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孙建国 《武当》2005,(1):15-15
“太极拳势概要图”摘录于恩师李锦藩所著《太极拳秘谱》之中,其图言简意赅,深刻地揭露了太极拳的要法、要领之精髓,一目了然地阐释了太极拳妙用之真谛。将整套拳理拳势概括无遗。谱中曰:“先伯曾祖亦畲公走架打手要言相互参阅……”又曰“此图以骸骨关节而显示拳理披露体内骸骨动静,  相似文献   

2.
蒋兴材 《武当》2004,(11):61-61
2004年3月2日宁波晚报以头版头条大红字为标题刊登:《发黄的地契上记着400年前风靡宁波的内家拳拳谱精华再次现身》一日前,内家拳谱持谱人及练习者夏宝峰和任惠国来到宁波市武术协会.申请成立内家拳分会。  相似文献   

3.
王志远 《武当》2004,(12):15-17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强弱对胜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凌召 《中华武术》2004,(5):46-46
《拳经总歌》最早见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两仪堂本太极拳谱,是参照戚继光《拳经》歌诀、提纲挈领地撰写而成的纲要性歌诀。全文22句,154字,是陈式太极拳的经典。然而,细心揣摩全文,它不但是陈式太极拳的技击纲要,而且还可以作为各门拳种的技击指导。敝人偏爱古典拳论,搜寻在案,研读禅悟,虽觉词句隐晦深奥,玩味日久,也觉有些豁然开朗,然而,难免偏颇一格,此文仅供各派技击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拳学对力量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拳学是一项激烈对抗的运动,其技术动作没有力量做保证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中国武术界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在拳学中把未经过拳学训练的力量叫本力。而拳学中通常所说的力,是指经过独特的功夫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协调的、整体的力量,也叫功力,而不是笨拙的蛮力。  相似文献   

6.
张宝银 《武当》2009,(4):20-20
王宗岳《太极拳谱》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五篇拳论。这五篇拳论,相互关联,相互照应,自成系统,形成整体。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谱》,不可将这五篇拳论分离与割裂开来,不可将王宗岳《太极拳谱》与后学者的《拳论》混为一谈。为便于对王宗岳《太极拳谱》的系统研究,笔者现将王宗岳《太极拳谱&;#183;指要》串而述之如下,并据此提出些许思考,与同好共思共勉。串述中,夹以笔者个人少许体悟,不妥之处,望指正之。  相似文献   

7.
李希平 《中华武术》2006,(10):28-29
太极拳史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了,经过历代武林前辈和拳史专家的多方探讨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和共识,也发现许多疑点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六条:1、“宋张三峰为武当内家拳始祖说”,有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之史料为据,虽神拳不足信,而武当拳派传人奉其为祖师是史实。2、“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者”无据。经查证,世传之名张三丰者,不下十数,均未言其习拳术、善武功,他与创太极拳无涉:3、太极拳之“张三丰祖师说”,源自武禹襄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文的误导。  相似文献   

8.
也说《三三拳谱》之谜《三三拳谱》为何物,除了文史学家唐豪先生的惊鸿一瞥之后,再没有人对其内容稍做披漏,所以《三三拳谱》始终是神秘莫测,任人猜疑。1934年唐豪先生到河南陈家沟考察,在陈鑫之子陈椿元手里看到了陈鑫所辑录的《三三拳谱》,但是因为保守的缘故,仅许唐豪抄录了序言和目录,后来传闻拳谱毁于战火,唐  相似文献   

9.
少林禅功柔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林功夫在中华武术之中,是系统、庞大、完善的一种体系,它集禅武为一体,独具一格。它不仅有刚劲的外功拳,而且有柔和的内功拳。外功拳主刚,内功拳主柔,正如少林拳谱讲:“柔中之刚为真刚,刚中之柔为真柔。”禅功柔拳则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它以修身养性为宗旨,以养气修心的禅功为始终,以练气修身的柔道为造诣,以拳贯禅机,禅拳归一为极至,回归自然、随心所欲。小则有防身自卫之安,大则有强筋壮体、健神清心、延年益寿之效。  相似文献   

