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清两代的水旱交通建设,使龙驹寨水旱码头的繁华持续了数百年之久。但陇海铁路贯通陕西后,龙驹寨商业一蹶不振,至长坪公路通车后才有所恢复。可见,交通建设是影响龙驹寨盛衰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丹凤县位于陕西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南临丹江、北依凤冠山而得名。县城所在地龙驹寨距省会西安170公里,西合铁路和“312”国道东西横贯全境。丹凤县共有11个镇、10个乡,除过庚家河、铁浴铺、峦庄有客家人外大部分地区都是本地人。  相似文献   

3.
《商洛学院学报》2018,(5):11-18
商於古道自开辟之日起到明朝后期,受交通条件和本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区域性的小规模的集市贸易和零星的小商小贩亦应有之,但长距离跨区域大规模的商业贸易则起始于明末。明朝中后期国家的主动开发,地方官对道路的修治,使以龙驹寨为中心的水陆兼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以商於古道主线为轴心的交通网形成,运路亦便,运费亦省。加之商州地方官对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引导,移民大量涌入对当地的开发,本地资本主义性质工矿企业的兴办,周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使得商於古道上的商业贸易在明末得到了短暂繁荣。之后,因明清易代,政局动荡,一度衰弱。清朝从康熙直到光绪时期政府和地方官不断经营,同治、光绪年间,商於古道上的商业贸易才发展成以龙驹寨为中心的有较大规模的商业贸易。  相似文献   

4.
荆子关是清代河南西部的重要商镇,也是鄂豫陕三省间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清代中叶,山陕、湖广、江西等省商人在该镇建有会馆,汇聚在此的行商、坐贾至少超过千家.经由荆子关输出的主要是陕南山区和本地所产山货;从湖广输入的则以粮食、布匹、杂货为大宗,其中很大部分再经龙驹寨转运西安、甘肃.  相似文献   

5.
在宋代史料与地理总志的记载中,关于弓门寨的记载有歧义,经过对相关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宋代史料记载中的弓门堡与小弓门寨以及弓门寨并不是一座堡寨;通过对《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与宋代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读史方舆纪要》中的弓川寨与北宋时期的弓门寨实为一个堡寨。弓门寨为北宋初期于西北缘边区域所进筑的一座堡寨,弓门寨的进筑对于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弓门寨扼守了北宋前期重要的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黄石河路与秦州通过小陇山分水岭过大震关至陇州的大震关路,由于北宋中后期西部疆界向西开始扩展,原有的蕃部问题不再突出与已有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导致了弓门寨地位的下降,到宋仁宗之后弓门寨几乎不见于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6.
《凯里学院学报》2015,(2):187-188
著名侗族村落四寨,位于黎平县西南部,距县城63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仅2公里,夏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方便。四寨共分塞丢、告宰、平城、摆架等4个自然寨,辖7个村民小组,415户,I 738人,居民均为侗族。四寨历史悠久,据口传,约800年前人口就达1 300,故古称"千三四寨"。  相似文献   

7.
厘清商洛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状况,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地处陕西东南部的商洛市,在革命战争年代曾先后三次建立革命根据地,解放后被国家批准为"革命老区".其境内有丹凤县竹林关等六处重要会议会址,有山阳县漫川关等六个较大战斗遗址,有唐澍、徐宝珊等六位著名烈士故居或牺牲地及墓葬地,还有商州城、龙驹寨等十余处重要革命活动发生地.商洛红色旅游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富、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期,宋夏双方在今陕北地区修筑堡寨,长期对峙。北宋河东麟府路与陕西郧延路之间的交通,时断时通。宋哲宗时,孙览和林希先后出任河东经略使,复取佳芦川,于元符二年(1099)进筑八城二寨,再次打通了麟府与郧延的联系。所谓的河东八寨,应当为大和寨、大和堡、宁河寨、宁河堡、弥川寨、弥川堡、通秦寨、通秦堡。加上当年修筑的宁边寨(端正平)和乌龙寨,合称河东八城二寨。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村寨建设是各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举措之一,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在民族文化村寨的建设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民族文化村寨建设应重在突出民族文化内涵,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曾噩治理潮州的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积极推动科举事业,推行社会教化;其次,逐步完善潮州与漳州之间的交通建设;再次,迁建水军寨,构筑潮州沿海的海防。曾噩以他的洞察与远见,承前启后,适时地推动了潮州的发展,这些举措也为他在潮州历史上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11.
经济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路修建、车辆运营产生的噪声同时也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交通噪声扰民问题日渐严重,亟待解决。本文全面阐述了交通噪声的危害,并从控制噪声振动源、切断噪声传播途径和交通行政管理措施制定等角度对降低噪声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归纳、比较,为今后道路降噪工程的实施提供有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交通管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文中介绍了以城市交通控制系统为基础,结合先进的INTERET网络技术建成交通信息网的方案.重点阐述了交通信息网的设计思想、主要功能和系统构成.该方案已在大连实施,建成了集实时路况、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机动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和城市土地迅速开发,安阳市面临的交通需求压力越来越来大。对建设项目进行交通影响分析,并逐步将其纳入城市规划报建程序势在必行。借鉴国内外的交通影响分析研究成果,系统地总结了交通影响分析的基本思想、阈值、管理程序和主要内容,最后给出了安阳市开展交通影响分析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建设项目施工期间要在道路上设置作业区,遂使该段道路成为城市道路的瓶颈路段,容易诱发交通事故和交通拥堵。通过研究占道施工对路段交通带来的影响,可以评价施工区交通运行特性以及服务水平,针对施工区存在的问题及道路条件、交通环境的变化提出改进措施,以便进行相应的交通疏导。文章结合实际的交通现状,给出了道路施工对道路交通能力的影响模型,并提出了改善道路通行能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的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陆路交通建设的一系列成就是大一统局面得以出现和持续的基础。秦汉时期的陆路交通建设有其独特的特点:秦的陆路交通建设体现在以“线”为中心,完成了以驰道和直道为主的贯穿全国的交通线;两汉时则以“点”为中心,完成了以主要城市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点线相结合便构成了秦汉时期迅捷的陆路交通体系,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稳固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灞桥是古代长安通向东方的必经之地,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了历史时期灞桥的历次修建、使用情况,复原了不同时期灞桥的位置所在;认为都城位置、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了灞桥的频繁迁移。  相似文献   

17.
能源结构不合理造成了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环境污染、教育资源紧张、医疗资源不足、交通拥堵等。城市资源过度集中,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热岛效应持续增强,对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调整能源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建设城市综合慢行系统、集约利用城市资源是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隐喻和转喻思维常见于多模式交际中,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主题意义.交通安全警示牌作为一类多模态语篇,通过引导受众参与隐喻或转喻的识解来实现其劝说功能.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劝谏式和警醒式两类交通安全警示牌的宣传效度展开对比研究,发现前者的言后效果更符合受众的认知心理,故宣传效度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对城市公交路网优化内涵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未来进行城市建设及公交路网规划布局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优化城市公交路网是解决城市拥挤,交通混乱的一项基本措施.描述分析了我国城市公交路网优化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可持续城市公交路网优化的内涵和理解,并思考了问题的模型和进一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推动着交通运输管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对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分析了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从改进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开发教学案例、加强复合型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