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对政治秩序问题思考最深入的两大流派。两派的共同点在于:高度认同政治秩序的价值,追求政治的有序;追求一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强调统治者特别是君主在政治秩序产生、建立、维系中的重要作用等。两派的主要差异有:法家强调政治秩序的实力基础和利益性,儒家强调政治秩序的道德性、情感性;法家强调用强力手段建立和维系秩序,儒家则强调以道德为主要方式和手段来建立和维系秩序;儒家强调政治秩序中的和谐性,法家则强调政治秩序的统一性;儒家强调在矛盾和对立中寻找平衡,法家则强调强力压制、消除矛盾等等。两者的差异主要是由思维方式、基本立场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人的根本,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头。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主体与本源。通过比较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的人性观,发现两者小同大异。综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儒家思想穿越百家争鸣的血战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主导而道家思想最终走向离群索居、回避世俗的重要原因是其人性观之差异。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国家形成后,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法律实践的进行,出于对司法官吏的培养、法律知识的宣传及法学理论的研究等需要,法制教育活动也开始出现。探讨先秦时期法律的传播教育的状况,有助于了解我国早期法制的发展进程和加深对法律在当时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一据史书记载夏代已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如《孟子·滕文公上》里讲到夏代就“设为序学校”,以教育培养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射御礼乐等。传说中的夏礼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祭神祈福的祭扫仪式改造而成,以《史记·礼书》所讲的“上事天,下事地,酋先祖而隆君”为主要…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寓言在先秦寓言中是光辉夺目的一部分。《韩非子》全书五十五篇,除少数篇章是伪作以外,大部分是韩非本人的作品。其中十八篇内载有寓言。《和氏》通篇以寓言“和氏璧”说理,《说林》上、下《内储说》上、下,《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八篇有如寓言集锦。全书载有寓言二百几十则,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形象之众多,思想意义之深远,文学手法之多样,文学语言之繁富,在先秦寓言中,只有庄子可与之媲美。  相似文献   

5.
先秦道家对义利关系持超然的态度,试图超越世俗的义利,寻求一种永恒的价值标准,以实现个体存在的最高价值。从形式上看,这似乎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义利观,但就其内容实质而言,又确实蕴含着对义利关系的深刻见解,可以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义利观。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来看,先秦道家轻视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与修养,含有推崇自然之义的因素,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6.
马是古代一种很重要的动物,由于其作用重大,而位居“六畜”之首。随着马被驯服并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其对先秦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快了先秦道路的建设,对全国性交通网络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马由于其速度快而被广泛应用于通讯中,加快了通讯业的发展;马拉战车和骑兵的出现。对战争的方式、规模以及兵种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另外,马对礼仪、耕作等方面都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7.
先秦邦交思想中的现实主义是在我国先秦时代持续不断的“并国”、“兼国”、“服国”的过程中发酵、萌芽、生长起来的.现实主义所表现出的远天道、重人道,重征伐、尚甲兵,重霸道、尚兼并,重纵横之术、尚攻伐之道的思想是中国外交思想史,尤其是中国先秦邦交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对后世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兵家是我国古代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作为先秦兵家军事理论的指导思想,先秦兵家义利观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从功利原则、权谋之道和仁义之道等方面对先秦兵家义利观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先秦兵家义利观,对于我们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倩 《新疆教育》2012,(12):54-54
《先秦诸子选读》是一门新兴的高中选修课程。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面临了诸多的困难,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就成为了这门选修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杨伟旗 《文教资料》2013,(31):83-84
逯钦立遗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堪称先唐诗歌总集之集大成者,但难免存在疏漏。以先秦诗为例,错误类型大致有十一类:非歌辞而误为歌辞、歌辞不完整、歌辞误字、歌辞校文错误、歌辞参校文献版本不明、歌辞重要文献失校、歌辞出处错误、题解概括有误、题解征引错误、题解征引文献时代较晚、句读不当。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的特点、思想根源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学校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借鉴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构建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2.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乃先唐诗歌总集之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为一部遗著,本书先秦诗部分尚存在一些疏漏,有歌辞不完整、歌辞误字、非歌辞而误为歌辞、歌辞重要文献失校、歌辞出处错误、题解征引错误、题解概括有误等若干情况,拈出几例试作考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为主题,以先秦文献为线索,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把握,并分析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57-57
"山越"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灵帝纪》:"建宁二年(169年)九月,丹阳山越围太守陈寅夕,夕寅击破之。"其时徽州属丹阳郡。山越是居住在先秦百越地区,以山区为根据地,汉、越二族劳动人民共同反抗地主阶级和封建统治的山  相似文献   

15.
在孔子留下了对于“德性”和“知性”的思考的文化遗产之后,孟子和荀子在不同的人性论基础上,分别对“德性”和“知性”予以了张扬。这种不同侧面的张扬也使我们认识到,孟荀思想实为原儒学不可分割的完整表现形态。而如何在现实实践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其局限性,吸取其合理的因素,不仅对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是积重难返的女性自卑心理产生时期,文章从此时的性别分工、性别差异、性别观念、性别认同入手,对先秦女性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探析,认为社会性别模式在男女两性进化的轨迹上划开了深深的沟壑,只要女性仍然默认这个模式,女性的附属地位就将永远继续下去,女性自卑心理就会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17.
论先秦儒家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承认死亡的意义。先秦儒家生死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是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略论先秦隐语的产生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涛 《天中学刊》2003,18(6):74-76
隐语在先秦时期,大致经历了产生、兴盛、转化三个时期:其产生可追溯到神话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隐语达到极盛状态;战国末期,隐语开始向赋、谜语,诫言、民间秘密语等转化。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人权理念,它们大都隐含在人伦道德思想中的“民贵君轻”、“仁者爱人”、“义利统一”及“有教无类”诸方面。近世以来先秦儒家的人权理念,对欧洲的启蒙思想和西方的人权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挖掘先秦儒家的人权理念,对推进现代世界人权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中,“姓氏”归属公名,“名字”则为私人所有,最故本文专以制度创始之先秦时期为主,研究该时期命名取字之状况,以凸显其所隐藏之人文精神。本文首先述说了公名之兴起、“名”与“字”之别,以追溯“名、字”之渊源。其次,论述了先秦命名取字现象:就积极五法与消极八避以呈现命名原则,并区分五种义类方式以明晰取字之类型。其后,则透过上述现象,分由三大论点以呈显其人文精神:(一)由命名典礼揭露人文之痕迹:1.“人”文之准备,2.命名典礼之人文;(二)由冠礼取字进入成人之人文世界:1.践行礼义以为成人,2.男女有别以各竟其功,3.冠德励志以彰显人文;(三)由当时之人物称号凸显其社会人文物质:1.先字后名以示尊名之义,2.以敬美之称标榜礼文世界,3.标明行次以注重家族伦理,4.揭示封建伦理,5.注重职官之社会地位。文末,则以理性发扬命名取字之人文精神作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