10.
读《中华武术》2007年10月号屠仲道先生《话说“含胸拔背”》一文,颇受教益。屠先生对拳理有广泛的研究,眼界开阔,论说周到,值得学习。笔者不揣冒昧,班门弄斧,也想唠叨几句。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拳经总论》的内容综合解析,从战略思想、战术意识、基本技法、临战经验等方面对洪洞通背拳《拳经总论》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促进洪洞通背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棍,是意拳使用器械进行格斗、实战的一门功法。拳谚日“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意拳没有固定的招法和套路,只讲究在实战中随机随势,应感而发。通过意拳站桩、试力等各项基本功严格的训练,掌握了拳术的浑圆力后,就可以进行棍法的训练了。所以说意拳棍法的训练,其内涵的意念活动,身体各部的争力,完全与意拳的原则原理相同。意拳名家姚承光先生曾讲,  相似文献   

13.
马原年 《武当》2007,(7):35-37
作为内家拳的形意、太极、八卦,都主张发整劲。这在三种拳的拳谱中都能体现出来,形意拳谱中的“腰挺则四梢一统”,太极拳谱中  相似文献   

14.
《苌氏武技书》的拳学成就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苌氏武技书》首重“中气”之研炼,具体论述了拳技与“中气”内外兼修、形气合炼之学理与方法,具有很高的拳学成就。其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培养中气”为主导的拳学理论以及以“二十四字”单字含义为特点的独创拳法上。  相似文献   

15.
王志强  孟金玲 《武当》2005,(1):23-25
形意拳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说为明末清初姬际可先生精研南宋名将岳飞所遗《拳经》悟出心得而创。岳飞在长期抗金的争战中,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通过实战经验总结研究出《拳经》,为形意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法基础。继姬际可先生之后又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传播,到清朝年间达到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6.
李虎 《精武》2003,(4):34-34
精神对一切的超越是由形到景而达境的。一个拳学大家,必须是一位超越的思想家,要有很强的变化性,具备意想成真的本能。禅拳不二,禅拳如一。从禅的角度来讲:一切事物和现象(你、我、他和它)都是虚幻不定的,是很透彻薄弱的。透过这些虚假的事物。  相似文献   

17.
张亦宁 《精武》2007,(7):49-50
曹继武与王辅臣是形(心)意拳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查询曹氏与王辅臣等人的资料。皇天不负有心人,一日偶读《西窗随笔》时,竟然发现了曹氏与王辅臣的蛛丝马迹:作者汪景祺在《西征随笔》中记载高士奇的为人时,对曹氏亦有描  相似文献   

18.
曹进江 《武当》2007,(2):33-35
遥路拳为吴门武功的一种,源出南少林。张孔昭著《拳经拳法备要》一书中,有“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一节,在手法部分就提到迎风铁扇手。笔者揣测,二者莫非是同一技法。迎风铁扇手是遥路拳中仅存的,既可单练又可对练的短趟子。它短小精悍,步步紧逼,以攻为主,手法连环,是一套难得的进攻型传统组合散手。  相似文献   

19.
在形意拳老谱中首先提出“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工夫,有三种练法”的是形意拳大家孙禄堂先生。在孙先生的著作《拳意述真》中,他是借用“郭云深先生云”而提出这一观点的,并给以定义解释,其实这是代表了他本人的观点,是他多年对形意拳技术的研练、资料的搜集、理论的学习,融合道家修炼理论而提出的,对形意拳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提高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李康  李健 《武当》2003,(12):53-54
《大成拳和意拳的区别》一文,是先师20世纪八十年代所作,一直收藏未发。试观此文,详细论述了大成拳和意拳的异同,解答了困扰大成拳学子的一大疑问,并对大成拳和意拳拳学本质做了颇为深入的讲解,可以此文作为分辨大成拳与意拳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