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迟子建在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描写了一群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他们常年居住于山林、鲜为人知。小说以萨满文化为主调,从萨满仪式、"崇拜"等方面展示了鄂温克族人独特的民风习俗。以一曲弱小民族的挽歌展示了人类进程的某种悲哀,现代科技的入侵、原始文明的失落,这些还混杂着作者独特的心灵感悟。独特的风俗书写一方面展示了迟子建对异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启迪我们要珍视、保留并继承原始文化中的优秀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工会文化"、"高校工会文化"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深入认识"工会文化"的内涵,努力把握"高校工会文化"的特点,进而对"工会文化"与"高校工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加以具体研究,必将对建设和发展先进的"高校工会文化"、对高校工会事业的科学发展,乃至于对推进先进的大学文化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师个体的文化能力是指教师个体建构和创造文化的能力。它是教师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动力之源。目前学校中存在着教师个体文化能力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委曲求全"、"文化趋同"、"文化依恋"与"主体缺失",其根源在于"职业风险"、"文化冲突"、"预定和谐"以及"品行没落"。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名著《菊与刀》中把日本社会的文化定义为一种"耻感文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定义为"罪感文化"。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罪感文化"强调自律,"耻感文化"强调他律。实际上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对"罪"的概念认识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误区。把日本文化定性为"耻感文化",否定了日本人的罪感意识。确切地说日本文化兼具"耻"与"罪"文化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5.
中英文本互译中文化"误读"不利于译文读者全面了解"他者"文化的民族特色与文化信息的准确传播,不利于超越"自我"文化的局限性与克服对"他性"文化的公正评价。但是,在民族文化交流实践中,这种结论确实有失偏颇。本文即对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6.
千年古镇桥林在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其中的精髓乡土精神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明因"文化就是古镇与校园融合提炼的特有文化。学校尝试让"明因"文化多渠道、多层次地在学校教育中适性植入,逐步形成了"打造校园、开展活动、建设课程、渐染课堂"并行的"明因"文化的校本建构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把人"抽象化"、"理性化"不同,卡西尔从人的现实文化活动切入,以"主客相统一"为前提,运用"符号"将人与文化相联结。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在创造文化活动中成就"文化的人"。卡西尔对人的问题的追问,最大的变革在于思维方式的嬗变,他以"生成性"思维替代"预成式"思维,以"功能性"人本质替代"实体性"人本质,从而在人学理论研究中展开一个全新视野。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许地山小说《春桃》中"春桃"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脱去"春桃"身上披着的伪基督教文化的外衣,揭示出"春桃"形象与基督教文化貌合神离的本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春桃"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层影响,以及人物对现实的控诉与抗争。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把人"抽象化"、"理性化"不同,卡西尔从人的现实文化活动切入,以"主客相统一"为前提,运用"符号"将人与文化相联结。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在创造文化活动中成就"文化的人"。卡西尔对人的问题的追问,最大的变革在于思维方式的嬗变,他以"生成性"思维替代"预成式"思维,以"功能性"人本质替代"实体性"人本质,从而在人学理论研究中展开一个全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苏焘 《天中学刊》2011,26(1):101-103
"李白文化现象"意向世界的构筑,折射出传统文化心理图式的动态变化及其内蕴的"道"与"人"的深层矛盾,并成为李白文化现象延续和演进的内在动力。近代社会李白文化现象内涵的新变从侧面透露出传统民族心理结构的现代转型轨迹。与读解传统"李白精神"的当代意义不同,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现代价值体系中的李白文化现象及其意义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心理重构、文化意识的多元现状和潜在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是一个集"虚无性"与"存在性"两面性为一身的体系,这种特性决定它的构建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虚无"到"存在"的艰难过程,由"内隐"朝"外显"的角色变换过程,从"虚无的本体"向"存在的实体"的身份转化过程。将来自"虚无自然"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这个"理论科学"转化成"自由存在"的"实践科学",是远程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来自"自然存在论"这种"虚无"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是我们研究的起点,因为它是研究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形式起因,而来自"自由存在论"这种"存在"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则是我们研究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必然归宿;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建构,必须按照从自然建构到自为建构,再到自觉建构,直到最后进行自由建构的因果律去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以后现代理论为视域反思近年来的河洛文化研究,需要克服自我独白的价值判断,以周边地域文化为镜像进行跨文化比较,既确立独特的河洛文化身份,又发现彼此"共同的诗心"。从新历史主义出发,河洛文化研究存在"重史轻文"和"厚古薄今"两大问题。要从"小历史"与"小传统"切入建立河洛文化的"地方性知识",以在当下天际不断延伸、边界不断消融的世界里,找到回家的心灵感觉与学术皈依。  相似文献   

