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的书评业发达的标志之一,即在于它有比较完备的书评检索系统。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威尔逊公司出版的《书评摘要》和盖尔公司出版的《书评索引》。《书评摘要》创刊于1905年,至今已出版了87卷。它以其出版历史悠久、实用性强而著称。为了保证所收书评的质量,它精选了94种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出版的评论性期刊作为书评的资料来源,但又并非这上面所发表的书评全数收入。《书评摘要》  相似文献   

2.
一百期杂志,四千多篇书评文章,蔚为壮观,当然值得祝贺。然而,《中国图书评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发表了一些书评文章,而且还在于它对中国书评学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书评这一古老的话题在今天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与《中国图书评论》开拓有密切关系。假如从《吕氏春秋·序意》或毛诗序算起,形成对书的序、跋、批、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却并未形成一种学科。即使从现代报刊诞生,书评摆脱了对书的依附性,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章形式算起,也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了,但却仍未作为一个学科出现于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3.
孙曙 《出版广角》2011,(11):57-59
从《读书》到《中国书评》,新世纪以来书评刊物学术化越来越明确,对此一直异议不断,甚至遭到读者的公开抵制,曾经围绕书评形成的思想共同体已然分化破裂。反思书评的存在,寻找书评存在的理由及其存在的独立品格,我们认为书评应该采取思想的立场,将批判性作为自己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书评     
德国书评分为两部分,一为报纸书评,二为杂志书评。报纸书评一般都在报纸副刊上刊登,但每年也会有几次书籍专刊发行。 《法兰克福通报》一向以保守立场及其传统风格而受读者青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报。它的副刊尤其受到好评。这得归功于德国文学评论“教皇”兰  相似文献   

5.
盛韵 《编辑学刊》2012,(4):56-59
《纽约书评》是美国知识界的必读,创办半世纪以来,定义了美国甚至英语世界的智性讨论。本文介绍了《纽约书评》的创刊缘起、办刊立场与风格以及经营与发行方面的特色。"至死方休"是《纽约书评》的一个鲜明特色,总编、特约漫画家和核心作者为之奉献一生,读者一读也是一辈子。对作者群、对刊物内容的极致追求也成就了《纽约书评》稳定的读者和盈利。  相似文献   

6.
新一代出版人的追求──读《新编辑观追求》吴平最先认识王建辉先生是通过他所著的《书评散论》。那是一本充满理性思维、让人透过评论文字来领略书评文化建设、书评文化的创造诸方面的学术论著。名为散论,其实,它的理论、实践、技能三部分构成浑然一体,散中见精髓,不...  相似文献   

7.
目前除了一些专业性的书评报刊如《中国图书评论》、《博览群书》、《文汇读书周报》外,不少报刊也辟有专栏发表了大量的书评。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它表明书评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书评工作起步迟、起点低,书评事业与出版事业未能同步发展,尚不能满足出版事业的形势发展和广大读者的需求,书评没有完全走进读者的生活,成为使他们耳聪目明的参谋与向导。因而书评应有的宣传、监督、批评的导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下面试就各级各类报刊所发表的书评作一个评析。  相似文献   

8.
四、呼唤书评权威书评需要权威。书评权威不但能对图书的价值作出具有权威性的评价、判断,还以其权威性影响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它依附的形式有二:一是权威书评报刊,像美国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英国的《泰吾士报·书评周刊》和《伦敦书评周刊》那样,他们褒扬的新书一定会在国内畅销,他们  相似文献   

9.
书评史的史料范围是很宽泛的:各类书评、书评家、书评团体及出版物、书评研究文字等,对于书评史研究都是珍贵的资料。现简要介绍中国近代两种书评刊物: 1.《书报介绍》《清华周刊》是北京清华学堂自1914年3月起编印的刊物。《书报介绍》是它的“副刊之二”。该刊第18期《致读者》谓:“近十年  相似文献   

10.
漫话书评     
书评这门学问,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它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400年,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评论《诗经》;说它年青,它至今未形成理论体系,就连“书评”本身的概念也没定论。何谓书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书评”作为动名词,其词意作宾提动前理解,即评书,指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工作过程,一是把“书评”作为名词,指对图书评论的成果,即一种或一批对图书评论的文章。不过,一般理解,总是不圆满、全面的。把书评的对象仅仅理解为图书欠准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代书评的出现与发展,固然有受到西方影响的一面,但也有它自己的内在发展的因素,它继承了中国文人评书的传统,其中与序跋的关系就很密切。我国古代书评不发达,书刊的序跋常常是书评的一种方式。因此,有人说序跋也是书评。最初的序跋,一般是放在作品的最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如此。那时统称为序,后来才把放在一本书或  相似文献   

