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数字人文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新范式,集众多交叉学科之所长,改变了长期以来知识创作与文化生产的路径与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与研究外延,在海内外学界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出版作为人类文化的生产方式和人类文明的传承手段,在载体、符号和技术三元素方面与数字人文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出版载体的更新迭代使文献变得可读、可处理与可分析,奠定数字人文的实践基础;出版符号的数据化建构扩展了知识服务的范围和边界;数字出版新技术的涌现为传统人文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二者呈现出相互作用、推动前行的伴生关系,促使文史研究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大幅提高,呈现出崭新面貌。  相似文献   

2.
陆朦朦 《编辑之友》2021,(11):39-43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人类交往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跨文化传播同样面临着新情境,尤其在视频化、图像化内容成为人类日常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媒介形态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视觉化转向趋势明显.正确认识视觉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并以此提升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实际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指出视觉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出版合作优秀案例,总结并归纳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视觉化创新路径,旨在提高出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介质在异域文化中自我衍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我国众多出版机构不断加强“走出去”工作,积极开展出版国际化的探索和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为出版国际化指明了新的方向。文章以少儿出版“走出去”为例,就推动出版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提出精品理念、传播理念、互鉴理念、交流理念四个方面的理念创新,以此构建外向型出版新理念。通过产品精品化、传播精准化、互鉴项目化、交流学术化、推广多样化五个维度拓展出版“走出去”路径,可进一步提升出版国际传播效能,推动新一轮出版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业界提出的“数字出版3.0”展现了5G等数字技术新动向对出版行业的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媒介”与“符号”构成的三阶段差异分析了数字出版3.0的理论语境支持,并提出当前数字出版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从“媒介关系”到“符号关系”再到“人与人联结关系”的重心转移,应以“数字出版3.0”为新的起点展开出版学科基础理论探索,推进出版学科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5.
旨在调研国内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新媒体运营工作的现状,并探讨存在问题的根源及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式。通过对中国知网中主题有“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路径”及“科技期刊+新媒体+路径”的文献进行检索和针对性阅读,对其主要观点进行概括:科技期刊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核心工作,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是数字出版的必行之路,新媒体运营需多措并举,英文期刊过度依赖国外出版商将存在战略风险,科技期刊应强化数字版权保护意识。中国科技期刊想要得到更好发展,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有留住人才的机制和土壤;以集群化、集约化建设为手段,提升协同工作效能;不断拓宽、拓展新型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6.
俞玮奇 《中国出版》2023,(20):45-50
“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主题的出版物从“他者视角”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拓展了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路径,优化了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和叙事方式,创新对外出版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果,但同时在整体规模、海外影响力、内容的深耕拓展以及区域语种布局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出版社应联合多方力量,坚守主题出版理念,深耕内容建设,依托数字技术赋能融合出版,打造出版精品,共同推动主题出版的国际化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数字复合出版是指对文献内容的多媒体出版,它包括对文献同一内容“用多种符号复合表达、用多种媒体复合表达、用多种传媒形态复合表达、用多种传播载体复合表达、用多种显示终端和制作技术复合表达等多个方面。”数字复合出版立形成了出版业新形态,并将会在出版内容、阅读方式和内容传播等方面促进数字产业的发展,同时将带动产业链上相关产业的...  相似文献   

8.
在出版环境中,涉及生态伦理的问题很多,不论是传统出版还是现代数字出版,或是有可能成为主流的“云出版”,都是如此.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的分析提出,要建设良好的出版环境生态并解决其中的伦理问题,我们可以从强化出版环节的生态伦理诉求,实现全过程生态监控;强化生态伦理问题的解决,加速出版环境的优化;强化数字出版,全流程减少电子污染;强化“即需即印”,大力推进“云出版”等几个方面入手,化问题为动力,切实提升人类生存环境的“美丽度”.  相似文献   

