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文人会萃,救亡文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文化城”而蜚声全国。桂林文化城这一段历史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内尤其是广西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对桂林抗战文化进行研究,但比较大规模地开展研究工作是在1978年以后。先后有《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桂林文化城大全》《、桂林文化城…  相似文献   

2.
桂林,抗战时以文化人云集,文化艺术空前繁荣而在全国抗战阵营以至于海外产生巨大影响,被称为抗日救亡“文化城”。郭沫  相似文献   

3.
李曙豪 《传媒》2002,(8):35-36
“桂林文化城”是现代文化史上一个专有名词。指1938至1944年这段时间内,各界文化名人纷纷聚集桂林,在文化上一时出现繁荣局面。1938年,广州和武汉相继沦陷,一大批文化名人相继逃难到桂林,使桂林一时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桂林是当时广西的省会,是桂系军阀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的原因,桂系军阀与蒋介石集团之间存在不少矛盾,在全国抗战、我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定形势下,桂系为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政治上对我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桂林版)是一份高度重视抗战救国,以“国家利益”为宣传中心的民营报纸.通过详细分析《大公报》(桂林版)言论在抗战中的舆论影响,重新评价《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并指出该报舆论监督本地化和即时化的特点,为当前舆论监督的异地化、延时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又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60周年。当年曾经在桂林战斗过的许多文化工作者,一谈起桂林“文化城”那段往事,都不会忘记周恩来情系桂林抗战文化,更不会忘记周恩来对文化人的亲切关怀。早在1938年武汉、广州沦陷前夕,周恩来就注视着桂林这个阵地,认为此后桂林的地位很重要,于是决定在桂林设立八路军办事处,派李克农任办事处  相似文献   

6.
坚强的战斗堡垒——桂林分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城桂林,有一条并不太长却开设着众多书店、出版社的文化街,这就是桂西路。桂西路中段有一家门面不大的店面,一扇折叠门前挂着一块黑底白字的油漆招牌,上书“新华日报桂林营业处”几个大字。这就是在广西颇有影响的新华日报桂林分馆所在地。进门左侧贴有“抗战的号角”和“人民的喉舌”两条大标语,右侧设置一个固定的贴报栏,许多读者常凑过来如饥似渴地阅读《新华日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和中共的抗日政策及其对时局的主张。傍晚时分,店堂里更是被读者挤得满满的,争相阅读和选购重庆新华日报总馆图书部印行的书刊和其他进步书籍。  相似文献   

7.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8):152-152
一、《桂林文化城大全》4卷 二、《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1~8辑 三、《抗日战争史丛书》20种(获得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成为大后方的出版中心和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在颠沛流离的非常态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市场生存与社会责任的坚守显得更艰难可贵.《大公报》(桂林版)的诞生是抗战时局推动下的产物,承担着抗战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责任.对于抗战时期出版史的研究,因史料的散佚,而让诸多学者面临"无米之炊".抗战时期的出版广告则为我们打开一个研究战时出版活动的新视窗.本文试图从《大公报》(桂林版)出版广告这一视角切入,多维度考察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生产情况,探寻非常态环境下书业生存的策略以及复杂时局影响下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9.
据新华网报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建于1909年的桂林图书馆逐步实现了文献信息处理自动化,基本建成了集数据制作、检索服务和办公自动化于一体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在自动化建设过程中,桂林图书馆根据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自建馆藏书目、题录型数据库5个,制作馆藏珍品、桂林城建等专题浏览性栏目20多个,成为资源丰富、地方特点突出的网站之一,并创下了几个“第一”:广西第一个将计算机系统应用于业务工作的图书馆,第一个与国家大型文献信息系统互联的公共图书馆,第一个与网络相连的公共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建成“网上”图书…  相似文献   

