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模拟低氧训练组与常氧训练组的白细胞及其亚群细胞指标的变化,探讨模拟低氧训练对白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成16小组,常氧与低氧各8组。检测5周中强度训练、6周高强度训练大鼠白细胞及其亚群细胞值。结果表明:单纯低氧刺激可以增加白细胞数量。低氧中强度训练对白细胞总数影响不大,这可能与训练强度和时间有关,并不能完全说明其免疫应答特征相同。低氧下进行高强度和极限强度训练都会加大机体被病菌侵入的机会,从而对白细胞免疫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谷氨酰胺对大强度训练后免疫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立新  杨斌  何敏 《体育科技》2005,26(4):48-50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大强度训练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8名运动员随机分成2组,进行3周大强度训练,训练期间分别补充谷氨酰胺(0.3g/kg wt/d)和安慰剂。采集运动员训练周期开始前1天及最后1天次晨的血液,分别测定血浆谷氨酰胺(Gln)、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大强度训练会导致血浆谷氨酰胺水平显著下降(P<0.05),CD4+/CD8+比值降低(P<0.05)。补充谷氨酰胺能维持运动后血浆谷氨酰胺水平和减少大负荷训练对机体免疫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赛艇运动高原和低氧训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作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耐力项目,赛艇运动也因合理地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在一些国际大赛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本文综合各家赛艇运动高原训练、低氧训练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赛艇运动高原训练、低氧训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间歇低氧训练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用64只Sprague-Dawley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时照组(C组)、间歇低氧训练组(I组)、游泳训练组(S组)和间歇低氧+游泳训练(IS)组,分别进行4周的间歇低氧训练(I组)、游泳训练(S组)及间歇低氧+游泳训练(IS组),观察SD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3种干预方式对SD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间歇低氧训练+游泳训练组对各项指标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提示间歇低氧训练通过促进红细胞数量、改善机体有氧能力的同时,血流阻力也随之增加,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查阅的综述研究发现,不同低氧运动下机体免疫功能有明显变化,而不同低氧运动模式对免疫系统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低氧训练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训练基地海拔、训练强度、训练方式等因素,才能有效地降低免疫抑制,降低疾病发病率,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低氧训练情况 低氧训练是在传统高原训练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人工制造低氧环境或吸入低氧气体,模拟高原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高体能或进行低氧适应的方法。此方法是一种更具个性化的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以作为整个训练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应用于平时和赛前训练。目前,  相似文献   

7.
间歇性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间歇性低氧训练实为平原条件下的模拟高原训练。近年来,颇受国外体育界的关注。笔者从训练方式、运动训练负荷、低氧性缺氧负荷、适应性的持续能力及训练计划安排诸方面对间歇性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间歇性低氧训练的特点及其对提高抗缺氧能力的作用机制。旨在为该训练方法在我国的研究、应用作一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袁艳  吴纪饶 《体育科学》2004,24(7):31-33
以优秀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浆免疫球蛋白为免疫检测指标,观察了较长时间大负荷训练对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和长期低剂量补充L-谷氨酰胺对消除机体免疫抑制的作用。结果显示:口服补充谷氨酰胺使外周血抑制性T淋巴细胞亚群减少,CD4^ /CD8^ 比值升高,提示通过口服补充谷氨酰胺可以减少长时间大负荷训练对机体免疫平衡的影响,减少机体免疫受抑程度,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平衡;口服补充谷氨酰胺可以提高运动员安静状态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IgM)。  相似文献   

9.
高原训练、高住低练与人工低氧环境训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从高原训练、高住低练到人工低氧训练这三种训练手段发展的基本思路,并比较这三种训练手段的利弊。在分析人工低氧训练的基本思路、基本形式以及生理学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应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低氧训练对大鼠心肌组织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的低氧训练模式大鼠心肌组织微血管的生成情况和变化规律,为低氧训练实践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运动组采用10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训练,每周训练6天,运动量由第1周的速度为15 m/min、持续时间为25 min递增至第10周速度为28 m/min、持续时间为50 min,低氧训练组每周二、四、六在相当于海拔1 500 m的低氧环境中训练,一、三、五在常氧下训练.并且在低氧环境中居住,低氧环境由第1周相当于海拔1 800 m递增至第10周相当于海拔3 600 m.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显微图象对CD34的阳性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CD34可较好标记心肌组织微血管,运动组与低氧训练组有丰富的微血管新生.结论 单纯低氧不能显著增加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运动能使心肌组织血管产生适应性变化,当低氧与运动两种因素同时介入,血管生成丰富.  相似文献   

11.
红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长期以来,红细胞被认为是氧气的载体,现在正逐渐成为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剂。红细胞结合并清除血循环中的趋化因子和病原体,同时根据环境的不同,红细胞可以促进免疫激活,也可以维持免疫静止。低氧训练一直是运动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低氧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疾病易感性增加,免疫力发生改变,作为天然免疫重要组成部分的红细胞免疫如何改变值得探讨,究竟低氧坏境、运动训练与红细胞免疫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文章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低氧、运动与红细胞免疫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间歇性低氧与骨骼肌中的氧代谢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近些年来国际运动医学界研究的重点。根据低氧造成损害程度的高低,可以分为恶性低氧和细胞适应性低氧;以持续时间分类,可以分为持续性低氧和间歇性低氧。介绍了在间歇性低氧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模型,骨骼肌在低氧条件下的氧代谢适应,并指出低氧条件下的氧感应机制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低氧运动诱导的骨骼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和基因表达,及毛细血管新生反应都属于速发效应。慢性低氧下调了静息时VEGF及其受体的转录,其能否诱导毛细血管新生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低氧训练可使骨骼肌毛细血管增生,长期低氧训练对安静时骨骼肌VEGFmRNA水平影响不大。慢性低氧和低氧训练均可抑制运动对VEGFmRNA上调的表达效应,对此负反馈现象的时间规律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间歇低氧训练对大鼠肾脏EPO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间歇低氧训练对大鼠肾脏。EPO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高原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肾脏。EPOmRNA水平。结果表明急性低氧应激后大鼠肾脏EPO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5),急性低氧运动组升高极显著(P<0.01);海拔3000 m间歇低氧训练组EPO mRNA表达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认为海拔3000 m的间歇低氧训练能稳定EPO mRNA表达的上调。提示3000 m的海拔高度可能是较适宜间歇低氧训练的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5.
间歇性低氧训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歇性低氧训练作为传统高原训练方法的补充,已被广泛应用。国内外研究显示,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使机体生理机能及分子水平产生适应,如血液的EPO、RBC、Hb和骨骼肌HIF、VEGF、肌红蛋白以及毛细血管密度等产生一些适应性变化。由此.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改善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孟志军  高炳宏 《体育科研》2010,31(4):75-78,93
高原和低氧训练已成为运动员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其训练目的主要是提高氧运输和摄取能力。目前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训练中变化的报道较多,但在高原训练时间长短以及高原和低氧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影响异同等方面还没有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对专家进行访谈,对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促红细胞生成素研完进展加以综述,以便对高原和低氧训练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规律有更加深刻和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