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梧门诗话》是蒙古族古代汉文文论中的一部论诗专著,也是清代卷帙浩繁的诗话体著作之一。它产生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大环境中,而又继承和发展的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观点,尤其受到了王士祯的《渔洋诗话》和袁枚《随园诗话》的直接影响。但作者法式善并未盲从王士祯和袁枚,从而使其《梧门诗话》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搜集广泛、理论独特、品评公道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从单本诗话研究,到诗话学的建构,中国诗话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但其中某些问题仍存有争议,如诗话释名、诗话特性、诗话溯源等,亟需厘清。由诗话创作过程界定"诗话"涵义应为众人谈诗、论诗之语;由诗话产生背景确立自由、随意为诗话的源生特质;由诗话溯源说的争议辩证中国诗话史应以《六一诗话》为界线,划分为先宋诗话与宋后诗话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五四”以降中国文论界推崇西方诗学而漠视中国诗话的理论倾向性,从对诗话的具体分析入手,以宏观审视的态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诗话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五四”以降中国文论界推崇西方诗学而漠视中国诗话的理论倾向性,从对诗话的具体分析入手,以宏观审视的态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诗话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话在历史的发展中对韩国与日本的诗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韩、日共同构成了“东方诗话圈”.然而,变异学理论认为,由于传播主体、接受主体、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异现象,这不仅表现在韩国与日本的诗话著作中,在东西方对诗话的阐释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以变异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中国诗话在域外传播时所产生的影响与变异,以期对诗话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王国彪 《现代语文》2007,(10):76-76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一颗明星,韩国诗话对他也非常关注,"……最受崇敬,历久不渝者,当推杜甫,其次则东坡也。余则李白、黄庭坚、陈师道、李商隐……陆游、李攀龙等。"([韩]许世旭《概述:韩国诗话与中国诗话》,曹顺庆主编《东方文论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852)根据邝健行等著的《韩国诗话中的中国诗资料汇编》(中华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严羽的《沧浪诗话》可谓是一部继往开来的理论著作,作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理论,如“妙悟”、“取法乎上”等,对中国古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沧浪诗话》中包含着辨体的思想,体现了作者明确的辨体意识,《沧浪诗话》中的辨体理论是我国古文论中辨体理论的一部分,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均为北宋较早出现的诗话著作,两人都于作品中粗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论文从两者对诗歌创作的首要关注点、对待西昆浮艳风气的态度、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关于诗歌之"病"等四点对两部诗话的诗论主张进行比较,以便洞悉欧阳修和刘攽的主要诗论侧重点所在;同时对两部诗话部分观点相似的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从而增进对北宋初期诗话创作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从文论体系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传统: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文艺作品自身的美学形态:深于取象的传统;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中国文论这些独特而优秀的传统使得中国艺术产生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研究者将《雪桥诗话》诗学思想界定为推崇雅正敦厚,将其成因概括为作者眷恋前清、人生遭际以及"以诗存史存人"的诗史观所致。通览《雪桥诗话》,我们发现《雪桥诗话》实则既推崇温婉雅正的诗教传统,也推崇"以论示法"、"以诗存史存人"的诗话传统,并表现出专注满族而又兼及他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既与作者杨钟羲"上三旗"家世、人物交游的影响有关,也和清末民初时代剧变期的特殊遗民心态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总目〉自在的诗歌批评史价值是:在一种平实客观的批评语境中,推崇儒家传统诗学思想与审美诗学思想的整合共融;对各种诗歌的体制、源流及艺术特征做了比较明晰的阐述;对历代诗歌的大体风貌予以观照;诗学辨证的内容丰富而精微.其潜在的诗歌批评史价值是:批评应回归文本;建构出诗歌发展史的雏形;诗歌批评应秉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诗歌批评走向迥异于标榜“国际性”的60年代,其论述采用的模式“以民族传统为纵经、本土社会为横纬,从而确定坐标的‘现实主义’”。诗评家所做的工作,是反身传统,重建民族诗风;回馈社会,关怀现实生活;拥抱大地,肯认本土意识;尊重世俗,反映大众心声;崇尚自由,鼓励多元思想,为迈向多元的80年代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早期现代长篇叙事诗是现代叙事诗最初的花朵 ,不可多得的菁华之作。它不似现代抒情诗一刀挥断与传统诗歌的脐带 ,而是以较为亲和的姿态 ,表现出与传统叙事诗同源的民间情结。本文试图揭示其情结之处诗人以现代立场和眼光对传统的承继和发扬、创新与丰富 ;展示民间的滋养所给予叙事诗的色彩、芳香和情味  相似文献   

14.
与包括散文在内的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诗歌语言的根本性特征不是它的语词的精美或词语搭配的"最好",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有意味"的超越。因而,现代汉诗语言的本质性特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练性"、"形象性"、"生动性"等属性,而是变异性、写意性和跳跃性。这是诗歌的特殊体式所决定的。变异性来自于对现有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写意性导源于诗人的主观色彩,而跳跃性则归功于对外在联系或叙事过程的拆除。  相似文献   

15.
打油诗体源于人诗歌的俗化和大众诗歌,打油诗是内容上高度,形式上极度严谨的中国正统诗歌的补充,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诗体,具有抒情的世俗性,呈现出国人,特别是中国人的生态,主要功能是讽刺与幽默,主要有嘲人和嘲已两种类型,打油诗的普及性与这种体的传播方式相关,主要有口头传播与散故事,儿歌,戏曲等基他体融合传播,寄居于严肃试体或与民间诗体混杂民间传播方式,打油诗的作和本都具有不确定性,传播极具大众性,民间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相似文献   

17.
比较是中国诗歌欣赏的重要传统。没有比较就不可能有中国诗歌一代接一代的承传。中国现代新诗发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艺术特征必须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加以确立。从郭沫若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新诗对西方诗歌的接受与变异,尽管西方诗歌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因为各自的艺术渊源、文化精神及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也有鲜明的差异。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既要用情感去感受情感应和,用生命去感受生命感动,还要对诗歌外在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所蕴含的内在韵致进行把握与阐释。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对李金发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研究,多着眼于其"异质性"、"西方象征主义"、"现代象征诗"等特性方面,但在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中,也有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暗合或继承,比如"远取譬"的诗歌创作特点与古典诗歌创作艺术的暗合,"漂泊意象"、"香草意象"、"瘦绿意象"等极具中国古诗特质的传统诗歌意象等,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宋代士人群聚之时,性喜讲摩,其间往往有文学技巧的竞技,文学观念的交流。经文人自觉记录下来,则成为论诗的文字记录,诗话显然是其中的重要类型。可见讲摩风气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元中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1):68-71,85
对于新诗,鲁迅起初是给予了热情支持的,他不仅亲自实践,而且还在理论上积极呐喊助威,但是他的态度后来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在态度上的转变和他个人的性情、学养有关,但更与他对于新诗日渐深化的认识紧密相连。鲁迅和新诗的关系不是一个个案,而是一种典型或曰代表。考察新诗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典型或曰代表的“返古”现象,有助于我们对于新诗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