》这一课,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掌声)师:把掌声送给别人的人都是高尚的人,所以,"掌"字的上半部分是个"尚"字,下面的"手"要写得舒展一点。"声"要写得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一起读——(生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准字词师:这篇课文很有意思,讲的是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在掌声中成长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轻轻打开课本,翻到第117页,大声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母"字,写横的时候,要写得长一些。长笔画写开了,整个字就舒展了。师:读课题。生:(齐)慈母情深。师:读得很有感觉。课文读熟了吧?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们听一听?(生读课文,语速很慢。)师:停一下,语速要加快一点,读书不能这样拖音。  相似文献   

5.
课堂回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师:(出示ppt:苏轼《行香子·述怀》)苏轼叹道:"几时归去,做个闲人."他几次在诗文中自称"闲人",诗人笔下的"闲"到底包含了怎样的深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师:初读课文,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停顿,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怀.(生按要求自读)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句的停顿有什么规律?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这样处理课文题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随后教师指题,学生读题。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有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功效,但这样简单地处理课题,实是浪费了一项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课题教学有着许多精妙的处理方法,有时我们不妨让课题来个"变身",通过变换颜色、变换词序、变换大小、变换标点、变换字体、变换内容等方式,让课题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变:巧妙解析题意  相似文献   

7.
王红霞 《生活教育》2011,(20):46-47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教师要珍视细节,把握细节,让细节绽放光彩,让课堂呈现精彩。一、在疑义困惑处点拨,把细节做细如:在讲授《螳螂捕蝉》一文时,课文接近尾声处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时,班中一位顽皮的孩子举手问道:"老师,吴王不  相似文献   

8.
一、板书课题,学生跟写课题1.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结合课前初读,你读懂了什么?2.理清叙事线索:观鱼—画鱼—交谈。评析:教师借助精要的板书,复习整理了课文脉络,为落实教学重点赢得了时间。二、学习课文,把握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的关系(板书:心里—纸上)  相似文献   

9.
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桥". 仔细看着这个字,感受一下,谁愿意读读?  相似文献   

10.
<正>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课文学的都是有关规则的文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天,我们继续围绕规则这一个话题,学习一个与规则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美丽的规则》1.读题2.问:什么是规则?3.引导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呢?(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的"规则"指的是什么规则?(3)为什么说这规则是美丽的?……二、自主探究,读懂课文(一)初读课文,了解"美丽的规则"  相似文献   

11.
【教学案例】《挑山工》是人教版第九册第2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为引导自主学习,自主感悟,一教师以"读懂一篇文章"为依据,以"会读一篇文章"为目的指导教学。一、凭借教材,发现目标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挑山工),从课题看你知道课文可能写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的 :1 学会5个生字和1个词语 ,认识1个偏旁和1种笔画。2 认识8个生字。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知道课文讲的意思 ,感受人和自然的和谐 ,产生要保护植物的强烈愿望。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钢琴曲《怀想曲》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 ,先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朗读) ,谁听出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从课题可知道课文讲了谁和谁?爷爷是人 ,小树是植物 ,为什么把人和植物写在一块儿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1 自由读…  相似文献   

13.
正课文题目(以下简称"课题")是课文的"窗户",是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它暗示了行文的线索,指明了写作的对象、范围,也反映了课文的主旨,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课题,发现并拓展其语文教学价值,能够使语文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扣"题"质疑问难课题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课题入手提问,能产生一种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阅读角色。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而且对  相似文献   

14.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都有一处或几处精彩的细节让人回味无穷。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抓住一处或几处精彩的细节,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必然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一、让课题生成精彩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课文的题目都是文章的"题眼",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会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例如,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新课伊始,教师便播放《狮子王》动画片,再导入新课。教师深情地叙说,创设情境,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见过狮子了吧,谁能说说狮子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师生交流。在学  相似文献   

15.
一、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哪位同学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还有什么读法?"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  相似文献   

16.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课文——《"番茄太阳"》。(指三名学生读课文)师:课文能读得正确通顺,相信你们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咱们先看课题,文章的题目是一初读课文,感知"番茄太阳"  相似文献   

17.
正一、解题引领,以疑导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师:我知道每一个同学都能正确地读出题目,这还不叫真正的会读。怎样才叫会读呢?你能从课题中读出这篇课文会写哪些内容?会具体写哪些内容吗?生:我读出这篇课文会写青海高原和一株柳两部分的内容,我认为会重点写一株柳,写青海高原是为了衬托一株柳。师:看来题目没有白读嘛!要想解决所有的问题,就要走进课文。【点评】"学贵有疑。"课前,把学生的疑问搜集并进行整理,以学生的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品读课题,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20课。【教学过程】一、巧设悬念,揭示课题1.算式质疑。师:0>60,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2.揭示课题。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只要你把课文读懂,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板书课题:《妈妈的账单》)【设计意图:设置矛盾冲突信号来揭示课题,为学生学习全文,理解小彼得开出账单以及对比账单、理解母爱的无价和无私埋下伏笔。】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明确要求。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谁  相似文献   

19.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师: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一齐读课题—— 生:钓鱼的启示. 师:钓鱼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认真读一遍课文,注意做到两点:第一,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第二,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带着要求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我从课文中选了几个句子,谁来读一读? (师依次出示四个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朗读,并引导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沮丧")  相似文献   

20.
正一、初读课文,直奔重点1.映示课文插图,谁知道这是什么鸟?(丹顶鹤)2.为什么叫它"丹顶鹤"呢?书上有答案。请同学们先初读课文,做三件事:(1)拼读生字,读准音,看清形。(2)把生字放到课文中去,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想想生字、词语什么意思。(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看有几个自然段,联系课题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