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丕的赋具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人生遭遇,使得曹丕在其赋中流露出凄凉哀婉的心境,以及孤立无援的精神状态,展现了曹丕精神世界中敏感脆弱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情赋是以男女恋情为题材的赋作.诗体特有的抒情性不便于情类的单设.《文选》选赋单设情类并仅取《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洛神赋》4篇,与抒情小赋的蓬勃发展、南朝重情的时代风尚、赋体的流俗性和萧统宗经与新变相结合的文学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丁玲 《职大学报》2015,(1):23-26
汉代至晋代,楚辞属赋;南北朝时楚辞与赋开始分立,梁萧统《文选》将赋、骚视作并列的两种文类,赋类仅收录以"赋"名篇之作,骚类所录皆《楚辞章句》中篇目;隋唐以降,历代总集中赋类的收录多延续《文选》的体例,但楚辞与赋的类目关系和楚辞类的收录体例,终无定法。  相似文献   

4.
金荣权 《职大学报》2011,(1):37-42,49
经过百年来的争论与探讨,关于宋玉作品真实性的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等10篇当为宋玉所作,而《高唐对》、《郢中对》不能单独成篇。学术界对《招魂》、《笛赋》、《舞赋》、《御赋》、《微咏赋》等五篇真伪问题争论仍较大。  相似文献   

5.
汉晋京都大赋中“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系列可谓典型的“摹拟”文学.然而张衡与左思的京都赋创作虽一律名曰“摹拟”,实际上却具有不同的涵义,《二京赋》主要是在文章规模上对《两都赋》构成超越,而《三都赋》之于《二京》《两都》则是全方位的创新.在从班固到张衡、再从张衡到左思的文学“摹拟”现象中,发现他们以“摹拟”前辈为具体手段,体现了赋体文学中承袭与创新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6.
颜之推与庾信作为由南入北的文学家,其作品中都含有悲叹个人遭遇的感情成分,《观我生赋》、《哀江南赋》更是为众人所知。然而由于两位作者在社会经历、思想境界方面的不同,两篇赋作在风格表现、主题立意和审美效果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尤以颜之推对在外族入侵下华夏文化的悲悯情感为最。  相似文献   

7.
1.《记考》卷11大历十年进士著录“卢士阅”,按《千唐志》咸通二年《砀山令郑纪故卢氏夫人墓志》云:“夫人皇考讳士阅。建中之际,以秀才升第,位至使府监察。”《墓志》记士阅登第在“建中之际”,非是大历十年,当依《墓志》为准。2.《记考》卷21开成二年进士著录“沈黄中”,编者徐松于此年下又引《云溪友议》云:“高锴司贡籍,……商锴先进五人诗,奏曰:‘臣锴昨日奉宣进止,令将进士所试诗赋进来者。……其次沈黄中《琴瑟合奏赋》,又似《文选》中《雪》、《月》赋体格,臣与第三人’。”按《千唐志》大中十二年《承奉郎守大理司直沈中黄墓志》云:“讳中黄,字中美,本吴兴人。……乡荐神州,名在殊等,贡于有司,第登甲科。宗伯高公锴疏青蒲曰:‘沈某所试《琴瑟合奏赋》,有似《文选》雪赋、月赋,臣与第三人’。”又《千唐志》大中八年《登封县令吴兴沈师黄墓志》亦题“仲兄中黄撰,仲弟佐黄书”。《元和姓纂》卷七吴兴沈氏亦云:“中黄,大理司直。”由此可证《记考》之“沈黄中”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曹丕创作《典论》时的心态入手,解释了历来研究者在“建安七子”说、“文气”说、“(?)文章,经国之大业”说和“通才”论中所发现的矛盾,提出了曹丕写作《典论·论文》是为自己做皇帝所作的宣传准备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赋起源于以铺陈为特征的诗化散文。考察先秦文库之珍存,对赋体形成和诞生关系最大者莫若《庄子》。与“命赋之厥初”的荀况和“以赋见称”的宋玉相比,《庄子》虽未形成赋的完整体制,却颇富赋的雏型,已看得见苟宋赋的端倪。《庄子》颇多铺陈文字,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篇章,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它亦诗亦文,奠定了赋的特有机制;它那假设问对的结构模式、对比映衬的铺陈方式、虚拟寄托的构思特点及丰富奇僻的词汇等为后式赋家所祖式,影响了赋体尤其是汉大赋的形式特征。由此可见,《庄子》不愧为赋家之祖和赋之滥觞。  相似文献   

