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梁启超作为一个爱国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中国学术由古代走向近现代的开拓者,对墨家学派的历史演变,地位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对墨学所蕴含的牺牲精神,互助精神,和平精神,崇利精神,宗教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实践精神作了系统的阐述,其墨学研究成果具有承先启后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时局巨变、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墨学在近代开始了复兴的历程。与近代中国主体政治思潮发展的道路相对应,墨学复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坟阶段改革派和洋务派知识分子提出“西学源出墨子”说;第二阶段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人士寻求墨学与西学的会通,并倡导以墨学救世;第三阶段是五四思想家们尝试选择墨学作为构建新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点。墨学复兴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政治思想的近代化演变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秦汉墨学发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墨子之后,墨家后学分离为东方、南方和西方三派。在战国 后期的中国社会中继续发展,其中尤其是在秦国,墨学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深入渗透进秦文 化的价值层次。秦统一后,墨学的思想流布和理论发展并没有被阻止,至汉初,在诸子复活的背景下,墨学除独立发展外,还通过儒墨、道墨互补两种学术融合的途径进行传承,显示 出蓬勃生机。它渗透到了那个时代上自制度文化、下至底层社会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使那个时代的政治行为和社会行为带有明显的墨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墨子节用经济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与墨学在先秦并称为显学,而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墨学逐渐沉寂下来,以至几乎成为绝学.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墨家思想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借鉴墨家学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为它比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及政治发展的要求.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出的节用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与墨学在先秦并称为显学,而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墨学逐渐沉寂下来,以至几乎成为绝学。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墨家思想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借鉴墨家学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为它出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及政治发展的要求。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出的节用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是近世著名的子学研究大家,但其子学研究并非纯然出于学理的考虑,而是其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墨学研究即为其例。章太炎的墨学研究历经1904年以前的毁墨、1904-1914年的彰墨与1914年后的批墨三个阶段,这种变化并非都是学术研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受到世道时局变化感染而借学以忧时应世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代转型时期社会的种种问题,人们在进行当代新文化创建的过程中,日益关注古代先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尤其是百家争鸣时代各家富有启示性的思想,更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研究先秦诸子的论著也不断涌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陈克守先生为我们贡献出他的新著《平民显学》。本书最突出的特征从书名即可看出,作者紧紧抓住墨学作为先秦时代唯一的平民学派的特征,对墨学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十论”的主体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作者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处处注意将墨学放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从而作出尽可能客观…  相似文献   

8.
1930年的儒墨学论战,是日据时期台湾墨学研究的高潮。在这场论战中,部分学者力图打破独尊儒学的局面,主张"孔墨并尊",着力于发掘和肯定墨学的现代价值,另一部分学者则固守并阐发传统儒学,痛斥墨学之弊,主张在西学东渐之潮流中坚持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场争论折射出台湾思想界的分化与困惑:在新旧思想激荡中,必须趋新、迎新,给予墨学以应有的地位,实际上不可避免地要非孔批儒,但儒家思想又是台湾学者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日本殖民当局压制并进而试图灭绝儒学的大背景下,激烈地反孔非儒的客观效果,则会导致对儒学根本的动摇。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儒学的内在价值,一方面要引入新思想因素;一方面引入新思想新文化,一方面又不触动儒学根本观念,就成为日据时期台湾许多学者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9.
1949年以来的40年间,台湾史学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史学研究大致可划为两个阶段:1949——1965年可称为史料学派主宰期,1965年以后可称为解释学派兴起期。第一阶段基本上是民国政府时期大陆学派在台湾的移植阶段。迁台学者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中心,一方面秉承乾嘉学派的遗风,一方面受德国史学家兰克科学史学的影响,提倡考据校雠之学,主张史学只是史料学,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史料,应当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推求史事真相,以考据校雠及搜  相似文献   

10.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常并称为“三观”,它们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居于主体、核心地位。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应当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三观”教育同时也面临着当前社会文化、观念日益多元化的现实挑战,对“三观”教育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以成功地应对挑战,使教育实效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1.
墨学与儒学并称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墨家在分析社会问题、阐明政治观点、抒发治国理想的学术体系中,深刻地论述了治国安民的管理策略,其主要观点包括:重利贵义的价值取向;民为政首的管理目标;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中国天主教研究可以分成几个时期,1949~1978为第一时期,研究受意识形态左右;1978年之后从教案研究开始学术性逐渐增强,9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空前。各阶段研究呈现出不同的侧重和范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天主教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学术转型的挑战和跨学科整合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墨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使用中国整理古典文献的传统方法,更使用世界不同逻辑传统比较研究的创新方法,正确校释墨辩,揭示墨家逻辑的性质、价值和意义。梁启超的墨辩研究,使墨辩由死变活,是新旧墨辩的分水岭与里程碑。这是梁氏墨辩研究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关键性意义。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创造性诠释墨辩,把墨辩改造转型为人们的思维工具之一,是当代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李包庚  魏娜 《天中学刊》2005,20(6):34-36
非形式化是墨家逻辑的主要特点,而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主要特点是形式化.形式化注重精确性、系统性,但也比较远离现实生活;而非形式化则紧密联系日常语言,但也有明显缺陷.当前逻辑学发展既要注重形式化研究,也要注重非形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权利、机会等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其中分配标准是关键。不同的分配标准,决定了不同人群的现实处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招生政策,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标准,到教育“革命”时期政治标准被突出强调,“文革”后学术标准被重新确立,进而到当前经济实力成为影响机会分配的重要因素的变革历程。  相似文献   

16.
先秦墨家代表手工业的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一度显赫非常,成为与儒家并列而对抗的政治教育集团和学派。在儒家理论体系中,“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大多上升为经验科技的形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早成果,为古代技艺教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墨家代表人物出身于下层百姓,因而其思想最具人民性。墨家的人权观最能代表下层百姓的利益,其关注平民的基本生存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权及平民中的贤人也应参与政权的主张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半叶,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65年为新的起点阶段,这一时期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在墨家逻辑和中国逻辑史方面;1966—1977年为第二个阶段,逻辑史研究工作被迫停顿;1978—2000年是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80年代出现一批中国逻辑史作和教材,90年代对中国逻辑史研究进行反思,包括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中国古代逻辑的类型、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基本思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拓新,也要有研究领域的平衡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民国经济思想史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最薄弱的环节。大力加强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不仅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目前首先要解决好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分期、主线、内容及史料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