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继伟 《精武》2013,(35):125-12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中国武术在传播过程时,首当遇到的武术动作术语繁杂.难以理解以及在面临当今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在国际学术上失去了话语权等问题进行研究。欲从科学性、民族性.大众化分别对中国武术学术话语体系进行论述;寻求中国武术学术话语体系的界定策略。以此为中国武术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新媒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以传播学、人文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文本解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的传播困境、传播机遇及传播路径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传播在新媒介背景下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冲击、发展空间窄化、文化认知偏离等问题和窘境。而新媒介也为中国武术传播带来新契机,建构了中国武术文化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挖掘了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满足现代社会需要;打通了中国武术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提供文明道德涵养。消解中国武术传播的困惑还需树立"开放包容"意识,打造武术文化特色;利用新媒介传播技术,拓宽武术传播空间;发挥新媒介育人功效,培养正确武术认知。新媒介迥异于传统武术传播媒介,为中国武术建构了新的传播路径,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传播走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文化学视角下对中国武术与跆拳道从精神文化、符号文化和行为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未找到一个准确的立足点,提出中国武术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是其国际化发展与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和模式研究等方法,运用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以“文化强国”国家意志为引领,对新时期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构建进行了学理性设计与思考。认为:从“理念”到“战略”的“文化强国”思想诞生,助推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呈现出新型时代景观。走进“文化强国”时代的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应凸显人际传播层面,规训武术文化传播主体文明言行习惯;组织传播层面,推动武术塑造国家形象政策精准实施;大众传播层面,助力中国武术数字产业资源集群联动等积极效益,以全景式彰显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构建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高度契合的本真性应然逻辑,进而深度激发中国武术观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远景目标实现的新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是绕不开西方体育这个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国武术的体育化确实为其生存提供了空间,但也加剧了传统武术的没落。面对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之间的借鉴、跨越以及融合的历史趋势,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选取精神文化视角为切入点,以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武术竞艺的"娱己性",西方体育竞技的"娱他性";中国武术柔性的"内倾性",西方体育刚性的"张扬性";中国武术始终的"平衡性",西方体育循序的"整合性";中国武术技艺的"重感性",西方体育技术的"重理性"。从精神文化视角再比较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的"绝缘性",旨在克服中国武术在发展中的亵渎现象,消除以西方体育的文化模式来同化中国武术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受众-效果型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微观理论模型基础上,构建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委托Qualtrics在线调查软件公司选取ESOMAR标准的在线样本库对巴西、德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南非、土耳其、美国等8个国家的7 724名受众进行在线调查,就海外受众对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认知力、吸引力与行为力3个维度进行调查测量,采用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综合指数研究方法构建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主观评价综合指数,并就武术文化软实力微观传播效果与宏观传播效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挖掘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指标。研究认为:1)验证了构建的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微观理论模型是合理的;2)8国受众的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主观评价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454 8(满分为1),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尚存较大提升空间;3)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和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亲近度。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促进武术通过广西向东南亚的发展,本文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提出建设中国武术文化场域,提升中国武术的符号价值。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东盟各国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以及本土武术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加强武术词汇翻译,提升武术传播者的东盟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儒家文化圈”文化共通之处,发挥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之用;激发武术文化场域各要素间的有机配合,推进官方及民间武术传播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位于中国版图东南一隅的岭南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武术最早向外传播的地区,当今世界上具有广泛中国武术文化符号辐射意义的"功夫"一词即发源于此.岭南珠三角武术文化应积极充当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先锋,探索作为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前沿阵地,以其所处的地理及历史人文优势,在弘扬中国武术文化,促进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武术“文化失语”这样一个现实环境展开研究,对中国武术失语现象作了概述与文化成因的解读、批判与反思。结论认为,“失语”现象值得警觉、反思,中国武术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关于文化认同建构的启示:中国武术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从而能与一切民族中优秀的文化进行对话,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中国武术需要的是审视而不是误解。只有这样才能使武术更好地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代表中国民族文化奏响其民族体育文化的强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了逻辑推理法、文献资料法,从西方竞技体育与中国武术所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的差异入手,探究了中国武术所蕴含的过程思想。文章认为:中国武术之道乃是一种过程,是一种过程之道。过程思想富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与文化启示,如果能得以很好的发掘,这对传播与发扬中国武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文化的"失语"与"话语"平台构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湧涛  周兵  刘苏 《体育学刊》2007,14(9):67-70
在西方体育主导话语权的压制下,中国武术文化陷入了“失语”的窘境。为了给中国武术寻求“话语”权,觅寻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武术文化“失语”的症侯、本原进行了解读和反思。研究认为:模仿的迷误、时代的变迁导致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失语”;文化的自知、自信是话语平台建构的基础,文化的现代转化是中国武术建构话语平台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文化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对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中国武术几个概念作了反思性的解读.结论认为:中国武术在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离开一个"他者"文化.不能为了认同自己、寻求"本真性",而把自己民族性标准无条件地凌驾于其他价值标准之上,应当提倡一种流动性的文化认同概念.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策略应是: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从而能与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对话,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而不是怀旧.只有这样才能使武术更好地得到世界的认同,并代表中国民族文化奏响民族体育文化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3.
