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今中国正面临结构转型的严峻挑战。从经济结构转型看,当前中国已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经济结构持续向好转型非常困难,将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约束以及"中等收入陷阱";从社会结构转型看,由于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加之因制度约束导致的"半城市化"问题严重,城乡差距缩小及城乡社会结构融合面临重重困难;从人口结构转变看,由于特殊的人口转变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未富先老"、劳动力年龄结构问题、劳动力供给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等,将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民工市民化既是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结构转型的重大问题。无论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无论是加快城市化建设、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还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社会融合;无论是应对"未富先老",解决未来中国的养老难题,还是应对"刘易斯转折点",顺利渡过劳动力供给难关,这些都迫切要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梳理关于劳动力市场发育和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微观调查数据,对城乡就业增长和结构变化进行了描述,打破了传统的关于“就业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成不变”等神话。本文提供了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指标,准确地反映了伴随着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提高、就业总量增长和结构多元化,及其城镇就业压力的缓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的事实。此外,本文还通过对人口转变过程的阐释,预测了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趋势,做出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的判断,并揭示了这个转折点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必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目前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缺陷和不完善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滞缓 ,形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为了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应深化现行户籍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建立统一、开放的用工制度 ,实行本地人和外地人平等用工制度 ;改革教育制度 ,赋予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力 ;切实推进包括进城农民在内的所有非农人口的社会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制度阻碍了人口城镇化发展,我们应创制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有力推进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撤除人口流动的藩蓠,改革户籍制度,实现人口自由迁居,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之路,进行城市过去人事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统一的,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调整城市发展战略,走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竭了。和2004年的"民工荒"不同,2007年的基层劳动力短缺,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北方内陆,从东部扩展到中部乃至全国,从暂时的缺工变成了长期的趋势。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提出警告:中国将要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所谓"刘易斯转折点",指的是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面对这一转折,以往靠廉价劳动力构成中国经济起飞的"世界工厂",需要转换思维了。善待劳动者,只是眼下应有之义之一;提升中国企业素质,"从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型过渡到生产率推动型",不再靠"人多势众"赢利,则是长远之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劳动力市场只是结构性短缺,而非到了刘易斯转折点,所谓两部门经济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非正规经济是中国非农就业的最大部门,非正规经济部门劳动力短缺更符合刘易斯转折点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7.
几乎所有的发展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但是,直到本世纪50年代中期,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亚瑟·刘易斯才建立了第一个口流动模型,他把传统部门的改造,劳动力转移,资源重新配置的发展过程融为一体,构造了一个高度简捷凝练的二元经济模式。一、二元经济理论模式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普通存在的,包括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在内的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但经济二元结构较突出,城乡差异明显。辽宁省14个城市2000-2010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及其演进过程、辽宁省14个城市2000、2005和2010年城乡一体化的状况表明,辽宁省城乡呈现二元结构的原因比较复杂。结合辽宁工农、城乡特征,转化辽宁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模式的对策有:一是"以人为核心"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实现城乡人口一体化;二是优化城镇体系和交通体系,推动城乡在空间上的一体化;三是城乡经济要素相互共享,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为此,国家对原有户籍制度作出了一系列调整,使户籍制度改革经历了从二元框架内的局部调整到对二元框架的有限突破,再到致力于建立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的构建的三个历史时期,从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10.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揭示了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着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随着这个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供大于求将会逐步转向供求平衡,出现被人们称为"刘易斯拐点"。城乡劳动力的比较利益就会趋于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就会向一元经济转化。其着眼点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舒尔茨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民福利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力大量过剩,而是由于受教育机会少,受教育程度低,即人力资本投资少。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福利低的问题,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投入,使农民与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均衡化。一旦农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就有条件向生产广度深度进军,创造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实现由穷向富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以来,"半城市化"逐渐超越了原有的农村流动人口问题,逐渐演化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综合性问题。在人口上表现为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在社会管理上表现为二元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公共资源占有问题,在经济上表现为"刘易斯拐点"的争论,在城市文化上表现为网络舆论、城市文学中的人文因素缺失和城乡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性别歧视、相貌歧视、户籍歧视、疾病歧视甚至学历歧视、方言歧视等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过剩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而导致的,为此需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13.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配置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调整城乡关系的重大战略举措。它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振兴农村经济,而且有利于推动城市化,有利于解决困扰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全文围绕理顺城乡关系、加快城乡融合这条主线,重新审视二元经济视角下的城乡关系,探讨合理有效实现劳动力配置机制、推进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非农就业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是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机制运行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制度性的缺陷在于分割了劳动力市场 ,制约了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 ,阻碍了非农就业的进程 ,其后果是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不利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统筹城乡经济 ,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发展及其形态演变承载着城乡居民不同阶段的特定生产生活方式,其演变进程也清晰地对应着不同的城乡关系发展轨迹。“十二五”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设计、体制变迁、城乡关系等均呈复杂多元和动态化特征,其间的新型城乡形态同样含着城乡居民不同的行为方式、经济结构、产业组织、政策制度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因素,并且与城乡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制度及其物质、能量、人员、信息交换等紧密关联。只有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和促进城乡科学发展,同时重视区别政府和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才会具备坚实的保障体系和推进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新型城镇化基础增强,非农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城镇化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城镇环境质量提高,卫生状况明显好转。但是,城镇化未能与工业化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协同;城镇化进程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对称;第二、三次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呈现扩大趋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比重;增强城市的异质性,加快城市圈建设,努力形成新城镇集群;积极扶持壮大县城,着力建设重点小城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制度,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都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就业能力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职业发展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发展。针对当前二元社会结构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结构性就业能力缺乏、可持续性就业能力降低以及宏观政策约束瓶颈等现实问题,本文建议通过加强自我能力提升意识,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积极依靠宏观政策调控等途径,能够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从而逐步改变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更好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失业问题十分突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量的失业是社会发展所必然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劳动力人口过剩、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失业人口膨胀,失业问题严重。因此,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多角度着眼,探索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经济的大发展,需要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来支撑,随着我国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提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挤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由于推力和拉力的作用,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逐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就业、收入、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于是在城市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形态即"城市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的形成,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动摇了城市化的进程,扩大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异。笔者建议通过加快户籍改革、统一城乡就业政策、逐步统一社会保障、为低收入农民工群体提供廉租房、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等措施来缩小城市居民与农民工收入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