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义的解释在词典编纂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任何一部词典不管其性质、对象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词典编著者都要着力于词义的解释,力求准确明了.《说文解字》作为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词典专著,在解词释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其主要的释义方法大体可归纳以下几种.一、因形释义根据篆文的字形结构,把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加以说明,以字形的分析确定字义的解释,这是《说文解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所确立的释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例如:(?)(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欠):张口气悟也.家气从上出之形.(?)(曲):象器曲受物之形也.因形释义的方法是由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汉字在其产生的初期主要是象形符号,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许慎把这种象形符号称之为“依类象形”的“文”,在《说文解字》中约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另外的百分之八十是许慎所谓“形声相益”的“字”.“文”代表字原,“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孽乳派生出来的,或者是两个以上的“文”会出新意,或是在“文”之上再加一个标音符号.当然这个标音符号也是以象形符号为基础变化而来的.因此,尽管“文”和“字”是不同的,从“文”  相似文献   

2.
“象形取意”思维方式的诠释既是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追本溯源,也是对其内在特质的哲学性反思。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中国武术“象形取意”思维方式的文化内涵与运行逻辑。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中“象形取意”既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也是“知行合一”的直觉性“体认”过程。其运行逻辑是以“观物取象”为逻辑原点,以“立象尽意”为汇通纽带,以“得意忘象”为终极诉求的前后相续、彼此衔接的完整过程。中国武术内蕴的“象形取意”思维方式对动作命名、 拳种形成、技法革新、风格演变、文化创造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三、秦安羊皮鼓舞的道具形制释义中国舞蹈自古就重视道具,与西方舞蹈相比较,我国的民间舞蹈大都使用道具。“舞”时并非“人体动作的艺术,而是“挥舞某种道具的艺术”。这些道具或用作祈求和感恩等祭祀的礼器,或借助于舞具丰富和强化舞蹈独特的表现力和造型能力,以达到渲染舞蹈气氛的目的、或者把舞具看成是舞者四肢动作的延长和思想意识的无限延伸,本身具有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在古代,舞人手中所持道具大抵都有神圣的象征意义,即或是祭奠的礼器,或是某种宇宙相数的象征”。[1]在秦安的民间祭礼舞蹈中,使用了以羊皮鼓为主、板斧、三尖两韧…  相似文献   

4.
在现行的汉字当中。形声字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因此。本文试图从分析形声字的结构特点入手,谈谈如何纠正错别字和其它利用形声字的问题。但是,形声字是后起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是它的先驱;如果没有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文字,形声字就没有产生的条件。所以,在谈形声字的时候,还得先从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说起。 象形——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具体事物的形状,叫做象形。用象形的方法造出来的字叫象形字。例如“木”:中间是树干,上面是树枝,下面是树根。其它如日、月、山、水也都是象形字。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乐”就是由舞蹈、歌唱、乐器伴奏三者合成的。若只言“歌”,就仅只歌唱,虽然也有徒歌与弦歌之别。故《左传·襄公廿九年》《孔疏》解释鲁国为季札举行的宴乐说:“乐之为乐,有歌有舞。”《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也可证明。为了提醒人们不忘乐之有舞,后世迳称古乐为古代乐舞或歌舞了。《九歌》虽名“歌”,  相似文献   

6.
依据仪式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岷江上游黑水河流域的藏族、羌族铠甲舞开展田野调查,研究认为羌族战士在出征仪式和战后丧葬祭祀时会跳名为“哈日”和“克西格拉”的铠甲舞,“哈日”的曲调激昂有力,内容多是鼓励武士英勇杀敌、胜利归来;而“克西格拉”音调低沉,反映对战死沙场壮士的怀念和颂赞.而黑水县的嘉绒藏族也会在壮士出征前身着牛皮甲,跳藏语称作“卡斯达温”的铠甲舞.铠甲舞在阿坝州藏羌聚居区流行,说明其英勇好战、信仰虔诚的长期民族战争传统.铠甲舞除具有歌舞的基本功能外,其社会功能还体现在祭祀仪式与神圣符号、尚武精神和社会整合、借助武舞仪式和形式宣泄情感.在现代化发展浪潮的冲击下,藏羌铠甲舞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依据参与式发展方法对其保护已迫在眉睫,民族特色的保存对于多元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方法总结归纳出“芦笙舞”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运用的重要价值,结合当前贵州省高校实际,提出贵州省高校开展“芦笙舞”运动的一些建议,运用民族舞蹈的步伐结合现代体育器械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以便使“芦笙舞”能在贵州省高校体育课堂中得到良好开展,推动舜口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8.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动风格的产生,与云南独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采摘文化、宗教与祭祀、节日庆典、人之天性、情感交流的需求及云南的自然地貌,更是形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同“舞”动风格的直接动因.此外,少数民族舞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的丰富、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增强,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舞”动风格的重要因素.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舞”之魅力则在其节庆日、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种赛场上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得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文武合一”是武术传承的理想追求,近年来学校武术“淡化套路、突出应用”“优化套路、强调应用”“打练并进、术道融合”等教改理念都是在追求“文武合一”中对武术本质“击”与“舞”的改版性重论.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历史视角对武术本质进行分析认为:“击”“舞”一体是武术传承与创新的实质与依据,以“刻意练习”为语系的“击”与以“NLP教练技术”为语系的“舞”两套编码训练系统的合一形成武术技术传承与品质培养的教育指向.与以往重“技术教学”的教改理念不同,2013年学校武术教育联盟提出的“打练并进”教改理念是武术“击”“舞”一体、重“教育”传承的回归.学校武术只有实施散打兼顾套路、套路兼顾散打的教改模式、采取与时俱进的“刻意练习”与“NLP教练技术”教育技术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打练并进”教学目标与“文武合一”的教育追求.  相似文献   