了解西方学者对中国武术哲学思想的研究状况是武术深度国际化研究的重要一步。只有了解以至理解他们的范式,才能知道用什么样的话语更好地与之交流,完成"走出去"的战略。目前,西方学者借助自身的哲学方法和话语,从主体性哲学视域出发,将中国武术阐释为一种具身化的身-心技术和教育,这其中包括:(1)武术修习对整体自我意识的构建和自信、自尊、自律等身体素养的养成;(2)通过与师父、与师兄弟和对手的身体"对话",具身地将伦理情感和共同体意识印刻在自我实践当中,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将共同体所预持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融合到了身体认知之中;(3)通过武术修习,将人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超越性自我释放出来,助人明心、见性、从容中道。在西方哲学家的阐释中,中国武术实质上就是一种"自我技术",这种自我技术体现了人如何把自己构建成为自身行动的价值主体和超越主体。通过阐释西方哲学家的中国武术研究,能够以他山之石克服国内武术研究的"庐山之蔽",对中国武术未来回归身体教育和实践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镜鉴意义,也为我们的武术研究进入西方学术话语提供了研究导向。  相似文献   

14.
采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全媒体传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方面进行分析,并基于中国武术全媒体传播现状,提出中国武术全媒体传播的发展策略:开拓性战略,扩展传播路径,强化平台技术支撑,实现武术创新性发展;转化型战略,优化传播策略,构建现代话语体系,推动武术创造性转化;改善型战略,重视生产内容,推进传播体系建设,提升武术核心竞争力;稳固型战略,增进文化认同,拓宽传播发展空间,坚定武术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全媒体视野下的中国武术传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现代体育相比,中国传统体育仍是一种"弱势文化".以中国武术为例,提出在身处弱势状况下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探寻中西体育文化的共通空间;重视中西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的差异;细分传播受众的需求;重视传播艺术;培养专业化人才;坚持奥运推广之路.  相似文献   

16.
《湖北体育科技》2020,(5):377-382
采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头脑风暴等研究方法,运用文化学、符号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以"文化强国"国家战略为引领,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作为文化符号的中国武术相关文献进行了归整与审思。结论认为: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地域借助符号来表达其文化内涵的载体形式。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中一个特有的文化符号,其蕴含"刚柔相济、避实击虚"的技击思想,形而下之强健体魄、修身养性,形而上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身体体悟;满载创新、竞技、观赏的现代体育价值;集聚美学特征、表演、影视化于一体的艺术创造,以及其承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信仰等,尤应在新时代精准诠释其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优势效能,充分发挥其康健养生、武以化人、培元筑魂等功能。进入新时代,应加强学校武术教育,进一步深化国民对武术的文化认同;并借助全媒体对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行国际宣传与推广,以重塑中国武术的技击观、体悟观和哲学观,进而实现中国武术的有序传承与创新,从而使其在文化全球化提速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底气。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参照系统下,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一种离异,呈现出向西方近代文化靠近的趋向,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导致了我们民族文化呈现出不断的流失.以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特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查阅,在文化学理论的指导下,首先对"文化先锋"这一文化学概念进行论述;其次围绕中国武术所具备文化先锋特质展开研究,分析中国武术文化的独创性、区域特性以及动态性的文化特征;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质,因此,中国武术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有着文化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武术的文化优势、表演特点及大型单项体育赛事的运行特征为依据,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分析探讨了武术表演在大型单项体育赛事中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中国武术与西方主流竞技体育项目赛事可以联合为一个双赢的互动机制——大型单项体育赛事可以成为中国武术表演的平台,利于加强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体育赛事自身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武术国际化就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向国际社会转移的过程,并以形成具有被广泛认同的国际体育文化形态为其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武术就要走出去,让世界认识武术;并要走进去,对武术从形式、内涵到文化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创新调整,以实现中国武术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度融合,这样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根本。并以此吸引海外武术爱好者再形成主动的对中华武术和文化本源的探索,最终实现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完美融合,促进中国武术国际化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20.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以语料库分析为研究方法,分析西方媒体的北京冬奥会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表征及意义建构。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对于北京冬奥会的话语表征呈现出“一体多面”的叙事特点,但仍延续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话语表征的负面倾向;西方媒体惯常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与报道框架略有改观,议题设置更加多元,客观性和积极性的话语比例有所提升;经济发展是助推国家形象塑造的强大动力,有利于促进中国国家形象有效塑造与传播;西方意识形态偏见及对中国崛起的“霸权焦虑”成为阻碍中国在国际体育中进一步提升话语权和推进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制约性因素。西方媒体话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真实与虚构的综合呈现。打破西方固有偏见,在形象建构的权力博弈中占据主动,是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