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以体育人、以美化人”的时代需求下,以哲学、美学、文化、体育等学科理论为指导,梳理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理论基础,阐释其思想内涵,并深入研究其具身实践与内在逻辑。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具身实践包括可感之身和可思之身的技术实践,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道的文化实践,生命关怀和日常生活化的审美实践;其技术实践恪守功夫逻辑,文化实践遵循伦理逻辑,审美实践体现生生逻辑,总体上三者之间呈螺旋递进的逻辑关系。武术身体美学资源不仅为身体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素材,更是为身体美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和学理支持,期许通过管窥之见达致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2.
练"筋"是中国武术最具特点和根本有别于西方搏击术的身体训练范畴,阐明"筋"的内涵,能够见微知著地发显传统武术的思维模式。以中国哲学的体象论为方法论,提出:传统武术的元身体范畴"筋"并非单纯解剖学意义上的组织器官,而是吸收了中国哲学和医学的整体化的身体意象后形成的范畴。其具备解剖学的实体意义,是武术劲力之"原象",是技击能力和生命力的"藏显之象",是联系人身体、强化生命的"流通之意象"。"筋"与中华武术的其它元范畴"气""丹田""劲"等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辩证一体关系。易筋不仅强技,更能清虚其内、轻松其体,继而促进神气运用,使身体圆活无滞,最终达到"一气贯通"的化无之道。因此,武术由技入道的身体修习过程本质上即为"易筋之事"。  相似文献   

3.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透过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感悟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成人"的学问。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哲学为理论支撑,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剖析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的过程。得出:"乃文乃武"是中国武术的"成人"圣图,"武以文养"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道路,"武以达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结果,通过习练武术的过程,使习武者从生理上的"人"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透过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感悟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成人"的学问。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哲学为理论支撑,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剖析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的过程。得出:"乃文乃武"是中国武术的"成人"圣图,"武以文养"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道路,"武以达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结果,通过习练武术的过程,使习武者从生理上的"人"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采用历史文献考据为主的文本分析方法,以国家"网络文化强国"战略为引领,运用文化学、传播学、历史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对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特征、发展机遇,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历史进程和面临困境,以及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学理分析。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国家意志,为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标识性项目的中国武术的全景式国际传播的创新能力提升,植入了新的网络文化智慧。以政府职能部门具有明显目的性和计划性的世界推介、民间拳师和武术组织的自由式传播、影视作品为载体的无意识国际传播等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推进路径,引发国内外武术传播媒体双向对接乏力,凸显国内武术传播主体创新意识淡薄;武术哲学内涵和人文价值理念沟通缺失,致使域外媒体平台武术文化传播乏力等现实困境。要破解此种窘境,务必转变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传播主体的理念,由线下传播向线上传播转型;树立共同体意识,有序走进国际互联网武术网站;利用主流互联网,在策略和方式上积极应对;构建"本土化"体系,提升影视作品和武术网站的核心竞争力;整合域外新媒体,强化实质性意义的双向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6.
表征中国武术的官方术语Wushu在西方面临不被认可或不为所知的话语困境。运用话语表征理论,基于为期一年的欧洲田野调查与针对国际武联官员及海外武术从业者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西方受众对于中国武术"文化与技击相融"的认知期待下,"想象、传统、实用"的Kung Fu相比"竞技、操舞、官方"的Wushu更能代表中国武术。究其原因,Kung Fu与西方文化前理解"Chinese martial arts"的意义契合而实现惯习迁移,确立了在西方文化中的话语权威性;而海外传播实践中对Wushu符号内涵的定位不明,造成Wushu与中国武术本意的脱离以及官方话语建构中的自相矛盾。据此提出:找准符号定位,明确Wushu代表着中国武术;坚定话语主导,搭建Wushu术语的符号体系;团结多元主体,拓展Wushu术语的传播场域;增强媒介运作,增加Wushu术语的曝光频率。  相似文献   

7.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在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解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中国哲学诠释学方法,在"技道并进""德艺双馨"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功夫所至即是本体"的哲学范式下,提出:武术功夫是一个三维合一的概念,其既涵摄本体与主体,亦包纳才艺与能力,还囊括了方法与规则。从"功力"角度看,功夫具备本体的性质,指的是类似禅、太极等理念在长时间实践中的现身性表达;从"功用"的角度看,功夫就是一种高级的搏击竞技能力或表演才艺;从"功法"的角度看,功夫表征了方法运用的得当。其蕴藏了:(1)神形共建;(2)在人伦日用中寻求终身技能的发展;(3)身体技艺与情感意志共同成长三层"元实践"哲学意蕴。功夫旨在塑造整体的人、具体的人和自我超越的人,这无疑与身体素养所强调的"身体锻炼与人格培养并举"的整体论哲学在逻辑上相贯通。武术功夫在语义和哲学内涵两个层面上与身体素养有着极强的互释性,属于中国本有的身体素养思想,这就使得功夫修炼具备了提升当代人身体素养和助推当今武术发挥更广义的教育价值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身体政治角度探究民国时期中国武术运变的逻辑机理。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在尚武强国的身体觉醒中得以重新出场,期望通过中华新武术的身体正名、体育化武术的身体博弈和学校武术的身体训育达到改造国民身体的目的,实现了从末技到国术的话语蜕变、从拳师到教师的身份重构、从工具到符号的价值跃迁,由此完成了身体的“国族化”实践,彰显了中国武术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因此,深刻理解民国时期中国武术身体政治的底层逻辑,对准确把握中国武术发展的认知理据、实践进路和价值旨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中国武术的发展也一直处于"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对立中。西方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现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主体记忆的一部分。那么,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审视,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武术在传统和竞技之间的某种均衡发展,或是应该对武术文化精神底线的痛切反省和重新书写。  相似文献   

