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的主要是线形创新,并形成了与线形创新相适应的制度化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型。在从线形创新走向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已经制度化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型在应对协同创新方面存在内部治理结构分割、知识生产系统封闭、科研合作关系扭曲、科研评价体系固化等问题。我国"自上而下"的协同创新战略要落到实处应进行系统变革,包括再造内部治理结构、盘活知识开发资源、塑造组织协同机制、改进创新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2.
知识生产模式是决定学科质量的关键因素。探究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及影响,进而找到学科建设创新之道,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经历着从追求学术卓越的“模式Ⅰ”到注重问题解决的“模式Ⅱ”、再到突出协同创新的“模式Ⅲ”的重大转型,衍生了政治的、公共的与竞争的多重学科发展逻辑,并使学科呈现出组织的综合性、制度的开放性、知识的集成性和文化的包容性等新特征。顺应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的新要求,应立足顶层设计,树立系统思维,从调整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改变知识导向逻辑、改革学科组织形式、革新学科制度体系、创建新型学科文化生态以及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学科创新发展、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运用场域理论对学科交叉进行研究,提出学科交叉场域是“知识生产组织建构行动者参与”三元关系嵌套的结构空间。本研究以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大学为典型案例,对其学科交叉场域存在的创新功能、整合功能和激励功能失灵现象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为应对学科交叉场域功能失灵并促进学科交叉场域与外部系统需求的动态平衡,我国可从理念重塑与模式变革两个方面完善大学治理机制。在理念重塑方面,我国大学应转变学科观念,从学科意识转向问题意识;重塑价值追求,从形式交叉转向交叉创新;拓宽战略格局,从仅立足学科转向立足内生资源、制度环境和外部产业三维坐标。在模式变革方面,我国大学可坚持以创新为根本,将学科交叉深度嵌入大学创新体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面向成果的学科交叉体制机制;坚持以赋能为核心,助力教师在场域转换中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4.
科学革命和现代产业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知识体系发生现代化转型,也让作为知识门类的学科,面临从经典学科到现代学科的变革。经典学科与现代学科在学科标准、学科关系、学科范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经典学科逻辑渗透在我国学科治理体系中,通过学科专业目录和学院组织结构发挥作用,不利于现代学科的生成与发展。顺应知识发展趋势,努力建设和发展现代学科,应注重四个方面:一是创新学科组织,促进学科交叉;二是活化学术资本,促进成果转化;三是变革知识生产的体制机制,激发知识创新活力;四是改革学科评估理念与方法,形成学科建设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5.
大学学术治理逻辑对研究生教育的多样性构成挑战,在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偏离“应用导向”的“学术漂移”。以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范式对“学术漂移”何以可能予以深入解析,认为“制度同构”是解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向“学术”扩展的理论,强制机制、模仿机制和规范机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偏离“应用导向”的动因。要实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漂移”的治理,应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导向”,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分类与多元治理框架;超越路径依赖,构造适切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制度矩阵;变革知识价值观,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组织场域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治理效能应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坚守高校治理的价值导向;变革科研组织体系,完善高校治理的制度建设;优化产学研融合机制,坚持高校治理的多元协同,切实提升治理效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助力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7.
知识生产从模式Ⅰ向模式Ⅱ到模式Ⅲ转型过程中,专业博士教育模式历经囿于学科、服务需求和走向共生的嬗变,趋于学术性、职业性与场域性的融合。知识生产模式Ⅲ视野下的专业博士教育治理从工具导向的功能治理走向生态指向的场域治理,表征为治理目的从知识创新到行动开端、治理内容从知识经济到知识民主、治理方式从三螺旋到五螺旋、治理评价从问责到负责。专业博士教育治理应以世界为中心,创设一种联合生活和共同交流经验的行动场域,让专业博士通过五螺旋在场域中行动,在行动中成人成己。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实施跨学科课程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在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中,需要遵循知识体系中“博大”与“精深”的平衡、教学过程中“个体”与“团体”的互动、教学内容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三对逻辑关系。囿于传统博士生教育的路径依赖影响和博士生跨学科课程的内在逻辑衍生出的现实需要制约,高校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面临诸多困境。从成立跨学科组织、以实践为导向开展教学、改进课程评价机制、完善学术交流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9.
有组织科研深嵌于高校科研外部治理之中,是学术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关系达成的体现。近年来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澳大利亚通过注重分类资助的科研拨款机制、采取绩效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观照责任伦理的科研诚信政策、指向数据驱动的科研管理系统等重构高校科研外部治理体系,呈现出国家利益驱动、独立机构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目标分类设置等特征,以此创造世界级研究和科技创新。借鉴上述经验,我国可寻求改革高校科研范式、经费拨款、科研评价、组织保障方面的制度空间来开展有组织科研。  相似文献   

10.
区域性高校战略联盟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积极作用。长三角地区高校战略联盟作为我国区域性高校战略联盟的缩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局部到全面、从省域到省际的发展过程,呈现出萌芽、省域发展、省际探索和全面发展等四个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在演变过程中,联盟组建动机由政府推动的外在动机向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机转变,合作内容由战术性“共享”向战略性“共生”转变,组织模式由平行模式向星型模式转变,运行机制由以保障为主型向保障、约束和激励综合模式转变。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践经验,我国区域性高校战略联盟亟须在提升政府参与治理效率、改革治理组织结构、完善运行体制机制、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和促进与社会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1.
