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田若先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从建国后到“新课改”一直坚持编写小学语文教科书长达60余年的学者。他编辑小学语文教科书旨在优化与推广以“集中识字”和“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为核心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经验;形成了以“四大基础”和“集中识字”为基本框架的编排体系,并注重的单元分组教学;内容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展开全面训练,取材强调文质兼美。张田若先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辑实践和思想对当下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辑和教学实践当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田若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他倾其毕生精力,孜孜不倦地躬耕于小学语文教学这块园地。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他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探讨是十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这里,我们重点研究张田若先生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的思想和成果。一、把识字教学和小学作文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他所创建的一套“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科学教学体系,是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卓越贡献,更是对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开创性的成功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贡献。多年来,对作文教学进行研究的人员不少,也有一些人在进行作文教学的研究中涉及到识字教学,但像张田若先生这…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学语教学论坛》于2002年第1期刊登了白金声同志《本于语,不可偏指》一,此对张田若先生的“小学应以书面语教学为主”的观点提出质疑和批评。张田若先生的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否站得住脚?在实践上是否经得起检验?我个人的看法是肯定的。我想把自己很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作为相互之间的交流吧。  相似文献   

4.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两位专家一致认为语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首要地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来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  相似文献   

5.
新修订的《大纲》明确指出 :“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 ,我认为可以我国语文专家张田若先生的“三为主”思想为指导 ,通过教师的“扶”与“导”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会学习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为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打好坚实的基础。一、“以学生为主”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  相似文献   

6.
1927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五小学上学。秋季开始,我升入六年级,遇见了两位好老师,一位是教音乐、美术、体育和算术的舒恒圃先生,一位是教“国语”(现在叫“语文)的邓精一先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一直怀着对这两位先生的深深感激之情。如果说我还有些小小的长处和特点,我认为都是在这两位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才开始形成的。他们送给我勇气,教给我做人,影响了我一辈子。  相似文献   

7.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隐形任务。正如张田若先生所说的。小学阶段的整个阅读教学.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说“自能读书”。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8.
向爱萍 《贵州教育》2005,(15):35-36
2005年5月18日至20日,我参加了由思南县教育局主办的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教学研讨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的研讨活动,实在是一次万分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会场,观摩了多位实验教师的优秀课例,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发展与创新教育”的全新理念,感触到了优秀教师在“发展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在研讨会活动中,我先后观摩了遵义县新舟镇小学郑霞老师、思南县塘头小学翁小红老师分别执教的《和尚挑水》、《要下雨了》和思南县思唐小学旷爱华、湖南省怀化市人民路小学姚碧老师分别执教的《…  相似文献   

9.
张田若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他倾其毕生精力,孜孜不倦地躬耕于小学语文教学这块园地。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他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探讨是十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0.
我原先是在中学做语文教学的,上世纪80年代调入山西省教研室以后,开始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说实话,中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虽说是同一个学科,但又是两个天地,在最初涉足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之时,《小学语文教学》像是一个无声的老师在指导和帮助着我。从此,我与《小学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她那里,我不仅学习到了许多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还结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和老师们,与他们在心灵的交流、对话、沟通中,研究语文教学、提高水平、感悟人生。更重要的是,像我这样在当时还很年轻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小学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许多地方正在相继推行“作业无‘×’号”,其基本做法有两点,一是把“×”号消灭在萌芽之中,即写作业之前先对部分后进学生进行适当点拨,以防止他们出错;二是变“×”号为对号,即批阅作业时对做错了的题目不打“×”,而是先给学生讲一讲,让他们把错题擦掉改成对的,然后打上一个“√”(小学数学作业和低年级语文作业一般使用铅笔来写)。前不久有位专家还在《人民教育》上撰文为北京某校的“作业无‘×’号”拍手叫好,其理由不外乎两点,一是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消灭作业中的“×”号果真有那么多的好处…  相似文献   

12.
何谓“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就是祖国语言教育,我以为。为此,我曾写了一篇《“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的文章(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3.
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挤进去。不但要挤进去,而且要挤得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得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一个"挤"字,道出了当今语文课堂的"唯说唯读",道出了读与写二者是不可割裂开来的,它们唇齿相依,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紧扣课文内容,找准写作点,在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程度和密度,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把“写”挤进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教师之友》编辑部: 18岁那年,我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愿以偿的我,喜欢校园的静谧与欢腾;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嬉戏;喜欢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品味即将过去的一天;喜欢在学期末的最后一课,向孩子们致谢,同时享受他们的笑容和感激。这是“我的教室”,沉醉其间,我体验着教育的快乐,享受着春风化雨的收获。  相似文献   

15.
对教育者来说,“后进生”教育是永恒的命题。应试教育使人们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行为等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后进生”。新课改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是否关注“后进生”、是否设法转化“后进生”是衡量一个教育者教育思想是否端正的一把尺子。我反复读了刘良慧、张先华两位先生合著的《教育观念的革命》,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标签”的负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D·L·罗森汉教授作过一次离奇的实验:他与另外三个心理学家、一个儿科专家、一个精神病专家、一个画家和一个家庭主妇共8人,装出…  相似文献   

16.
2005年3月21日,“狼牙山五壮士”最后幸存者葛振林在湖南衡阳169医院与世长辞,“我早就该去找我的战友们了,他们等了我快70年”。这是葛振林老人在实行气管切开手术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许多人在心中与这位老英雄告别,也与一个英雄的时代告别。五位英雄团聚了,但现实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得知新近出版的上海市新版小学语文课本正式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  相似文献   

17.
2005年5月11日至13日,我和学校五位语文教师有幸参加了“贵州省第一届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交流会”。在交流会期间,全省各地专州及贵阳市共选拔了十位语文教师作为代表,为全体参会人员上了公开课,其中由黔西南州兴义市红星路小学的吴爱萍老师所执教的四年级(人教版)《古诗三首》中贺知章所写的《回乡偶书》一课,至今仍历历在目,让我久久无法忘怀。这一节课,让我看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教育无痕”。许多语文教师都觉得古诗比较难上,表面上看只有寥寥数语,但诗中所描写的意境,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等等单是靠…  相似文献   

18.
洪镇涛先生主张“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变讲堂为学堂”;程少堂先生直接提出“语文味”,虽然两位先生提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对扭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语文课的“不正之风”的态度上是一致的,我想完全可以用“殊途同归”来概括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20.
1927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五小学上学。秋季开始,我升入六年级,遇见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教音乐、美术、体育和算术的舒恒圃先生,一个是教“国语”(现在叫“语文”)的邓精一先生。6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怀着对这两位先生的深深感激之情:如果说我还有些小小的长处和特点,我认为都是在这两位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才开始形成的;他们送给我勇气,教给我做人,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一生的职业几乎都跟书和文有关,这里我就先谈邓先生。如果我的记忆不错,邓先生是湖北钟祥县人,当时看起来有40多岁,个子不高,戴着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红而且胖的脸庞上显着一种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