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杜拉拉升职记>被冠以"职场圣经","生存手册",自2007年出版后销量就直线上升,并相继推出了<杜拉拉2华年似水>,<杜拉拉3: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由小说改编的话剧风靡全国,电视剧、电影也在近期火热上映,"杜拉拉"一时成为职场成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高杰 《声屏世界》2009,(9):38-39
2009年3月,由<新周刊>推出的"2008中国电视节目榜"上,央视的<众志成城>"主持群"毫无争议地获得了"2008年度节目主持人"称号.  相似文献   

3.
3D报纸来了.今年3月9日,比利时诞生了被称为"欧洲乃至世界上第一份3D报纸"的<最后一点钟报>.仅仅一个多月时间,湖北<十堰晚报>就推出了中国首份3D报纸.随后,<齐鲁晚报>、<南方都市报>、<安徽商报>、<每日商报>、<都市周报>、<扬子晚报>、<城市晚报>、<东方早报>、<芭莎男士>杂志等十多家报刊相继推出了各自的3D"盛宴"--号外、特刊、专刊、彩页或整报.因为国内外5D报纸的争相登场,2010年也被称为"3D报纸元年".  相似文献   

4.
创刊于2006年3月的<南都周刊>虽然还只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蹒跚学步的"幼儿",但也一如既往地秉持南方报业"新锐、前卫"的特色.同时,<南都周刊>还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创造性"地改变了经营之道.  相似文献   

5.
李莹  王泠一 《新闻记者》2008,(11):34-36
<新民周刊>自1999年1月创刊以来,以"影响主流"为己任,关注"新闻、新知、新锐,民生、民情、民意",力求理性、冷静、智慧的办刊风格,其"言论"、"调查"、"绿色GDP漫谈"、"书评"等同定栏目广受关注.2003年底,<新民周刊>还在同内首推"年度封面人物"评选,作为兼具深度和速度的时政类新闻杂志,<新民周刊>成为契合新型牛活方式的新闻读本,受到了城市中产者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新闻类周刊开始在中国媒体市场上崭露头角,除了历史较久的<瞭望>,新生了<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深圳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香港的<凤凰周刊>等一批有影响的新闻周刊,在以关注情感化、实用化的文化生活类为主导的期刊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路.今天我们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新闻周刊的时代,因为还没有一份周刊能够同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周刊等相提并论.但是新闻周刊的发展已开始形成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18日,第四故事媒体公司宣布和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合作,推出"阿曼达计划",引起包括<出版商周刊>、<福布斯>和<克莱思·纽约商业>在内的众多媒体的关注,都认为它和其他出版商推出的类似项目一样,预示着未来童书出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喻乐 《传媒》2004,(8):14-25
"并不是所有杂志都对你胃口,但总有一份为你而生:关于你这类人的生活与生存、价值与信仰、情感与趣味、成长与保健."<新周刊>在第161期的封面文章<人人都爱看杂志>中如是告白.有人说这是<新周刊>在受众导向时代依然我行我素的托词,也有人说这是<新周刊>在个性化阅读时代里仍然可以无为而治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日本发生9.级地震后,国内媒体做了深入报道,其中,<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表现较为突出.<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人物周刊>都是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时政类周刊,拥有较大的读者群.总部分别位于北京和广州,都倾向于中高端受众,都强调给受众提供"精神食粮".历史因素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两份杂志在报道角度和报道的侧重点上也各不相同,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麻丽丽 《青年记者》2008,(11):69-70
如何在同类型版面的竞争中赢得精彩,温州日报专刊部在版面经营的过程中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与探求.其中多年传承下来的各种独家策划的专刊公益活动,为我们专刊部的<今周刊>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权威性、服务性,亲和力的品牌形象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需要新闻周刊而产生新闻周刊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新闻周刊开始在中国媒体市场上崭露头角,除了历史较久的<瞭望>,新生了<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深圳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香港的<凤凰周刊>等一批有影响的新闻周刊,在以关注情感化、实用化的文化生活类为主导的期刊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路.今天,我们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新闻周刊的时代,因为还没有一份周刊能够同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周刊等相提并论.但是新闻周刊的发展已开始形成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嬗变的印象     
2006年年初,我竞争上日照日报<新农村>周刊编辑部主任.说实在的,当时我心中也是诚惶诚恐.自己从事编务工作是熟门熟路,毕竟搞经营还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尤其是从小受的都是重文轻商的教育.因此,我暗下决心,咬着牙根拼一回,实现观念上的一次"断奶",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  相似文献   