12.
书评工作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不但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反作用影响于社会。这就使得书评具有多种社会功能。这里,只就其荦荦大者,从书评的认识功能、学术功能、文化功能与育才功能等四方面,略作申述。书评的认识功能美国有《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英国有《泰晤士报书评周刊》等具有权威性的一些书评周刊。它们的书评真可谓“一言九鼎”:“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这是什么缘故呢?具体说,是它  相似文献   

13.
17年前,我在1987年第4期《中国图书评论》上发表的一篇书评中写道,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畅销书《灵感学引论》是作者十多年业余研究、辛勤探索的成果。这个探索的意义,在于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当然,既  相似文献   

14.
除出版商、图书馆等对书评的重视,读者对书评的信任,庞大的书评队伍,完善的检索体系等外,美国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书评媒介亦颇引人注目。而在这个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组成的媒介体系中,书评报纸和书评杂志的历史尤为悠久,亦尤为书评研究者们所重视。一、美国书评报刊的历史沿革从范围、性质的演变来看,美国书评报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815年~1871年,杂志书评栏的开辟1815年,《北美评论》在美国创刊,它以每期两栏的篇幅刊登书评,从而揭开了美国书评报刊建  相似文献   

15.
年初得悉戴文葆同志将所撰书评集纳成书即将出版,便厚颜向京中出版界友人函索。翘盼中收读以《新颖的课题》为名的书评集,真有“好书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之慨。将这本书评集题名为《新颖的课题》是十分贴切的,将这本书称为新颖的书同样是很恰当的。一位为人作了一辈子嫁衣的编辑出版一部自己撰写的书评集,眼下不是孤例,也属罕见,你能说不新颖么?但如仅作如是观却未免又失之肤浅。其新颖之处更在于这部写于三个不同时期的书评集  相似文献   

16.
《求是》杂志《内部文稿》12期上,发表了奚椿年的文章,提出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八个弊病,值得注意;1.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份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实际上是评者不相信读者的理解力。2.复述内容。有的书评名为“评”,  相似文献   

17.
伍杰,1930年生,湖南常德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主编。现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山路崎岖》、中篇小说《金色的种子》,散文集《点翠集》、《芦苇集》、《溪流》、《花为媒》、《追寻》等。论文随笔著作有《作嫁琐议》、《我的书评观与书评》、《严复书评》、《精神阅读》等;主编有《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小传》、《中国古代编辑家小传》、《中国出版社概论》、《全国书评索引》、《中国百年书评选》、《中国书评精选评析》、《书评三十家》等。自2003年8月起,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上发表“书评家与书评”研究系列论文至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年会上,一份《中国图书馆学会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问题的声明》在理事会表决前流产,尽管事后该《声明》得以发布并且已经对国家制定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产生了影响,但声明的意外流产突显出图书馆学界对于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的薄弱。围绕《声明》所出现的理论与认识问题,使得我对于国内图书馆学界最新知识产权研究成果格外关注。因此,尽管在我看来,邓灵斌先生的书评仍难以完全摆脱学生评导师时的那份拘谨,但仍然愿意向读者推荐陈传夫教授的大作及邓先生的书评。 陈传夫教授是国内图书馆学界最早关注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问题的学者之一。在许多图书馆人鹦鹉学舌般地跟在法学家后面,从强调“保护”的立场“研究”知识产权的时候,具有法学博士学位的陈传夫教授却表现出了一位知识分子应有的学术洞察力与学术良知。他站在公众的立场,发出了“防止知识产权对公共利益的损害”的呼喊。可惜陈先生的研究立场,直到2004年以后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邓灵斌先生在书评中,能够捕捉到陈传夫先生“强调信息资源公共获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代表了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的社会诉求”的知识产权研究的指导思想,一篇书评能有此发现,足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香港《文化评论》编辑组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于3月18日合办了一个名为“香港书评现况及展望”的研讨会。研讨会由董启章(《文化评论》编辑)主持,冯伟才(《读书人》总编辑)、颜纯钩(天地图书公司编辑主任)、汤岚(书评作者)和梁秉钧主讲。参加研讨会的有报刊编辑、教育界人士、作者和关注书评的读者。 研讨会通过交流和研讨,分析了香港书评写作、作者及发表的现状和所遇到的困难。总括起来,研讨会所涉及的问题和观点为: 1.商业考虑与出版限制对书评的制约。讲者之一的梁秉钧指出了香港书评背后更深一层的一个隐  相似文献   

20.
书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艺书评尤为发达,众多的诗话便是有力的说明。但是书评理论很薄弱,书评缺乏理论指导,所评之书不广泛,不系统,散论居多,随意性很大。书评无人说它是一门专门学问。可以说书评在人们眼里尚不成学。近些年来,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