10.
覃静 《图书馆界》2001,(3):24-26
本文论述了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1.
1983年11月,我应邀参加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在桂林阳朔召开的出版研究年会,会后在桂林小住。桂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城。与会同志中,有不少是三联书店的老同志,在那敌骑纵横,烽火遍地,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的年代,曾先后在桂林从事革命出版工作。旧地重逢,倍觉亲切,缅怀往事,感慨万千。在一次“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陈列馆筹备处”的座谈会上,谈到桂林文化供应社的情况,不少事为外界所不了解,同志们希望我写个材料。其实,早在建国初期,文供社原社长陈劭先,应全国政协征集文史资料的要求,曾邀请邵荃麟、陈此生、宋云彬、傅彬然、杨承芳和我这些当事人聚会,委托宋云彬执笔,写成初稿传阅。以后由于一个政治  相似文献   

12.
梁颖涛  尹力 《青年记者》2017,(9):103-104
《新华日报》是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共南方局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1937年12月在汉口创刊,次年10月武汉沦陷后迁往重庆.鉴于桂林“成为国民党统治下大后方的唯一抗日文化中心”,①为了使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桂林并辐射全广西,更好地指导抗战斗争,1938年12月初,《新华日报》在桂林设立分馆,由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该报的涉桂军事报道,不仅有较高的频率和重要的位置,而且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学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桂林在抗战中曾一度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主要的抗日文化中心。知名作家、艺术家荟萃,文艺社团林立,活动频繁,刊物竞生,出版业发达,创作繁荣,硕果累累,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闪烁生辉的篇章。《桂林抗战文学史》一书较为系统而翔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盛极一时的文学奇观。全书运用史料学和方法论的研究方法,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综合、比较研究,真实地阐述了桂林抗战文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对其概况、特点、地位、影响的探讨,有关史料的挖掘整理,有关思潮、运动、社团、流派是非功过的评价,有关作家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地方新闻传播史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新闻史的研究领域里,重庆、上海、武汉、香港和西安的抗战新闻活动的历史地位总能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作为抗战新闻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广西桂林抗战新闻史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新知书店总管理处迁往战时的西南文化城桂林。广州分店经理王益辗转撤退到桂林不久,又奉命到上海“孤岛”设立新知书店上海办事处(简称上海办事处)。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得以发展,从生态学角度而言,抗战时期桂林和广西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桂林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和推动是战时桂林新闻传媒得以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桂林文化城的形成集聚桂林新闻事业发展的人才、丰富抗日救亡传播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一批批文化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运动,使得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众多的戏剧界知名人士在桂林积极组建戏剧社宣传抗日,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桂林的爱国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与戏剧界成功运用报刊广告的宣传密切相关.此时期的桂林爱国戏剧广告将抗日作为主题,精心设计编排感染力强的广告方案与排版方式,在宣传抗日剧目的同时,为发动群众支持抗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爱国戏剧社还利用广告这种形式为抗战募捐、筹资、慰劳军人、服务同胞,并与重庆、延安的抗战戏剧文化运动形成了呼应,为大后方的全面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吴永贵 《出版科学》2008,16(2):76-78
本文论述了抗战爆发后我国出版业退守于内地,是适应战时环境所作的必然而又明智的选择,也是出版文化人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与信心所在。并指出抗战期间出版业的迁徙,呈现着据点分散不一、机构游移频繁的特点。重庆和桂林,因为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成为大后方出版业最为发达的两个城市。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是新闻战线的一面旗帜.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香港,东江抗日游击纵队掩护韬奋同志由香港进入广东.他打算到重庆或桂林继续进行抗战宣传,不料国民党当局秘密发布通缉令,要求特务机关发现他时“就地惩办”.  相似文献   

20.
李时新  杨淼 《新闻传播》2023,(18):26-28
桂林《救亡日报》专栏“读者论坛”以抗战为主题,发动来自广西各行业的读者来函提供话题,引导大家开展讨论。专栏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提供了多维的视角。除了读者对话,专栏还通过编读问答的形式,回复读者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发挥专栏动员抗战、舆论监督以及化解个人困扰的作用。“读者论坛”专栏与读者建立广泛的联系,让读者抒发己见,体现了群众办报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