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要了解我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状况,离不开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充分性的度量。有关图书馆评估的理论及实践虽日趋完善,但仍存在不能体现充分性发展本质、评估系统性欠缺、整体性不足、动态性有待增强等问题,而将耦合协调模型运用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充分性发展评价有助于克服以上弊端。文章对耦合协调模型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充分性评估中的适用性进行深入论证,基于该模型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充分性发展的内涵,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充分性发展状况的测度转换为区域经济发展子系统、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子系统、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子系统三者的耦合协调度测算,以期为图书馆评估提供一种新思路。图1。参考文献50。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充分性发展,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之间有效匹配的态势。本文基于对我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状况、用户需求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数据的调查与采集,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充分性发展状况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整体上处于基本充分状态,但东中西三个地区并不平衡。其中,东部地区为基本充分,中部和西部地区均为濒临不充分,且西部的濒临不充分程度更甚于中部。在省际层面,50%的图书馆为基本充分,另外50%为濒临不充分或基本不充分,且主要出现在西部。在省内层面,充分性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性同样显著。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不同地区有一定差异性,但从整体上和发展充分性程度最低的地区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经济发展和需求水平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测评,可以反映两者的发展差异与融合现状,从而为促进两者有机融合提供依据。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4—2020年湖南省及其14个市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进行测评。研究结果发现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的融合存在整体耦合协调度不高、耦合协调度提升缓慢、协调发展稳定性不强、旅游业发展缺乏动力、省内耦合协调度差距较大等问题,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图4。表6。参考文献38。  相似文献   

4.
赵媛  万易  张欢 《图书馆》2023,(12):1-7
明确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衡性充分性发展的概念与内涵是研究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衡性充分性发展问题、解决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矛盾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基于图书馆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相关理论,参考已有相关研究成果,采用逻辑演绎、归纳推理等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衡性充分性发展的概念及内涵。研究发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衡性发展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合理的资源配置等手段,不断追求城乡之间、不同区域间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的相对等同,追求服务的公平公正和效率,最终实现服务供给质量与总量在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群体间相对均等的过程和状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充分性发展的本质在于,图书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5.
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系统划分为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客体三个子系统,通过构建3U矢量评价模型,从贡献度和协调度对山西高校图书馆社会化能力展开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的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既能拓展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益于政府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提供优质服务。采用概念分析法,通过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的概念模型,将其内涵界定为服务全过程中需求者便捷及时获得所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程度,本质上体现着需求者对服务供给常量与需求变量间适配程度的评价。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分析验证了可知晓性、可接近性、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5维度及其20个三级指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价测度、政策制定等治理场景,也能应用在发展概念框架和操作性变量等基础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分析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以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从多元评估主体角度涵盖不同评估模式的四维综合评估模型,为进一步建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正处在向智慧化转型的重要阶段,质量评价有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应对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的挑战,推动图书馆顺利完成转型。本文依据“全评价”理论,采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立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以及业务与服务模式发展的具体情况,参照ISO标准和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出逻辑性强、可适用于国内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图书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体系涵盖了图书馆办馆支撑力、管理服务力和社会效应力三个方面。高校图书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制定能为高校智慧图书馆未来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提供相应保障,对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规范化水平、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亦有重要意义。表3。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构建新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与空间服务场景的核心内容。文章通过演绎归纳、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理论赋能、实践赋能和标准赋能3个维度分析图书馆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研究框架,提出未来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施路径。理论赋能包括以第三空间理论主导总分馆建设模式、以空间生产理论指导社会化运营模式、以空间正义理论引导城乡文化融合模式;实践样态则趋于数字变革驱动公共文化云空间场景延伸、智慧转型拓展公共图书馆空间变革运维、“图书馆之城”助力城市文化空间服务转向;而标准赋能涵盖了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评估等相关标准规范。图书馆未来需要从完善相关标准、强化技术开发、契合事业产业实际、构建供给体系4个方面完善发展路径,服务于中国特色自主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从生态学与协同学的视角探讨图书馆生态系统协同度测度方法。[方法/过程]首先,将图书馆生态系统分解为空间环境、信息资源、技术支撑、读者服务、业务交互5个子系统,并选取各子系统的序参量指标。同时,基于指标体系建立协同度模型,通过计算序参量及子系统的有序度和协同度,实现对生态系统协同状况的评估。最后,将福州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数据应用到模型中,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测度图书馆生态系统的协同度,为图书馆内部各子系统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锰  陈雅  郑建明 《图书馆》2018,(5):37-43