10.
苗族水鼓舞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荣获多项殊誉,但其濒危步伐仍然在加速.因此,采用生产性保护方式是苗族水鼓舞保护的重要选择.生产性保护,就是通过“生产”而将苗族水鼓舞以“产品”形式供给人们,使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参与“苗族水鼓舞”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推行英语的人士中,李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创立的“疯狂英语”几年间便风靡全国且硕果累累。这为国内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开拓了一片片充满希望的天地。 “疯狂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声地去说英语。在李阳看来“学习外语不再是脑力劳动,而是体力劳动,学英语不需要冥思苦想,只需疯狂操练。”他认为“要想跳好舞就必须去跳,要想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去泳,学英语也是一样,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如果不去说,不去交流,那就不  相似文献   

12.
在芭舞演员的职业病中,第一蹠趾关节损伤很为常见,一般演员俗称为“大名骨痛”。该处损伤后,直接影响芭蕾舞演员练功、排练和演出,甚者连走路都感到痛苦。现就这一损伤和防治作一小结。一、临床表现及分类  相似文献   

13.
论图腾崇拜对象形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形武术与图腾显然均源于先民原始思维下的自然崇拜。最早象形武术活动与图腾崇拜活动是合一的。图腾崇拜对象形武术的形成起了强化、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生产的视角出发,探究踏脚遗产的文化转换历程,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个案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口述史等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背景下踏脚由“武”到“舞”的生存空间、技术生产和意义重组等过程进行阐释。研究认为:踏脚的生存空间由最底层的生存需求转变为高层次的个人以及社会需求;技术体系随着生存空间及社会需求的不同由“武”转变为“舞”;意义重组由早期的“尚武”之意,在社会变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转换为“爱情、地位、身份、集体记忆、相互在场、传承教育”等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5.
天水夹板舞是伏羲祭祀乐舞,是羲皇故里民间传统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对夹板舞的挖掘与整理、夹板舞的功能解读及社会特征的研究,旨在张扬伏羲体育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16.
紫荆花开     
孙利霞 《阅读》2023,(26):7-9
<正>“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小时候,每逢春天,奶奶住的院子中总开满了一丛丛的紫荆花。它静静地生长在院子的角落里,高高的枝杈蜿蜒曲折,探到了院墙的外面。春风吹来,那些虬枝上面密密麻麻开满了紫色的花儿。一丛丛、一簇簇,绚烂多姿。微风吹过,淡淡的花香就在院中轻轻地飘散。辛勤的小蜜蜂们嗡嗡地围着花丛上下翻飞,好似跳着“八字舞”。它们在花丛中钻进来、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公孙大娘究竟手持何物而舞,长期以来聚讼纷纭,争论不休。笔者不揣冒昧,谨提出一点刍荛之见,以与研究者们共同探讨。历来主要有三种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公孙大娘《剑器舞》是空手而舞,根据是宋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乐部》中的解释,马端临说:“剑器,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伎,雄装,空手而舞。”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清代胡鸣玉的《订讹杂录》,基本上都持这  相似文献   

18.
邢研 《美育学刊》2024,(1):83-92
“游”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之。考其字形,在甲骨“■”(斿)字中,■乃作为或动或静的旌旗之状,而“■”(子)实际是特指当时的统治者或宗族的领导阶层。结合上古旗帜所具有的沟通神灵祖先的作用与巫术道具或祭祀礼器性质而言,“斿”的本意即是由“子执■而舞”或“子执■而行”之形所会意的人神“交通”活动。在其中包含有“出行”“无定”“过程”与“愉悦”四个字义特征,并由此形成了“游”之活动的特殊的时空结构维度与生成属性。也正是在这些特殊活动结构与活动模式中,“游”之活动的美学意蕴才得以显现,并奠定了其作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略论武术与象形刘鹏在武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条象形的主线自然贯穿于其中。中华武术无论是拳术、器械,还是散手或功法,从开始形成,直至发展到今天,都和格物取意,象形模仿密切相依存的。而象形形成的初期武术,最有影响的,有文字记载的要数汉代名医华伦的...  相似文献   

20.
上古巫术,影响至深至极,乃至科学昌明的今日,依然有不少孓遗。巫术与武术的交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愈加神秘,也因此更显文化内涵,这是实际存在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早期巫、舞、武的合一,对后来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套路武术中的技击成份,属于巫术的残存;其次,清代秘密结社组织中巫、武的合一,促成了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此外,今人所谓的仿生拳或象形拳,也可以从巫术中找到其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