9.
翁昌寿 《中国出版》2023,(18):16-24
以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创新扩散,深度改变了数字内容供给侧结构,带来了人机共生、共创的数字创意生态重构与话语权再分配。文章以我国28家出版类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及2022年年度报告为研究样本,呈现AIGC创新在出版业扩散的路径、出版业采纳智能内容科技的实践与布局,由此进一步洞察在人类创意创作与人工智能生成所构成的新型人机关系中,智能出版如何做好价值判断与文化定位,并保有人类文化创意的“灵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出版行业从转型升级迈向深度融合发展,为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出版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从出版深度融合视角,思考和探索中国特色出版学构建的逻辑依凭和现实路径既是时代之需,也是历史之责。基于出版符号、出版载体、出版技术等方面的深度共融互通,以及基于顶层设计对于深度融合的目标锚定和不断优化,构建出版深度融合条件下引领世界的中国特色出版学,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指导地位、彰显中华文化自信、拓宽融合人才培养路径、引领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出版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显得重要而迫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深入研究“元宇宙”热潮下的科技革命为出版行业的融合发展带来的改变。【方法】文章通过对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拓展现实等高新技术加以分析,并查阅大量相关案例及资料。【结果】整理总结了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发展现状、现实壁垒及探索路径。【结论】在“元宇宙”浪潮下,出版行业应加快数字化转型,牢牢掌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依托相关技术,借助5G网络,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传统二维平面形态升级为更加真实的三维立体动态,利用多元化、智能化、科技化的产品形态,将融合出版应用于更多场景,为我国高质量文化出版建设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红色出版事业在党的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逐渐走向繁荣.红色出版伴随党的光辉历程,呈现鲜明的时代性和革命性.回顾党的百年红色出版历程,其发展演进在出版载体、出版技术、出版符号及内容、出版组织形态等方面皆有自身的规律和特性.值此建党百年之际,探究百年红色出版的演进逻辑和未来趋势,有利于中国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并早日建成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3.
一部出版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出版既是通往人类文明的路径,也是标识人类文明的手段.在拙作《中外出版史》中,曾对出版给出过八个动词的定义性判断:“出版是对人类知识和信息的收集、挖掘、整理、编选、校勘、把关、传播、传承的过程和活动.”可以推进性简化为:“出版是人类收录信息、整理知识、萃积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活动.”而“学科”是英文discipline的意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侧重于知识的分类和学习的科目.出版学科就是有关出版的独立知识体系,或者有关出版的知识分类和学习科目.中国目前将人类所有知识划分为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将编辑出版学作为二级学科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之下,此后,出版学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看并不理想.今年是10年一次的学科目录调整年,应在对出版和出版学科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出版学科建设升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古籍数字化工作逐渐向“数据化”“智慧化”方向转变,智能化技术的实践应用加快推动了古籍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本文从智慧数据视角出发,在梳理分析我国古籍数字出版实践现状和发展瓶颈的基础上聚焦于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四个层面,提出古籍数字出版的创新发展路径模型。古籍数字出版与传播利用的创新发展应以内容创新为基础、形式创新为关键、服务创新为目标、技术创新为支撑,促进古籍数字出版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主要特征的“四全媒体”理念为理论视角,针对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主题出版运营面对的流程一体化、内容与技术融合、运营格局变化和功能拓展关键问题,从信息交互覆盖“全时空”、技术赋能形态多元立体、主体多元互动“触动”受众、由信息传播效能到参与社会治理四个维度探究主题出版运营创新路径,提出“四全媒体”理念下主题出版运营的优化策略: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强化系统思维,增强合力;坚持适配性原则,量体裁衣;彰显开放性,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的出版涵盖了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版权输出等出版范畴.其学术出版经历了由内部印刷到公开出版、由“险学”选题到“显学”主题的出版轨迹,成果最为丰硕;其教育出版与大众出版,从提高到普及,在化枯燥史事为可读文本,助推阅读记忆上升为国家—民族记忆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其版权输出,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从文化传播到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华学术外译立项”“经典中国”“丝路书香”等“走出去”工程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海外多语种出版,提供了支撑,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7.
张岩 《中国出版》2023,(8):43-47
出版物的国际传播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构成,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逐步进入行稳致远的新阶段,同时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国际传播的精准化建设提供支持,出版走出去在内容、形式、路径上体现出新的发展需求与延展趋势。中国出版企业在夯实既有渠道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创新思维,让更多的优秀作品进入国际主流互联网销售渠道;利用政策的支持和自身的出版优势参与国际出版竞争;设置研发机构和绿地投资,进行本土化经营;积极进行国际多边合作,并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学出版多应用场景的融合出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大学出版社在新技术的应用上也逐步体现场景化、功能化、流程化、个性化和用户导向化等特点。不同的出版载体形态界限逐渐模糊,用户导向下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大学出版从内容生产到用户反馈的全流程都发生着变革。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上海中小学新科学新技术创新课程”为例,探讨出版单位应立足市场需求,发挥传统教材的出版优势,探索教材改革的转型发展。在详细介绍项目实施过程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教材出版的课程化、服务化、数字化体系的实施路径和应用效果,并进一步阐述转型探索为教材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李翠玲  孙瑾 《出版广角》2023,(18):24-29
数字出版内容建设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直接影响和制约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打造。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体系建构包含“两种类型”“三个阶段”,“两种类型”是指转化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和原创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三个阶段”是指出版内容建设所包括的资源数字化、内容产品化和建构体系化三个环节。出版单位打造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可行性路径包括推进数字版权授权工程、实施出版资源数字化策略、推动数字资源精品化建设、建立与数字出版内容建设适配的运营体系以及推动数字出版品牌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