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兴武康沈氏是南朝最为活跃的南方土家族,而在刘宋一朝尤为突出。沈氏与刘宋政治发生联系始于沈林子兄弟。时值刘裕重构皇权政治,沈氏人物参预了刘宋建国这一重大活动,并与刘裕建立了特殊的君臣关系,由此而奠定其家族在南朝政治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2.
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原本俚俗的南朝刘宋帝室从刘裕开始即进行了从武至文的转变。从整体而言,刘宋帝室的文学风格有着"丽秀"和"苍劲"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对玄言诗文学风格的反拔,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是,刘宋帝室尚未能把"丽秀"与"苍劲"两个方面巧妙地熔为一炉,这影响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一百多年的南北朝历史中,宋武帝刘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中学《中国历史》第一册“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节教材把宋武帝刘裕作为一个需要重点讲述的历史人物来处理,在相应的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教学建议”里提出:应当突出讲授“由于刘裕实行了一些减轻农民负担,注意发展生产的措施,因而宋初出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局面”。的确,宋武帝刘裕在建立刘宋政权前后所进行的“定乱代兴”事业,是有必要进行分析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刘裕为了排除竞争对手和根除后患大杀功臣异己,成为关中失守和尔后宋魏战争刘宋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刘裕出身低微,担心高门士族不能屈尊拥戴他,于是大杀士族豪强以树立朝望;惟恐晋司马氏复辟,于是对其诛戮不已,造成其后国内政局动荡、树立死敌;刘裕首开杀害禅位皇帝和残害前朝宗室的先例,使其后代自食其果。刘裕因猜忌杀害功臣名将的衣钵被其后代继承,重用宗室政策,成为宗室叛乱和骨肉相残的根源。这些都加速了刘宋王朝的衰败和灭亡。  相似文献   

5.
刘宋在西晋之后继续推行宗王出镇制,其根源在于门阀势力仍然较强,皇帝不得不任用家族成员以保持力量对比上的优势。这一制度对刘宋政治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在刘宋初期对巩固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出镇宗王势力过大,在孝武帝以后开始成为皇权的威胁。孝武帝及明帝采取各种措施削弱出镇宗王的势力,却导致了异姓势力的兴起,并最终导致了刘宋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6.
南朝刘宋政权的建立者刘裕凭借非凡的武略和胆识,在东晋末年纷乱的政局背景下,依靠其亲手重振的京口集团力量,通过一系列征伐活动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抢占了非常有利的政治地位,以致最后移鼎称尊、覆晋建宋,成就易代大业。随着刘宋政权的建立,京口集团的势力也发展到了顶峰。然而“月满则亏”,入宋以后,由于多种因素,京口集团的力量开始遭到削弱,该集团政治地位逐渐衰落。直到南朝齐梁之际,京口集团最终走到了历史尽头,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翔实的 ,包括较多未曾为人使用过的文献材料 ,对陶渊明《述酒》诗若干关键性的疑难诗句作出释证。结论 :一、《述酒》表彰东晋历史功绩 ,批判刘裕代晋册文贬低东晋历史 ;揭露刘裕杀害恭帝的真相及其制造恭帝善终的骗局 ;表示自己是晋之遗民 ,绝不奉刘宋正朔 ;并判断刘宋政权将寿命短暂 ,是渊明在晋宋之际政治态度的鲜明体现。二、渊明《述酒》《夷齐》诗 ,表明其隐居前后两期具有不同意义 ,在晋朝的隐居只是不愿心为形役 ,入宋后的隐居则是不奉刘宋正朔。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分析历史环境造就了刘裕,刘裕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成功地扮演了他的历史角色。文章认为,刘裕是在高门士族彻底腐朽、后继无人的情况下,作为寒门武将的杰出代表应运而生的。刘裕备不顾身的进取精神、审时度势的敏锐智慧,使他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关键的成功机遇;刘裕严于律己,知人善任,善于识别潜在敌人,使他能恰当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因而能制人而不制于人;刘裕善于隐蔽战略意图,明确打击目标,注意分化瓦解敌方,故而斗争策略深谋周虑。正是这些主观因素保证了刘裕个人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公元420年,陶渊明曾用心追随的刘裕阴谋篡位,杀掉晋惠帝,自立为王,创立刘宋王朝.就在这一年,陶渊明辞官归隐,改名为"潜",并于次年写下千古名文<桃花源记>.联系以上背景解读<桃花源记>,在陶公冲淡闲定的笔调之下,在他关于世外桃源胜景和农耕社会生活的一幕幕描述之中,读者不难咀嚼出作者的斑斑心迹.  相似文献   

