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峰 《科技文萃》2001,(11):94-96
小小密码事关重大 1917年1月19日,时值“一战“,一封密电从德国发出,经大西洋来到了墨西哥:“130 13042 13401 8501 115 3528 416……7667 7762 15099 9110 10482 97556 3569 367 0“电文内容大意如下:我们准备在2月1日前发动一场无限制的潜艇战。可是,我们在行动时要确保美国保持中立,但如果这(美国中立)没有实现的话,我们则要在以以下的条件为基础与墨西哥组成同盟:共同对敌战斗,共同签署和平条约,给予墨西哥财力支持,并要求墨西哥在德国利益的基础上对美作战,夺回在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及亚利桑那州的土地。因此,你们要在德美之间爆发战争时立刻且秘密会见墨西哥总统,将我们上述意见传达给他……显然,德国为了确保海战的胜利,想利用墨西哥拖住美国的后腿,减轻自己在欧洲战场上的压力。可是德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这封密电在大西洋上空竟被英国人截获并破译了,当电文被交给美国之后,美国公众反应强烈,美政府也在此后不久对德宣战。  相似文献   

2.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实行“中立”政策。但在1917年4月4日美国参议院以82对6票、4月6日众议院以373对50票的压倒多数通过威尔逊的战争咨文,对德国宣战。对于美国政策改变的原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3页是这样表述的:“在海上处于劣势的德国,  相似文献   

3.
“价值中立”是个充满争议的理论主张。为了反对传统政治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倾向,提倡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性,行为主义主张政治学研究不仅应该“价值中立”,而且可以“价值中立”。对此,行为主义政治学派内部不同学者的立场各有不同,同一学者在其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持有不同的观点。从历史来看,“价值中立”代表了政治学研究的一种科学理想;从现实来看,“价值中立”也只能是政治学研究的一种理想,并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的美德关系是美欧关系的核心。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德外交以193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持中立立场拒绝干预德国内外事务;第二阶段,逐步背离中立原则,走到德国的对立面。从总体上看,美国对德政策具有冷漠无为的特征,它是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新政”改革、美英矛盾、美国现实军力的落后和罗斯福总统的独特个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将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6.
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军队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蒋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假惺惺地宣布:“美国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表面上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中立”政策,没有立即参战。但后来大战接近尾声,美国又由“中立”到参战。美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教材对此没有过多解释,下面从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14年8月到1917年4月美国参战之前对比利时的援助为分析个案,分别从与比利时援助相关的三个方面——美国政府对援助比利时的政治支持、美国报界对援助比利时的报道、美国民众对援助比利时的参与为视角,探究了美国援助比利时的相关史实及其意义。文章认为美国政界的政治支持给比利时人带来生存的希望与政治保障;美国报界的广泛宣传使比利时人获得美国人的普遍同情和物质援助;美国民众的物质援助给予比利时人坚持的动力,使他们坚定了胜利的决心;而美国对比利时的援助折射和影响了美国对待战争的态度,其对交战双方的态度经历了一个逐渐偏离中立的过程;从美国政府、美国报界到美国民众在感情与思想上偏离中立的态度加快了美国走向战争的步伐,美国对援助比利时的大力宣传也为美国走向战争做了舆论动员。  相似文献   

9.
在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改变自己的战略思想,德、意、日法西斯的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在各地挑起战火,而英、法却采取绥靖政策,乞求用绥靖换取和平.那么,罗斯福政府的战略思想是如何转变的呢?在孤立主义势力的干预下,罗斯福政府首先采取了中立政策.世界局势的发展,使美国四次改变其中立法案.当世界大战将降临美国之时,罗斯福政府改变了其立场,颁布了“租借法案”.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外交史上的“中立” ,是美国从建国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对欧洲战争或纠纷采取的基本政策。“中立”政策从其确立到历次施用都是为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服务的。它对美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美国在建国短短 16 0多年后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2006年6月第二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35页在介绍美国1935年《中立法》时说:“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却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同页小字解释道:“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防止美国卷人战争。”  相似文献   

12.
一 “迷惘的一代”生活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二十年代,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一批美国青年作家纷纷自我流放到法国巴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批文化青年出走的动机是什么?原因众多且复杂,如法郎贬值、新消费道德的形成、1917年十月革命在美国引发的日益紧张的“赤潮恐慌”、1920年通过的令艺术家难以容忍的“禁酒令”等,但最主要的因素有两点:战争幻灭及文化朝圣。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45页:“美国的‘中立’,实质上也是一种绥靖。”实际上美国的四个中立法案并非都具有绥靖性质。“实质”不尽然$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王才清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对“灌输论”最有力的质疑是“不道德论”。“不道德论”的立论是“无灌输道德教育”,“国家对道德中立”和“教育中立”是其理论支柱,是代表着自由主义立场的教育思想。面对着自由主义教育理论对“灌输论”的质疑,任何语义上的辨析都是徒劳的,因为自由主义教育理论在本质上质疑任何教育权力,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灌输”。因此,任何对“灌输论”立场的退缩,都是在向自由主义教育靠拢,同时也就是放弃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权力观点的坚持。  相似文献   

15.
武昌起义爆发的第二天,英国驻汉口领事戈飞(Herbert Goffe)约请领事团商议武装干涉计划,因会上没达成一致协议,一周之后驻汉口的英、俄、法、德、日各国领事乃发出“严守中立”的布告。美国在汉口没有领事,基于不得已的原因也声称“中立”政策。其实美国的“中立”政策,只不过是一种欲盖弥彰的幌子。它的行径充分表明:破坏共和,扶植自己的代理势力。  相似文献   

16.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翻阅1918年到1920年的报刊、档案及有关史籍,常碰见“参战处”和“边防处”以及“督办参战处”和“督办边防处”的字样,这是两个临时机构,全名分别为“督办参战事务处”和“督办边防事务处”,它们出现于不同的时期,后者为前者的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于1917年3月宣布对德绝交,8月对德宣战。1917年12月18日,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发布命令,任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为参战督办(该命令公布于1917年12月19日中华民国《政府公报》第692号)。同日,冯国璋还下了一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教师的价值立场历来就是教育思想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价值中立”,从历史、逻辑、现实等几个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道德教育中教师的价值中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价值中立的意义不是无限的,而要有一个限度。  相似文献   

18.
黄瑞 《今日教育》2009,(10):40-41
1917年秋,一艘从美国开往中国的远洋轮船上,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眺望浩瀚的大海,“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愿在他心中波涛汹涌。  相似文献   

19.
种族隔离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978年巴基案后许多学者主张以“种族中立选择”入学政策实现种族教育平衡,这一政策的建立导致美国许许多多的教育改革计划的产生,并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新品格教育是一种以社会核心价值作为指导,以生活化为导向,赋予传统文化现代意义,摒弃价值中立的立场,重点突出道德教育的联合力量的品格培育体系。借鉴美国新品格教育的成功经验,挖掘我国优秀的德育素材,引导德育回归生活,使学生个体实现由应然到实然的转变,对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