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3,(10):39-40
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语词浅白,形象自然,是一首凝聚着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2.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以方塘作比,巧妙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全诗语言浅近,形象自然,是凝聚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朱熹文学研究大致分为三个主题:朱熹文学作品研究、朱熹注《诗经》之研究、朱熹文学批评研究。对于朱熹的文学作品,虽然各有褒贬,但总体而言,肯定的评价较多;朱熹注《诗经》之研究主要围绕着朱熹与《诗序》的关系展开,既肯定朱熹废《诗序》,又认为朱熹《诗集传》包含着对于《诗序》的因袭;在朱熹文学批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朱熹持道文统一说,使道学与文学由对立而至于统一。民国时期的朱熹文学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应当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背景分析1.文本解读《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名篇。诗句不仅描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揭示了“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2.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二、案例描述师: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写的只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学生吃惊,仔细读古诗。有二十几位学生举手。)师:举手的同学请到前面来,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为…  相似文献   

5.
马端临批驳朱熹的《诗序》说,认为“《诗序》不可废”,认为郑、卫之风非“淫者自作”。站在汉学派的立场上看,马端临的批驳是有理有据的。马端临实际上是把《诗经》看作为历史文本,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此恰恰比较出朱熹“废《序》论”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回归《诗经》的文学本位。  相似文献   

6.
刘谨为元代申述朱熹诗经学的重要学者,他对朱熹诗经学的贡献主要有:一、多方搜集朱熹的说诗言论来申述朱熹《诗传》,全面保存了朱熹的说诗言论;二、积极引用别家说诗言论来申述朱熹,并用己意来维护朱熹;三、对朱熹说诗中的不妥观点提出置疑,并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7.
朱熹《观书有感》诗的写作时间究竟是哪一年,直接关系到对诗歌深刻意蕴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 1176年,其实是虚构事实、误读历史材料的结果.因为这首诗在现代社会广泛流传,各种选本和教科书往往也予以收录,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朱熹有两类相关的诗——题咏、题画诗。一是赠给主人的诗,是为其建筑(如堂、屋、轩、藏书阁、园林)而题咏。这类诗既写出了建筑的特点、建筑本身的美,又根据建筑物命名之义进行阐发,兼写主人的胸怀、志节。通过题咏此物,见出对主人的劝勉、叮嘱。二是题画诗,此类诗多采取前两句写画中景,后两句展开议论的章法,议论以补充画作未有之义。从中可见,朱熹深明诗画同源之理,具有很高的艺术品鉴能力,诗中情感深厚,爱憎分明。这两类诗均充溢情趣景趣,见其真性情。  相似文献   

9.
刘芳 《文教资料》2012,(15):5-6
朱熹《诗集传》是我国古代《诗经》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代表了宋代《诗》学的最高成就,并自南宋末年就引发了研究朱熹《诗》学思想的学术热潮,直至当代。目前看来,关于朱熹《诗集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其书前后稿嬗变过程的研究;二是朱熹《诗》学思想转变原因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学界对于朱熹《诗集传》的研究概况,并由此初步总结了促使朱熹《诗》学思想转变的各项因素。  相似文献   

10.
理学家是不赞成写诗作文的,北宋理学家程颐就说过“作文害道”,不愿意作这些“闲言语(指作诗)”。南宋理学家朱熹也不例外。有一次,朱熹和一位朋友游衡山,二人不觉诗兴大发,唱和达一百多首,朱熹不无忧虑地说:“我们二人这样唱和,是不是在荒废工夫?”所以当有人把他列为“十大诗人”的时候,朱熹大为不悦,并且发誓再不作诗。可事情一过,还是忍不住手痒。据有人统计,朱熹一生写了1300多首诗。这一数量即使放在宋代诗人中也是相当可观的了。不过,理学家写诗毕竟与普通诗人写诗有所不同,说是写诗,其实是在“悟道”,所以有时难免会把诗歌弄成枯燥…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面的诗,做诗后练习。(一)观书有感穴其一雪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1.这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但作者并接发表议论,而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请你说说描写了哪些形象,从而说明了一个什么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诗中的道理,请你结合自己读书受,举例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  相似文献   

