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和谐离不开个体的和谐.个体身心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进程中,工作者面对矛盾丛生的社会环境,必须有效地排除工作心理上的种种障碍和问题,始终保持身心的和谐,才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创造身心和谐,首先要坚持自我心理的和谐,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才能保障具有和谐的工作环境;其次是人际交流的和谐,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做到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交流,才能创造一种工作生活的和谐氛围,使"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的和谐;而作为培育社会精英的大学教育,能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生活环境,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乃至社会文化道德的发展水平。在种种不和谐的大学教育现象背后,感恩之心的缺失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加强对大学生感恩之心的培养,对于我们创造和谐教育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离不开个体的和谐。个体身心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进程中,工作者面对矛盾丛生的社会环境,必须有效地排除工作心理上的种种障碍和问题,始终保持身心的和谐,才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创造身心和谐,首先要坚持自我心理的和谐,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才能保障具有和谐的工作环境;其次是人际交流的和谐,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做到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交流,才能创造一种工作生活的和谐氛围,使“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4.
尹德蓉 《培训与研究》2007,24(11):88-90
努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的责任和使命。学习中华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我们要学习"天人合一"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区环境;学习"和而不同"观,创建人与社会圆融无间的人际环境;学习"自知者明"观,创建人与自我合德并进的身心环境,大力推进大学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5.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思维特征。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的无为之道,倡导顺应天道人道,突出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怀,诠释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人文意蕴;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感恩,是一种意识、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境界。感恩是激发个体发展进步之传统动力。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力量。做值得学生感恩的事、做值得学生感恩的人,是营造感恩教育的情景和氛围。通过体验式感恩教育,启发学生立感恩之心、长感恩之能,施感恩之行。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法文化。和谐视阈中,和谐法文化是在我国和谐思想的滋养中生成的、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和谐权为主要内容,发挥法的和谐功能,体现法的和谐之美,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起导向作用的一种主流法律文化形态;和谐法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根基,建设和谐法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林丹 《中小学校长》2023,(4):7-9+50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方向。在此背景下,德育应培养人的敬畏自然之心,除了培养敬畏自然之心,还应培养敬畏他人生命之心和敬畏自我生命之心。唯有秉持“天人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念,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培养敬畏自然之心的德育。  相似文献   

9.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世人都向往美、追求美。爱美之心使我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丰富多彩;爱美之心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优美靓丽;爱美之心使我们生活的社会越来越美好和谐。但是,在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些丑陋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不和谐、不美好的画面,如:有的人外表看去珠光宝气,言谈举止之中展示出来的却是无知与轻浮;有些少年把“非主流”当成自己的追求,叛逆的言行、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关联,一方面,和谐文化在理念层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立心明旨、在方法层面为其立规定则、在实践层面为其创设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因其鲜明的政治性、导向性而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控向作用、支撑作用和评判作用。把握二者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曲抒写自由、歌颂和谐生命的优美乐章。其中不仅包含了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多重生命的和谐;所蕴含的生态情怀是值得玩味的,它能将人带入一种富有和谐之美的生态美学境界,从而得到对自由生命的诗性体验。  相似文献   

12.
吴洋 《天中学刊》2014,(1):55-57
“和谐社会”的概念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与社会意义,体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身心和谐四个方面。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价值理念对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将从体育对国民健康的保障作用和精神完整的维系作用两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和探讨.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论述如何通过体育运动有效提高个体心灵协调与精神完整程度,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融合,进而为体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与中国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人的道德实践对于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特别重视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协调与和谐。中国的企业应当“以法治企业”,“以德教化人”,坚持走使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路径,而儒家以修身为本的人文教化的资源对我们的企业建设便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有中国的气派,中国的风格,在这方面,儒家正可为我们造就一种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家的诗文记录了他们面对人生挫折和天地万物的态度,二者呈现出的共同之处便是源自于"心体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的中和从容之境。前者表现为以"志胜气,义处命"的涵养胸襟化解苦闷,将愤懑悲恨转换成中正和平之音,从而体现出平正从容的格调气韵。后者则因打通了物我的阻隔,故能以物观物,在寻常的生活和物事中体悟天理,其价值就在于平淡从容之中蕴含着对"理"或曰"道"的真切感悟。  相似文献   

16.
江门学派的和谐文化特质是指江门学派提出的"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心与理的和谐统一。它强调自我意识与社会规范、个体情欲与道德理性的协调,克服了朱熹理学以理主宰心和陆王心学以心替代理的心与理的对立与冲突,实现了心与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一次线性递推数列与(3x+1)问题的联系,并给出了(3x+1)简化问题变换表及变换数阵.  相似文献   

18.
公正、秩序、和谐都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但是,公正、秩序、和谐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对和谐社会的意义并不相同。其中,公正才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只有在公正的前提下才会有真正的秩序和和谐。公正的制度安排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公正的制度安排在社会中扮演了无偏私仲裁人的角色,从而实现利益的公正分配。在建设和谐社会时要避免两种不良倾向:将和谐、秩序理解为无冲突、无矛盾;将和谐简化为秩序,甚至稳定。  相似文献   

19.
解读和谐图书馆哲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和谐的基本涵义出发,对和谐折射出来的哲学意义作了简要诠释。分析了图书馆内部不和谐(人、物、利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图书馆外部不和谐(图书馆与图书馆、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矛盾关系),并针对这些矛盾思考了和谐图书馆的构建。和谐的信息文化交流场所是其前提条件;和谐的馆藏结构体系是其物质基础;和谐的人本管理是其重要保障;和谐的馆风是其精神食粮;最终构建图书馆与读者的和谐关系是其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