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传媒产品的成长性,来自于产品所能够提供的价值,关于价值的获取,通常分为创新与模仿两种方式,即由自己创造.还是对其他创新者的复制。关于两种方式的讨论,多倾向于主张创新是传媒产品价值成长的首选方式.往往对模仿方式不屑一顾。而传媒市场的现实却恰恰相反,超级女声之后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兴起告诉了我们采用模仿的方式是传媒竞争的重要方式,即便是超级女声,也被指认为是“美国偶像”的中国翻版。本文从传媒产品创新活动中出现的模仿、模仿创新、率先创新三种价值成长方式的对比.分析其各自效度产生的条件以及提高效度的可能性策略。特将文章分三期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模仿创新是指传媒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产品为示范,充分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购买或反求获取率先者所创造的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丰富传媒产品优势结构的一种渐进性传媒创新活动。模仿创新是一种属于后发者的创新.被德鲁克认为是一种备受推崇而且常常是相对成功的创业型策略。  相似文献   

3.
朱春阳 《新闻记者》2002,(10):28-30
传媒改版的模式传媒改版的目标是对传媒产品功能的优化 ,或者说是对传媒产品内容、形式等要素资源的重新组合 ,以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它是传媒创新的外在集中表现。根据创新度的不同 ,传媒改版可以分为3种模式 :率先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模仿模式。1.率先创新模式率先创新模式是指一个传媒率先于其他传媒将一种传播形式、节目内容或版面编排形式应用于传媒产品的市场活动。率先创新者一般是行业的领先者或市场的挑战者。如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产业的领头羊 ,在改版中率先推出综艺类节目《综艺大观》、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  相似文献   

4.
传媒模仿是指传媒在具有市场优势的文化产品的感染和暗示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和追踪其他传媒的成功产品,导致大众传媒生成一种"模仿一趋同"的现象.很多人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跟风".  相似文献   

5.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1,(11):66-67
中国传媒业的创新软肋 产品层面:学习模仿有余.自主创新不足。当前。中国电视节目明显表现出“学习模仿有余,自主创新不足”的气象。模仿并非不可取。“以模仿为手段,以创新为目的”的模仿可以催生创新;“以创新为幌子.以模仿为目的”的模仿却可以扼杀创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媒组织基于成本、研发周期、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的考虑。仍会将学习模仿视为传媒产品开发的主要战略。但在面对学习模仿所带来的热闹场景,中国传媒组织不可忘却自己在产品创新方面仍居于下游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产业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需要适当调整结构提升传媒集团竞争优势。从市场层面来说,要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竞争结构,真正做强传媒集团,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从集团层面来说,要通过建构价值链优化关联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传媒集团运营成本;从产品层面来说,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媒介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技术密集型媒介产品的比例,优化产品结构,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传媒产品创新作为传媒成长的重要方式来考察,认为创新的基本价值在于与目标群体中尽可能多的传媒使用者结成尽可能持久传播与交流关系.在这一基本价值的规定之下,传媒产品创新的价值塑造过程表现出三个基本方向:成本创新、差异化创新和全面价值创新.不同的传媒资源禀赋、不同的市场竞争者结构、不同的传媒产品成长阶段,以及不同的市场成长阶段等制约着传媒在产品创新中对上述三种基本价值方向的选择绩效.  相似文献   

8.
陈斌 《编辑之友》2013,(1):60-63
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传媒产业市场规模巨大,但大型传媒集团的控制力和竞争力不强,区域分割和媒介同质竞争现象较为明显。传媒产业的政府制度、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媒介产品的创新策略等因素对市场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优化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需要适度调整传媒产业市场进入退出壁垒和媒介组织结构,实施媒介产品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传媒产品创新是当前我国传媒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在一个存在着机会成本的产业竞争背景下.怎样的传媒产品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一个传媒产品创新的效度问题.即传媒的产品创新活动在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内对于传媒成长效率提高是有效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一个新的概念,即市场创新度。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0.
陈共德 《视听界》2005,(4):17-20
传媒产品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特殊产品,我国传媒进行产业化改制,必须采取国有控股公司的经济组织形式,这也是化体制改革的需要。要比较效率与风险,选择既符合市场机制、又适应我国传媒特殊要求的公司发展模式。根据我国传媒集团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要设置“防火墙”,加强对传媒集团公司的监管,以保证传媒公司化改革不偏离正确路线。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6):57-62
可转换债券作为国际通用的融资工具,其价值特点正好吻合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综观学界鲜有学者将视点关注这一独特的融资渠道。本文从财务指标、关联交易、体制和可转换债券自身风险四个方面探讨了现实传媒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阻力所在,并且尝试从如何规避市场、体制风险、加大传媒上市公司资本经营力度等层面提出应对困境策略。  相似文献   