高校创新团队是大学学术场域中广泛存在且致力于知识积累和科研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推动了高校科研的发展,但还存在诸如团队的内涵特征与发展逻辑不甚明晰、团队利益相关者不同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当前有必要反思高校创新团队的建设行为,减少政府和高校过多干预团队发展,回归创新团队学术组织本性,尝试依靠自组织力量建设高校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12.
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新时代发展的趋势。在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院校科研治理要跳出固有的治理逻辑束缚,沿着“谁来治理”“治理什么”“怎么治理”的治理主线,从单维主体治理向政校企多元治理拓展,从职教研究向支撑地方科技创新延伸,从竞争合作走向共生共益。目前,职业院校科研治理实践中存在主体缺位、治理目标偏离以及制度环境不完善等困境。探索建立开放多元的职业院校主体治理结构、持续可行的科研治理目标体系和适应契合的科研治理制度安排机制,是科研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对于职业教育科教深度融汇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德育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体现出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从德育到立德树人,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从“灌输”走向“互动”、从“经验”走向“科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4.
启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校组织变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重要动力源。学校组织体系设计一般要遵循从文化到战略、再到结构的基本逻辑,同时基于战略任务改变和核心技术变化的不同背景,存在“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调整和“自下而上”的组织结构重组两条路径。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组织变革将走向授权、共建、专业,突出表现为多中心治理与自组织涌现、协同化治理与全方位服务、学术型管理与学习共同体打造。  相似文献   

15.
从国家治理全局来看,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已溢出体育、科技等领域,成为高等教育建设、发展与治理的重要制度机制。在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意义上,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及其运作有着强大的财政机制与财政逻辑。作为一项高等教育财政制度,项目制实践也蕴含着高等教育新型举国体制的形成基础:财政项目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国家高等教育战略落到实处;财政项目制的制度框架始终秉持“有为政府”的主导作用;财政项目制以多重资本的身份调动多方行动主体“集中力量办大事”。技术化的项目建设使财政项目制未能充分引导高校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对接,财政项目制实践的制度异化使学术创新发展缺乏可持续性,财政项目制引导的协同效应不明显,有组织科研被悬置。因此,从完善财政项目制的角度构建高等教育新型举国体制,应改变技术化的项目建设行为,强化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项目考核;突破传统的“唯项目”等制度模式,构建促进学术多元、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制度机制;推进“揭榜挂帅”等制度实施,全方位集中、整合力量,发挥财政项目制的协同引导效应,促成有组织科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经济待发达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面临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采取何种路径高质量组织学科建设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笔者以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的X大学为例,介绍了“双一流”建设5年来,学校组织路径和资源配置模式的改革历程,总结出“双一流”建设从行政力量主导学科群建设,向专家主导一流学科内涵建设,再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开展“四大”建设的演变逻辑。提出未来经济待发达地区高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强化顶层谋划,厘清发展阶段和主次矛盾,因时、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服务导向、需求导向,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深化改革,主动由“管理”向“治理”转变,提升治理能力;要统筹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7.
自1955年新中国首个“减负令”颁布到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我国政府探索治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走过了六十余年的政策历程,历经“以关注身体健康为导向”“以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导向”“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及“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导向”四个阶段。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分析框架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减负政策的变迁逻辑,可以发现政策参与主体由一元发展为多元,信息传递路径由封闭转向开放,政策工具选择从单一发展为灵活多样,治理模式从单一、碎片化治理走向整体化治理。展望未来,政府应增强信任机制、完善学习机制、深化协同机制,围绕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构建多维度合作的整体性公共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迈入,高等教育系统正在发生革命性转变,对地方高校内部治理形成前所未有之挑战。当前,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存在治理理念“异化”、治理结构“裂化”、治理制度“僵化”、治理手段“弱化”等碎片化倾向。整体性治理旨在强调变革治理理念、整合治理结构以及创新治理机制,为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由此,以整体性治理为视角,揭示整体性治理与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之间的内在逻辑,提出凝聚高校综合改革共识、变革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立足教育治理法治化、提升体系改革支撑手段等突破路径,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科研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科研的内在逻辑,寻求“善治”的新路径,实现治以为善。基础教育科研“善治”要构建包括治理目标、治理价值导向、治理理念、治理视角、治理方式和治理机制等维度的方法论框架。基础教育科研“善治”的行动路径是:强化全局性、可持续性的治理方向根基,以人文价值引领科研行为趋向;增强服务式治理建设,迸发科研主体的内生动力源泉;保障治理功能的充分实现,构建研用一体的长效转化机制;搭建大数据科研系统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科研治理智慧化;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式参与,渗透治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行业特色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按“定势、定事、定人”等逻辑开展行业特色院校科研组织架构,开展“1+N”式有组织科研、强化“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教育理念、激发科研创新中“人、财、物”活力和开展有组织“科研+科普”,促进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