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专门化就业市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相关领域内建立的有组织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的专业化的就业市场。可分为区域性专门化市场和行业性专门化市场。区域性专门化市场又可分有区域性行业专门化市场和区域性非行业专门化市场。行业性专门化市场又可分为属地性行业专门化市场、区域性行业专门化市场、全国性行业专门化市场、国际性行业专门化市场。具有专业性、集约性、竞合性、包容性、自发性、不稳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甘肃区域工业专门化部门的选择及结构调整探讨刘俊杰一、区域工业专门化部门的选建(一)确定区域专业化部门的理论及决策依据。发展经济学认为,地域经济系统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主导专业化部门和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展时序的变化,专门化产业也随...  相似文献   

3.
所谓综合经济区,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具有一定专门化生产和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综合经济区是一个经济概念,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一个地理概念,是生产力分布的地域形式。一个地区许多生产部门的分布与组合,便形成了地域生产综合体,它具有丰富的物质内容。但是,经济区的划分(?)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志进行的。人们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特点,结合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对特定地区划分出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就是经济区划。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培养基的自动化加工装备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食用菌培养基工厂化生产中物料均匀混合、自动称重计量、水分快速渗透等关键技术;对粉碎机、包装机和搅拌机等关键设备进行了专门化设计.其中枝条粉碎机解决了树皮缭绕问题;包装机的结构优化设计降低了机构运动加速度,有效地提高了机械运动平稳性,并为包装机机电一体化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为保证均匀混合效果,锥形双动式搅拌器的螺杆内例点必须落在行星轮瞬时轴上.在关键装备专门化设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桑枝屑食用菌培养基生产线的系统集成.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对"985"高校T大学3548名校友进行实证调研,将中学时期的家庭所属地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即将地域的排序按照城市的发达程度来划分,中学时期是来自于大城市、中等城市、县级城市、乡镇还是农村这五个地域,研究其毕业后在地域上的分布、工作单位的分布和社会地位的分布。研究表明,接受高等教育使地域流向无差异化;接受高等教育为迈向行业体制创造条件;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地位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著名人物的产生地域和行业分布都呈现出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于南方,尤其是集中在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在行业上主要集中于政治界。这种局面的产生,既有地理条件的影响,又有历史因素的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的历史特点,即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和政治斗争贯穿并制约着现代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PVAR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旅游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在时空上的匹配程度.研究发现:人才结构在行业和空间的合理配置是实现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充分条件和基本保障;旅游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在时空上出现了错位,人才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在行业分配和区域异质性的空间分布上,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省际差异显著,除北上广深外,广西的旅游产业结构与人才空间结构协调适配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4届代表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了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就业去向分布、就业单位分布、就业地域分布及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除个别高校外,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普遍很高,艺术类和师范类高校灵活就业率普遍高于工科类高校;在就业去向上呈现东部研究型大学升学和出国“双高”态势;在就业单位上呈现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聚态势;在就业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属地就业”和东部就业特征等“溢出”效应;在就业行业选择上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等综合特征。建议未来应重视做大做好中西部地区博士后工作,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质量保障体系和治理体系,省级政府应继续增加对省域内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作为高教大省,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特别是西安市以外地市,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都相对落后.对此,陕西地方高校和地方都应转变观念,加强合作,优化学科水平、专业结构及人才发展环境,加快科技创新和转化,促进地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汉味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文坛上出现的优秀地域文化小说,大量富有武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活图景和民俗风情使之迅速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枝独秀。武汉作为商都的特色也深深篆刻在汉味小说中。汉口商业故事的讲述、人物塑造上的商业文化特色、语言上的商业文化色彩,以及经商故事背后复杂的社会历史,不仅为汉味小说打上了深深的商业文化烙印,也使之成为武汉地域小说的鲜明标志。  相似文献   

11.
运用空气污染指数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对西安市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了西安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对西安市未来一周空气质量进行预测。综合使用了对比分析方法、模糊评价法、微分拟合法等方法,分别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得到了西安市空气质量水平和运用API、AQI评价时的对比分析结果。地理位置、季节、产业种类、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等因素均对西安市的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创造西安旅游的重点旅游品牌,又保护好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结合陕西省、西安市旅游发展现状和长安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长安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据,提出长安区秦岭北麓在开展生态旅游时应通过空间管制、环境保护等手段,达到开发与保护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吸引力及其各组合要素是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消费的核心要素,它对于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借助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西安旅游吸引力进行评判,目的在于确定西安旅游吸引力的大小,并分析影响景区旅游吸引力因素,以在宏观上把握西安旅游的发展态势.从评判结果来看,西安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仍受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因素的制约.今后应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西安市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乡村转型是乡村地域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快速城市化是我国乡村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乡村转型是我国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和研究论题。乡村人地系统及其空间要素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转型的地理学研究必须是多学科综合研究。地理学对乡村转型的研究围绕乡村人地系统的时空过程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研究的主题包括乡村转型时空过程、乡村转型的空间特征、乡村转型的动力机制以及乡村转型调控等方面。乡村转型的地理学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试论古都西安的地理环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位列中国八大古都之首.由于它地处古代四关之中,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东南沿海湿润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上,因此,具有宜居的气候条件;河流众多,分布密集,水利资源丰富,使这里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生物种群多样丰富,地质地貌独特.正是由这些因素,构成了西安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为古代都城的选择和现代大型城市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西安这座千年古都长盛不衰、绵延不断、蓬勃发展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抽样问卷调查与游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西安市市民出行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休闲游憩是西安市民的主要出游动机,不同年龄组其动机有所差异;游憩者的出游力受其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西安市民的行为特征主要受游憩者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及其空间流向等因素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17.
清朝建立后,地处皖北的亳州商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南北商品集散地之一。亳州商业经济的繁盛得益于统治者将经济重心拉回北方的尝试。其地扼南北的地理位置,虽促成了其经济的繁盛,但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兵祸不断,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更为重要的是,亳州民风日下,陋习过多,阻碍了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近代以来西安乳业兴起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乳业发展与城市近代化的关系.认为陇海铁路的通车及抗战引发的人口西迁,推动了抗战时期西安市乳业的兴起,虽然当时的乳牛饲养、乳制品生产等处于原始发展阶段,但乳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区民众的饮食习惯,促进着西安城市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城市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随着近年西安市跨入新的转型阶段,城市旅游成为西安服务型经济的新增长点,研究城市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间的协调性对西安市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应用协调发展度计算模型计算和分析了西安市2006—2011年的城市环境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根据相关评价标准和指标得出2006—2009年西安城市环境的保护适度超前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而2010年和2011年则反之,这为西安市未来生态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安一带是东方(不限于中国)人文精神(这里主要指周公创制的仁道主义)的主要发祥地。西周曾以丰镐为都等史实,使西安作为"东方仁都"被设定了文化基因和地理根据。建议西安重视"东方仁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