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家长、社会……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环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教要服务于学。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已被人们所共识。在教学中。只有依“学”施“教”,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结合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3.
周剑 《成才之路》2011,(28):70-70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按照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两种: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二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若能将两种教学设计进行恰当整合,就可以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和高效性,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往往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堂课从头至尾似乎都是教师在教,而留给学生学的时间却很少。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是相悖的,"少教多学"模式则能改变这一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少教多学"的概念界定究竟何谓"少教多学"呢?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刘冬岩在《"少教多学"的思想内涵与实践策略》一文中认为:"‘少教’  相似文献   

5.
目前,语文教学中妨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多而杂;二是深而空;三是满堂灌.概括起来,一句话:(女保)姆式的教授法.这种方法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双方活动,就其二者的关系来说,“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主要不是看他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看他在教知识中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6.
“少教多学”,即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具体地说,“少教”,即教师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发展性地“教”;“多学”,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秉承“少教多学”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效益.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创设优质课堂呢?  相似文献   

7.
“双主体”教学是针对重教轻学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重学轻教的“学生中心主义”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倡导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友爱、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教学效益。新课改高中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指出:  相似文献   

8.
“双主体”是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学的主体——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客体。“双主体互动”活动是指在师生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过程中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双主体互动”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并依据主体性发展的目的,根据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以提高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教育原理千万条,我个人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是为“学”服务的,是因“学”而存在的。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教师才可能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所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001年暑假,我在江西省九江市二中初一年级上了一节公开课——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备课过程中,由于我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饶杰腾、赵大鹏、张彬福等老师的好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和设计依…  相似文献   

10.
要改变“老师越讲学生能力越低,讲得越多学生越懒”的课堂教学现状、必须改变“以教为中心,教学重心偏离学生这个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实现学习自主学习。为此,我校创立和推行“导学议练”自主学习模式,把一堂课大致划分成四大环节:教师导入,学生自学,师生讨论,训练过关。  相似文献   

11.
一、坚持“三为主”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共存于教学矛盾的统一体中。教和学是互相依存的。构成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教师的“教”,教学就变成了“自学”,而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学”,落实教学计划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和“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教学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起决定作用,这是客观…  相似文献   

12.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观念下指导课堂设计和教学的具有指向性和共识性的原则.王策三指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致”,即教师教与学生学并重的课堂教学观,另外,教师需设计好能让学生“学进去”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并使得教学科学化,有效化[...  相似文献   

13.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这一认识长期存在。事实上,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同样都处于主体地位,只是其侧重面不同。“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属于“学”方面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学案导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所以要想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一是要求学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二是教师要会“导”。要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孔俊霞 《学周刊C版》2011,(7):181-181
一、转变旧的教学模式,变“教”为“导”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首先弄清楚,那就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是,在今天的教学中,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教师采取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的“教”,只是为了学生能听得懂,而学生的“学”也好像是为了听懂教师的“教”而拼命。这样的教学模式,很显然是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颠倒了,老师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就像一口知识的大缸,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一点主动的余地。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学课堂,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何谈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想在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上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学会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变“教”为“导”,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打开心窍。  相似文献   

16.
陈萍 《班主任》2002,(5):15-15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把“学生不配合”挂在嘴边:一堂课上砸了,分析原因——学生不配合;一次活动开展得不理想,总结教训——学生不配合。由此,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学生配合教师,还是教师配合学生?教与学到底谁服从谁、谁服务于谁?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是第一性的,学决定了教;教是第二性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会学,教是为了学。在解决学生由不  相似文献   

17.
宋瑛 《广东教育》2006,(4):69-69
“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和自主学习,又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一种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下面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一些做法。我在上初三政治“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一课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发展史上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根据学校教育和教学实际,针对几年来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评价体系谈一点认识。 一、“分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层”应指教材内容分层,按识记、理解、探究去划分。又应将学生分层,按A、B、C三层次去因材施教.为使教师、学生都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应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向情境、分层次、分小组、暗示、参与等模式去发展,即:把教师教和学生学统一在识记、理解、探究六个字上,变教…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在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教轻学”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学问题,不谈学生,不研究学生“学”的问题。这所谓的“重教”并不符合教学管理规律。重教轻学的教学管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牛不吃草强按头”,造成“厌学”现象严重,“教”也成了低效甚至无效劳动。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种情形:课程改革了,教师“鳃脱”了,课堂教学完全是一种“放羊式”的管理。这样的“重学”,  相似文献   

20.
胡泉  张义玲 《农村教育》2005,(7):113-113
一、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角色的转变 “教室”所体现的是“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成了知识的“权威”,没有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教师主宰着课堂,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只不过是引导学生往里钻的“圈套”,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处于被动地位,怎么教,怎么学,教多少,学多少,参与的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