文章从数字文化、公共服务、治理、文化服务治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治理方面剖析基本概念,从理论渊源、核心思想、适用性方面探析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治理的借鉴作用。文章认为以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核心是信息主体,在服务中着眼于信息主体—信息—信息环境三者之间协调,重点探析这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可提升公共数字文化的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学术界从公共数字文化整体视角探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文献很少。本文采用因素分析法提取影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四大核心要素:基础因素、资源因素、服务因素和效能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评价指标设计了4个一级指标:保障条件、资源建设、公众服务和服务效能,15个二级指标以及54个三级指标,以期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汪灿 《图书馆界》2023,(2):36-40
从文化发展功能角度探讨城市文化街区与图书馆空间服务融合。在分析城市文化街区文化发展功能——贮存、流传和创造文化基础上,据文化发展功能含义及空间理论,阐述融合的三个维度:空间上地理及场所融合,时间上贯穿过去、现今和未来,建立社会关系。指出支撑融合活动的图书馆空间服务相关理论,即公共知识空间理论、知识管理、文化与知识的辨析,结合实践从图书馆建筑文化、空间服务资源建设、社会关系建设及文化方向方面提出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阵地,对提升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基于公共文化治理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乡村居民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采纳的理论模型,并在全国630份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从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相互依赖的角度,分析了乡村居民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采纳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需求契合度、文化素养提升程度、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度、平台易用性、网络使用度、服务质量、邻里效应和政策效应等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乡村居民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采纳决策产生影响。建议提升新媒体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需求契合度,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持续扩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范围和产品多样性,并以增强乡村居民文化获得感为基准,着力提升新媒体下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视听、科技与金融业三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三者间的融合发展是推动视听产业有序、安全、多元发展的关键动力。技术的多场景应用与金融的多渠道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视听产业的转型与发展,进而推动视听产业与公共服务、文旅、教育、医疗等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促进行业的转型与变革。本文以耦合理论为基础,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尝试搭建视听-科技-金融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2017-2021年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视听、科技与金融业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同时进一步分析三者耦合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书名: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和实践作者:刘华卿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书号:9787569247848出版时间:2019年定价:69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需要融入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刘华卿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和实践》一书,从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入手,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和依据,对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剖析,论述了互联网在当今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将锡尔系数应用于农村信息化区域差异与协调度定量评价,建立农村信息化协调度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并以江苏省为例,分析江苏省不同区域间农村信息化的差异及协调度。具体结论有:苏南、苏中、苏北区间的信息化发展协调程度明显低于各区域内部信息化发展协调程度;信息化发展协调程度低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江苏省总体的农村信息化协调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提供者,这决定了其性质的公共性和目标的公益性。按照高校图书馆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可从“服务—教育—文化”三个维度分析其公共性。服务公共性,体现为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服务过程的平等性和服务方式的开放性;教育公共性,体现为教育资源的可及性、个人的终身教育和群体的全民教育;文化公共性,体现为构建公共文化空间、彰显公共文化价值和培育公共文化精神。三个维度的公共性分析,将为高校图书馆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图书馆服务公共与产业属性之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公共需求和责任被演变升华为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权和使命时,图书馆服务就被嵌入了承载社会公共意志的特质--这就是它的公共属性.图书馆服务不同时代的公共目标与社会责任是其公共属性的现实表达.剥离公共属性的图书馆服务具有与产业性服务相同的服务行为特征和可产生经济效益的能质.从图书馆服务的双重属性出发,我们就可以包容进现代服务理论(如服务营销与服务管理等)来指导图书馆服务实践,并为其理论研究带来更为宽泛的基础和视角.现代图书馆事业一定程度上是在其服务的公共与产业属性不断交替的演进中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论坛》2022,(8):163-163
主要选题(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特色图情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新文科与图情学科新发展数字人文数据科学科技情报知识产权情报图书馆叙事学术评价公共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旅融合新型智库图书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图书馆专业化发展图书馆发展政策法律图书馆服务标准体系图书馆社会合作图书馆人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