13.
我很喜欢看<河北日报>的"经济生活周刊",尤其喜爱该周刊的<圆桌>专栏.这个专栏发表的文章,我几乎每篇都认真阅读.今年从6月17日开始至7月15日结束,这个专栏连续发表了万城写的<看浙江人如何"抱团"打天下>(以下简称<"抱团"打天下>)5篇系列短文.  相似文献   

14.
温州都市报推出时尚休闲定位的<第六天>周刊三年多以来,具体版面和栏目的设置经历了很多次的调整,而"百业丽人"栏目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直保留的栏目.163期<第六天>周刊的封面,除了主题策划外,基本上固定以"百业丽人"周刊为封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同时颇受读者肯定的栏目风格.  相似文献   

15.
邹韬奋的《生活》周刊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趣味有价值的周刊"是原来印在邹韬奋所主办的<生活>周刊的刊头上的文字,这也是韬奋办刊的个性所在.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编王志莘转入银行界任事,31岁的韬奋以职教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的职位.此后一直到1933年7月流亡出国考察,这7年间他一直全心全意地致力于<生活>周刊的言论及其发行、编务工作.这是韬奋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七年.通过办刊实践,他便深刻地了解了市民阶层的理想、抱负和喜怒哀乐,进而也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社会和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2月,美联社推出本年度"十大国际新闻",<时代>周刊评选出本年度"年度人物".每逢年终岁尾,多数美国报刊都会做年终报道,回顾一年来重大新闻,点评影响深远的新闻事件,预测来年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地市报专刊要突出地方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海波 《青年记者》2007,(3):107-107
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报业发展形态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地市级党报为强化市场竞争力,进而更加有效地占领市场,纷纷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专刊,这些专刊如雨后春笋,在报业大家庭中异军突起,方兴未艾。以《聊城日报》为例,早在1998年,我们就推出了全省党报系统的第一张教育专刊,后来陆续推出了《北方晨刊》、《财经周刊》、《农村周刊》、《新生活周刊》。这几张专刊尽管创办时间不长,但在报纸质量和广告收入方面齐头并进,尤其是广告收入,已占了报社的半壁江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新闻类周刊早已有之,但直到近几年才悄然形成声势,出现了一批深受读者青昧的新生代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与<中国新闻周刊>是其中的有代表性的刊物.本文通过对<三联生活周刊>与<中国新闻周刊>比较分析,总结出两者在读者定位、市场定位、栏目设置、内容和风格方面的特点,以此来探寻我国新闻类周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商业周刊>作为一份全球发行的商业类期刊,始终对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做出及时报道,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与<财富>、<福布斯>并称为美国财经杂志的"三剑客".作为第一本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财经期刊,<商业周刊>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傲视群雄.本文将<商业周刊/中文版>与我国本土的<财经>作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并通过详细阐述<商业周刊>在我国的成功经营之道,以对我国财经杂志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小云 《今传媒》2008,(6):42-43
一、"旧闻"类报纸的出现是经济迅速发展条件下.人们多元需求的反映.它和文化传承有关.是经济的,更是历史文化的 近年来,各大媒体,尤其是中老年报刊,纷纷开办起有关历史与回忆类文章的专栏专刊.由于市场反响热烈,深受大众欢迎,有一些媒体干脆整个报纸以"旧闻"冠名,专司开办起旧闻类报纸.如:<旧闻周刊><旧闻参考><历史参考>等,有的虽以"博览"、"探索发现"命名,但由于内容以旧闻为主,发行量都相当可观.在大街小巷的各售报亭里,代表着"旧闻"的黄色印纸,也占据着相商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