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音乐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个体的音乐能力,也是个体音乐素养中最为外显的部分.音乐能力有部分先天的成分,后天随着学习音乐知识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个体的音乐能力会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个体的音乐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文学和音乐原本就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对于如何巧用音乐的感染力来点缀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提升品位,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巧用音乐伴奏朗读,巧用音乐丰富想象,巧用音乐演绎情思,巧用音乐创设意境。  相似文献   

3.
音乐文学是介于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凡具有音乐性的文学体裁都可统称为音乐文学。音乐文学以其几千年的积淀具备了博大精深的内涵,学习音乐文学课程,可以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进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又增强了文学底蕴,能起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音乐,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文学作品,有直接描写音乐的,有间接描写音乐的,还有关于音乐理论问题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音乐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5.
黎晓 《华章》2012,(15)
音乐与文学自古紧密联系.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可以改变语文教学中传统、简单的文本分析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对语文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必然是乐中有诗,诗中有乐,相得彰益,给人以 极大的审美享受。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也要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尤其是诗词鉴赏力的培育,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学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同时,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进而为现代社会输送有能力、有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以下主要是对小学音乐教学和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古琴音乐的文学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式样之间是相互融通、渗透的.诚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样,古琴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显学在制作、标题、题材、音乐形象、审美旨归等方面皆显现出浓郁的文学旨趣.文章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艺术式样之间的相互联系、别样艺术需要其他艺术门类的帮衬、古琴音乐厚重的文化底蕴,进而领略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音乐家的整体文学素养,彰显中国音乐艺术的"文化镜子"作用.  相似文献   

9.
音乐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个体的音乐能力,也是个体音乐素养中最为外显的部分。音乐能力有部分先天的成分,后天随着学习音乐知识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个体的音乐能力会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个体的音乐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能否体现科学化、合理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文章从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以及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里上的传统模式,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丈化素质、技能技巧等方面,论述开设音乐文学课程的必要性,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高品质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大学.  相似文献   

11.
这里通过对魏晋时期乐论、音乐学作品及相关史料的解读与分析,阐述了音乐对学发展的影响。魏晋时期音乐与学的交互影响,不仅共同规约了时代审美风尚,同时还影响了学理论和诗风格的转变。对学而言.此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乐器和音乐进入当时人们的审美视野,成为学创作的题材。同时,受音乐的启发.诗创作的情感风格也由“雅”、“正”转而为“悲”、“艳”。  相似文献   

12.
音乐与文学历来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文学与音乐共生同源;在发展过程中音乐作品中蕴含着文学的因子,文学作品中渗透着的音乐的因素;诗与音乐的结合形成诗歌,戏剧与音乐结合形成歌剧,散文与音乐形成音乐散文,小说与音乐结合形成音乐小说,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更加体现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携手并进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宁夏坐唱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以期通过这样的思考来获得对宁夏坐唱这一民间说唱形态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对地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在当前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向西开放视野下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共享做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4.
略论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音乐学作品,流行歌曲歌词既有“谱曲可唱”的音乐性,又有“离谱能赏”的学性,形成了“别是一家”的审美特征,因而可以并且有必要对其进行学研究。其学之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意象美、结构美、音乐美等几个方面。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缺席”状态,如果予以拓展,必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两晋之际,咏物赋创作繁盛,其中也产生了许多描写吟咏乐器、舞蹈、歌唱等题材的音乐赋。许多音乐赋中有相当的篇幅包含渲染悲哀的内容,用文字这种媒介来表现音乐时,音乐赋的作者往往巧妙借用富于形象化的场景和氛困描写,来构筑抽象的音乐所能带给人的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表现其独特的“尚悲”审美取向以及相关的“乐教”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论诗乐融合视野下的诗与乐的审美和意义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歌曲是诗乐合璧、词曲交辉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音乐性与文学性融合的双重艺术价值。歌词与音乐的结合实现了二者在意义上的互文性的建构,拓展了彼此的审美和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当代作家拉尔夫.艾利森作为黑人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定捍卫者,自幼与黑人音乐便有了不解之缘,其文学创作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音乐,在音乐方面的修养直接影响到其世界观和种族文化观。他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自始至终都流淌着黑人音乐的音符,成为小说人物表达心声的特殊语言。艾利森在作品中对黑人音乐娴熟的驾御能力充分说明了黑人音乐已成黑人声讨种族歧视、走出身份认同的困惑和超越自我的有力武器,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流行音乐的创作队伍应该更好地利用唐诗宋词这笔丰厚的古典文学遗产,丰富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提升流行歌曲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唐代艺术与诗歌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诗歌与艺术体现了文学与多种艺术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成为了唐诗传播的媒体;乐舞独特的传播效能,促进了诗与乐的交融;口头吟诵以语言符号为传媒,显示出鲜明的社会效应和丰富的传播信息;书法、铭刻使诗歌作为传播方式具有长久性和观赏性;绘画从视觉感知上发挥诗歌的传播功效;传奇是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对诗歌起到特殊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