10.
京都赋列于《文选》开篇,反映了萧统对这一题材的认识和重视。以班固《两都赋》和张衡《二京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选》中汉代京都赋的浅析,管窥汉代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1.
《南史》说陶渊明田园生活是“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然于陶氏之作却极少让妻子露脸。除却《闲情赋》,而绝不涉乎情语。考察“情赋”源流及此赋序和篇末“尤《蔓草》之为会”、“遥情于八遐”,则此赋借爱情“永恒的主题”表达理想追求失败后的自谏;再综合其仕途经历观照,陶氏五官三休的痛自忏悔的自白,则更接近此篇奇文的真谛和其人格志趣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前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传世之作。早在20世纪上半叶《前赤壁赋》就已经被译介到苏联。译《前赤壁赋》并非易事,赋的特殊文体特点和作家独具魅力的文风都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本文对《前赤壁赋》俄译本中的误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今后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全唐文》卷234收有题名张楚金的一篇《楼下观绳伎赋》,而卷402亦有胡嘉隐《绳伎赋》一篇。张《赋》略曰:“惟千秋之令节,启圣寿兮无疆,召百辟以高会,挟宸欢而未决。”胡《赋》亦曰:“喜千秋之令节,愿献寿兮天长。”据《旧唐书》卷8《玄宗纪》: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谋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已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讠燕)乐,休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天宝七载“秋八月己亥朔,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可见二赋当作于开元十七年至  相似文献   

14.
曹植的《洛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震古烁今的赋作名篇,空间叙事是《洛神赋》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空间为故事发生不断建构坐标并表征时空变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精神空间以华美的想象和雅怨兼具的情感为中心,增强美感的同时拉近读者距离;文化空间内含多元文化,成就了多重的主旨诠释,耐人寻味。以空间视角观照《洛神赋》既丰富空间理论在赋中的实践运用,又为解读《洛神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北宋文豪苏轼在元祐八年至绍圣元年,仅仅半年多的知定州期间,留下了数量众多的诗、词、文、赋作品,且其中多有《雪浪石》、《鹤叹》、《中山松醪赋》等传世名篇,文情并茂、尽善尽美,堪为保定人民永远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论《闲情赋》的经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褒贬不一 ,在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淘洗后 ,人们对《闲情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明确 ,逐步认识到爱情造就了《闲情赋》 ,并使之不朽。  相似文献   

17.
一、赋的产生及概念 赋原来是一种表现手法,不是一种文体,比如《诗经》中的赋,就是一种铺叙的手法;另外,《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是讲先秦时的外交人员赋诗言志。作为铺叙手法的赋和不歌而诵的赋虽然与后来作为文体的赋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关系的,因为作为文体的赋,常用铺叙手法,也常表现为不歌而诵。另一方面,作为文体的赋,除了用铺叙手法外,  相似文献   

18.
《楚辞·远游》是我国古代游仙文学的源头,开中国游仙文学之先河并对后世游仙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汉代司马相如的《大人赋》继承了《远游》中的"游仙"模式,与其有着相似的"游仙"结构和"游仙"路线。但深究其本质,两篇文章在"游仙"性质和内涵上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大人赋》只是单纯的模仿了《远游》的形式,在内涵上却远远不及《远游》深刻,但是《大人赋》在仙境的描写与开拓上又对《远游》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这主要与汉代神仙思想的发展以及汉代文学艺术的演进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左思是西晋的著名作家,而《三都赋》是他早年的力作之一。《晋书·文苑列传》叙左思作此赋的甘苦说:“(思)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偶得一句,即便疏之。”而“赋成,张华见而咨嗟,都邑豪贵,竞相传写”,以致京都“洛阳,纸为之贵”,说明《三都赋》在当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至于后世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对之也多极力赞扬,东晋孙绰(字兴公)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世说新语·文学》)刘勰也说:“太冲(左思字)、安仁,策勋于鸿规”,“左思奇  相似文献   

20.
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孙大雨先生英译宋玉《高唐赋》、《神女赋》,将《神女赋》排在《高唐赋》前,将内容上相互衔接的两篇赋的先后顺序弄颠倒了;过录两篇赋的汉语原文存在大量的文字、标点错误,英译因此也相应地出现了许多错误;由于不明某些词语的特殊语义和没有吸收古今学者的校勘成果而导致误译的地方也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