12.
传媒产品创新的价值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媒产品创新是当前我国传媒业走出同质化的必由之路。如何降低创新风险是使创新变得更有效率,使创新变得对传媒更有吸引力的首要问题。本文认为,传媒产品创新的有效性取决于创新所生成的价值特征结构,优化这一结构,将大大降低新创传媒产品遇到的市场摩擦,提高其市场扩散能力。这一过程包括五个方面:建构比较优势、合理设置相容性、降低复杂性、增强可试性与提高可察性。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从产业层面还是从事业层面来看,传媒政策都要求媒体不仅要发挥党的喉舌作用,还需要关注市场(受众)需求。那么,在市场与事业的博弈状态下,党性明显的主流媒体是如何生存的?此类主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是否有效的践行了相关传媒政策呢?本文以报纸为主流媒体的代表,考察2003—2008年之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变化与国家传媒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明洋 《青年记者》2012,(10):60-61
一、“大报风范”的价值和意义 从大众报业集团事业发展的高度来看,需要有一个主导的精神来引领和支撑事业的发展.“大报风范”是集中的体现.我们要建设现代传媒集团,也需要树立一种传媒精神. 从报业自身的发展来看.在新媒介环境下,伴随新媒体的快速成长,报业遇到了挑战.在产业层面,报业要继续在现代传媒框架中占有份额,就需要着力培植比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朱青青 《新闻世界》2010,(12):98-100
无论是从产业层面还是从事业层面来看,传媒政策都要求媒体不仅要发挥“党的喉舌”作用,还需要关注市场(受众)需求。那么,在“市场”与“事业”的博弈状态下,“党性”明显的主流媒体是如何生存的?此类主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是否有效的践行了相关传媒政策呢?本文以报纸为主流媒体的代表,考察2003—2008年之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变化与国家传媒政襄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传媒集团:如何实现创新成长的效率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和单位传媒产品创新研究不同的是,传媒集团对内部传媒产品创新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降低各创新单元之间相互抑制导致的多元化效率损失。本文从传媒集团多元化创新的基本方式入手分析这一问题,从规避效率损失风险角度讨论多元化的空间结构与创新机遇优化过程,认为有限、相关是多元化扩张的空间边界所在,而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延展是多元化的机遇判断准则。  相似文献   

17.
传媒这一概念有信息载体和传播组织两种含义.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作为工具或手段,传媒就是一种能够承载与传递信息的产品;如果将传媒作为一种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传媒就是指一种生产特殊产品的经济组织,也就是传媒企业.前者定义了传媒产品,后者定义了传媒产品的生产者.与一般产品不同的是,传媒产品是信息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也因此是一种特殊商品.这就从本质上规定了它的生产者和产业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2005,(9S):1-1
制造优质的传媒产品,是传媒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首要工作,而以市场化运作,最终完成产业布局,制定市场规则,掌控市场主导权,则是传媒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9.
数字图书馆经营的产品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高技术成果,要形成一种产业,离不开市场化运作,离不开成功的市场营销策划.本文主要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的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从数字图书馆产品的层次、市场需求、开发策略等方面论述了数字图书馆产品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吴旖旎  肖华 《今传媒》2012,(1):68-69
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加剧,仅依靠传统纵向营销思维来应对已倍感吃力,基于横向思维的水平营销的提出为应对竞争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通过运用替代等技巧对传媒市场层面的需求、目标、情境等维度进行横向置换,则可能发现新的产品或是新的市场。但在水平营销创新的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创新的逻辑性以及与纵向营销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