12.
有幸观摩孙建锋老师《白鹭》一文的教学,受益匪浅。孙老师的课堂,正如郭沫若先生对白鹭的赞美———是精巧的诗,是韵味无穷的诗,其设计丝丝入扣,语言字字珠玑。林清玄的一首颇有佛理的小诗云:白鹭立雪,愚人观鹭。聪者看雪,智者见白。笔者非愚非聪也不智,在正眼观“鹭”赏“鹭”  相似文献   

13.
朱熹“淫诗”之说平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论朱熹的“美刺之辨”》一文(载《西南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中,较详细地论述了汉宋《诗》学的原则分歧,充分肯定了朱熹《诗》说的历史意义。但朱熹《诗》说中影响最大、也最受人非议的是所谓“淫诗”之说。朱熹去序《诗》者的“美刺”之后,认为孔子言“郑声淫”即“郑诗淫”,《礼记·乐记》所谓“郑卫之音”即“郑卫之诗”,  相似文献   

14.
朱熹在《诗集传》中将《郑风》的情诗视为“淫奔之诗” ,但从内容上看 ,这部份诗并无“淫奔”迹象。朱熹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的“郑声淫” ,但孔子的原意不是指“郑声”的淫荡 ,而是指郑国音乐细而高的特点 ,“淫”字不是内容上的淫秽 ,而是就音乐形式不合传统“雅乐”的标准而言。“郑诗淫”之说实质上表现了身为理学家、文学家的朱熹在研究《诗经》时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上课了,师直接指名读题)师:知道作者吗?生:朱熹。师:能用“熹”组词吗?生:晨光熹微。这个词刚在《游天然动物园》里学过。师:还记得“熹”的意思吗?生:早晨的阳光。师: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心里照得亮堂堂的呢?我们来读诗。(生或沉静或略带夸张地朗读起来)师:知道诗写了什么吗?生:池塘。师:什么样的池塘?生:是很清澈很可爱的池塘。师:你说得没错。再读读诗,你能把作者笔下可爱的池塘说具体些吗?(生读,讨论)生:门前的半亩方塘清澈透明,看上去就如同刚刚打开的一面镜子。生:(不太明白)镜子怎么说是刚打开…  相似文献   

16.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是其理学本体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为了使他的深奥的理学思想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朱熹在此采用了借“诗”(《诗经》)说“理”的方法,体现了朱熹以“理”解“诗”、以“诗”释“理”,即以哲学解说文学、以文学象征哲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在《诗经》阐释史上,对毛诗序传进行系统全面清理与批驳的,首倡者郑樵,响应者朱熹;弃《序》说《诗》,以己意为之序,在解《诗》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消除毛诗序传的影响的首推郑樵,继以朱熹;对《诗经》作声歌还原说解和将郑卫之诗多视为男女淫诗的同样是郑樵前呼,朱熹后应;郑樵作《诗传》《诗辨妄》,朱熹作《诗集传》《诗序辨说》。郑樵《诗》学的创新观点经朱子发扬光大,开拓了《诗经》宋学的崭新疆域。  相似文献   

18.
朱熹注《诗》凡两易其稿,凡是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所称“朱氏曰”,皆其初稿(即前稿),后稿即现在通行的《诗集传》。这里试将朱熹注《诗》的前后稿在诗旨、词语训诂两方面作一比较,并力图挖掘朱熹诗学转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近日读陆精康先生<说说"托物言志"诗>(<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5.4)一文关于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解读,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以温柔敦厚的封建道德观念说解《周南·葛覃》一诗。同《毛诗》一样,朱熹把诗中的女主人公描绘成一个可以“厚人伦敦教化”的贵族妇女形象。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也说“这诗写一个贵族女子准备归宁的事……”这就是说,余冠英先生也首肯了朱熹的观点,即认为诗的女主人公是个贵族妇女。不过朱熹把这个女子说解得更富有封建伦理色彩罢了。我以为从全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看,它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