11.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而且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医学等特殊内涵.武术运动进入奥运会,既是武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奥运会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武术自身独特的魅力,它不仅在国内得以蓬勃发展,而且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接受.我们应借2008年北京奥运的东风,发扬中华武术,弘扬民族文化,从而使武术运动为更多的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比较法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从哲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进行了反思,结论指出:研究中国传统武术必须坚持相对性与绝对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比较中应吸取那些对传统武术有利的西方竞技体育思想,以拓宽中国传统武术的推广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是华夏文明长期氤氩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人体活动方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强势传播的冲击下,当代中国武术在一定程度上有逐步迷失发展方向的趋势。本文以中国传统人性文化为视角,结合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指出重新审视中国武术走向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旨在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健身术、自卫术和养生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武术锻炼中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和学会了防身的本领,使生命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和延长。因此,在举国上下全民健身的今天,重新认识和研究武术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叶微 《福建体育科技》2006,25(6):15-17,43
本文通过文献法,从历史学、考古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先秦与古希腊武术文化之异同。从中看出,先秦与古希腊在武术文化有很相似之处,但由于先秦与古希腊地理环境、战争形式和历史文化因素的不同,其武术文化的形成上有各自的特点。古希腊武术突出力量、追求远度,并形成古奥林匹克竞技项目是其特点。而我国先秦武术讲究技巧,并形成一套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武术理论,从而使中体武术独具魅力,形成与古希腊武术文化完全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Udo Moenig  Minho Kim 《国际体育史杂志》2018,35(15-16):1531-1554
Abstract

The popular discourse about Asian martial arts has often been surrounded by an aura of esotericism, so pervasive that it even influenced the academic discussion to some degree. Moreover, nationalistic motives to promote certain martial arts narratives often prevail.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requently flawed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discourse surrounding the Asian martial arts. In particular,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the academic discussions of the Japanese and Korean martial arts, and the search for a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compatible with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e Japanese created a romantic but also nationalistic martial arts narrative that aligned with the ideals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This romanticized image was naively accepted in the West, often imported along with esoteric ideas of the East. And, as most modern Korean martial arts originated in Japan, the Korean martial arts discussion aligns with that of Japanese martial arts, and this alignment has been a point of heated dispute. Discussions of Korean martial arts reflect a search for a definitive identity of the Korean martial arts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desire to establish a martial arts tradition independent of those of Japan as well as China. However, the discourse has often been influenced by western, albeit biased and perhaps faulty, historical views, and ideas about martial arts traditions.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Taiwa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or kuoshu and wushu as they are called today, has been quite divers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1949 to 2017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 based on available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three major historical perio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The foundation period was inaugurated when Chinese martial artists fled to Taiwan with the Nationalists. During this period, martial arts studios 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people began learn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skills together with the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corporated martial arts in schools.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Taiwan then entered the competitive sports period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promote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ly and to standardize the practice and grading system required for competi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standardized rules for nationwide competition were established, and sports instructors and athletes were trained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wushu competitions. Currently,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have been modernized and being practised to build confidence, mental discipline, and physical strength as well as for self-defence, recreational pursuits, and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出版的《传统少林武术套路集成(套装上下卷)》(A Compendium of Shaolin-styl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记载少林武术套路招式的英文版专著。该专著作者刘海超素有“少林武术名家”之誉,他以传统佛、儒、道思想精华为主旨,对少林武术战术、战略和武德、武风进行全面系统阐述,融合武术、中医理论与哲学,详解少林武术套路,是我国武术学科学术理论与武术教学实战相结合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可圈可点的专业性译介,对于国内和英语世界武术爱好者不失为一套图文并茂、易于接受的优质教材,也供国内外武术科研工作者之需,其术语研制对推动中国武术术语标准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在对武术与体育的最新概念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本质、行为规范、修炼或锻炼的侧重点、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即使武术中有体育成分的影子,但最终还是回归于武术范畴。  相似文献   

20.
贾春晓  杨华莉  胡洪森 《精武》2012,(6):83-84,96
目前传统武术的发展不尽人意,改变这种状况是每一位武术工作者和武术爱好者应尽的义务。本文主要运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法探析中国传统武术面临全球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国内党技武术的排挤及其自身的瓶颈等诸多不利因素,提出传统武术要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与党技武术协调发展,加大传统武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还原真实武林,注重攻防实战,理顺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的渠道,保持民族文化特点,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抓住机遇,在普及和推广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开拓中国传统武术的国内外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