10.
本根据翔实地,包括较多未曾为人使用过的献材料,对陶渊明《述酒》诗若干关键性的疑难诗句作出释证。结论:一、《述酒》表彰东晋历史功绩,批判刘裕代晋册贬低东晋历史;揭露刘裕杀害恭帝的真相及其制造恭帝善终的骗局;表示自己是晋之遗民,绝不奉刘宋正朔;并判断刘政权将寿命短暂,是渊明在晋宋之际政治态度的鲜明体现。二、渊明《述酒》《素齐》诗,表明其隐居前后两期具有不同意义,在晋朝的隐居只是不愿心为形役,入宋后的隐居则是不奉刘宋正朔。  相似文献   

11.
宋武帝刘裕自晋末掌权以来,不断强化对军权与军事重镇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新政权所需要的稳定的军政局势。在将那些具有较高政典学养的高门士族纳入新政权之前,刘裕对其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整合,从而完成了从强调社会身份的门阀政治时代向强调吏能实用之才的皇权政治时代的转换。元嘉之世,强调吏治、吏道,一批士族子弟转化为国家官僚,在国家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元嘉之治”的出现,与刘宋政权所开创的政治新格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永嘉丧乱之初,河东薛氏凭河自固,自保不迁。直到刘裕平关中后,河东薛氏部众开始分散播迁,总体而言,河东薛氏南迁江左共有三次,前两次在刘裕失长安时,一支主动避难南迁,一支以俘虏被裹挟南下。第三次即北魏太武帝年间薛安都反叛逃奔刘宋,史书关于薛安都南迁时间和事件记载不一,应以《魏书》为确。三个南迁房支中一支较早北归,另两支以薛安都为代表,在刘宋时期凭借军功成为孝武帝勋旧,为"义嘉之乱"核心人物,威震南境。义嘉之乱被平,薛安都举州降魏,薛氏大部北归,齐梁之世虽仍有薛氏成员活动,但已十分寂寥,梁代以后河东薛氏在南境几无踪迹可寻。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的行政体制是中央人民政府下辖政务院的两级行政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和建国之前中国共产党建立地方政权的实践。它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行政区划、政府职能等方面显示了与"五四宪法"后的行政体制不同的特色,对当时的社会及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也是1954年后新的行政体制确立的基础,对当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免官是刘宋政权处罚罪吏的一种常用手段.刘宋政权在政治运作中广泛采用免官手段处罚直接威胁专制政权的犯罪、职务犯罪、军事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违礼犯罪等,且尤以惩罚直接威胁专制政权的犯罪和职务犯罪两大类为主.刘宋皇帝控制了免官起复权,但刘宋时期对罪吏免官后再叙的期限没有严格规定.刘宋免官制度对于强化皇权、整饬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刘宋政权的建立,东晋士族门阀政治日趋衰落,皇权政治逐渐复兴。但门阀士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皇权依靠的重要势力,他们与新起的庶族、宗室等力量不可避免地展开了权力的争夺。细绎每一次刘宋宗室内乱,都可以发现门阀士族的身影活跃其间。可以说,在宗室内乱中,高门与寒庶、高门与皇权之间的斗争是一味重要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刘裕依靠京口集团的力量,击败桓玄,恢复名义上的东晋统治,实际上,刘裕确立起霸府统治,控制东晋的军国大权,东晋皇帝成为傀儡,东晋的朝廷机构形同虚设。刘裕的车骑将军府、太尉府、相国府、宋国机构是当时实际的政治、军事权力中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详细考察了从东晋末至刘宋初期北府兵的主要兵源、晋陵郡域上侨置的无实土侨郡县的受掌控方式后,认为刘宋以后(南朝初期),由于该时期政治格局的变动,北府兵虽然在政治史上没有以其先前的强势面貌出现,但是因其与中央军有着甚为密切的联系,依然拥有左右政局的重要军事地位,其政治上的重大影响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列宁时期,在严酷的国内外形势下,初步建立了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压制了民主,为斯大林个人集权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体制还导致了官僚主义的盛行.为克服这些缺陷,列宁采取了一些措施并提出了一系列设想,但均未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德国"双元制"是目前世界比较成功的职教办学模式之一,如何在中国职业教育中实现"双元制",一直是职教界探索的热点.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探索,实行了以"车间进校"这一模式的中国特色"双元制",建立起校企互惠互助、彼此促进的双赢机制,用利益纽带和责任义务使双方建立较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创了"双元互动,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逐步建立起地方负责、多渠道筹资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这对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义务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一体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别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表现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学校运转困难、债务负担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