13.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艰苦创业精神,以两个"敢于"为特征的锐意进取精神,以两个"善于"为基调的开拓创新精神。西柏坡精神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体现着实践探索与理论提升的统一,隐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彰显着深刻的开拓创新精神。弘扬西柏坡精神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改革创新,有助于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繁荣。  相似文献   

14.
刘晓薇  刘冬 《考试周刊》2010,(53):253-254
本文分析了当前电网企业文化的个性与特点,阐述了建设统一的电网企业文化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并探讨了在"统一"的企业文化之下,电网企业内部各单位如何进行"特色"文化建设与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5.
从地域文化视角观照,白马湖作家群的崛起,既是一种与"五四"启蒙语境有关的文学现象,更是一种区域文化原型影响下的文化现象。浙东文化与白马湖作家群创作风格之生成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浙东文化的"刚性"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为人生"立场的形成,浙东文化"经世致用"的特性对白马湖作家群"平民启蒙主义"理念的生成,浙东文化的另一面"超脱空灵"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人生艺术化"的追求,浙东文化"开拓创新"的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创作"创新"的特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提倡"和谐"的政治文化,"宽容"是实现"和谐"的应有之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宽容"精神。"宽容"精神与西方多元主义民主价值是相通的,然而,中国的"宽容"文化提倡的是"和谐",西方民主政治充满"对立"、"斗争"的因素,还包含"非和谐"的文化取向,这一差异表明,中国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而是要立足自身政治文化实际,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  相似文献   

17.
对于任何一个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都离不开好的教材。芬兰汉语教师Tanja编写的《走吧》独具特色,给我们研究"中级汉语教材话题如何选取及其与文化项目兼容"提供了借鉴。当前的中级汉语教材重形式而轻内涵,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少对语言文化移入的考虑。应该重视教材话题本身的意义,突出其实用性。教材"话题"与"文化项目"兼容过程是语言融合的过程。一方面教材"话题"要适应异国文化,让对方自然而然地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教材"话题"应该体现汉语言独有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颛顼"绝地天通"后,超部落的共同信仰出现,并形成了超越部族界限的中原文化。这一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神权与巫权。商周鼎革,周人在反思此一巨大成功、论述其政权来源正当性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旧中原文化"的"新中原文化"。其特点是人文理性的觉醒,但它包含在对"道德之天"的信仰中。儒家学说的文化渊源是周人创造的"新中原文化";道家学说则渊源于"旧中原文化"在春秋时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残疾儿童少年社会存在的追问是回答特殊教育何以可能的重要命题。存在主义为特殊教育存在与发展奠定了极富活力的认识论基础。残疾儿童少年作为"能动"与"受动"、"自然人"与"文化人"统一的社会存在,自我与社会的矛盾、"能动"与"受动"的矛盾、文化补偿和缺陷补偿的矛盾以及文化世界的矛盾冲突,构成了特殊教育存在与发展内在动力与活力系统的要素。  相似文献   

20.
"飞鸟"是古典诗歌经常使用的意象之一,其深厚意蕴的历史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飞鸟"意象的文化意蕴始于儒家的仁爱思想,经过人生际遇与个体命运的终极焦虑的象征,以及自然之"道"的解决,最终完成于自性本空、佛性自如的禅宗文化意蕴的确立与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