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作。而当前我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不足是制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文章梳理了制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校在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机制自我更新与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德育教育应该一如既往的协同其他形式的教育,充分发挥对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方向性、动力性和保证性的作用,主动担负起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然而,继续教育作为学历后的补偿教育,每一社会人的终身教育,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仍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我校自1998年实施“创新教育”实验以来,我们狠抓了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施创新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调动一切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  相似文献   

6.
实施素质教育 ,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 ,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 ,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师范院校不注重实际教育学素质的培养 ,再加上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足和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不够重视等原因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和科研素质并不容乐观。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任重道远。但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特别是经过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一定会取得实效。一、提高教师…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家庭养育方式、快餐型社会文化和"知、考"式学校文化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制约着创新人才的成长。人本身蕴含着破解创新人才成长之环境制约的本能基因,应通过实施挫折教育和成功教育、兴趣教育和问题教学、理想教育和自主学习等激发人的生存发展本能、探究求知本能和自我实现本能,以促进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创新人才的成长获得持续的内在动力和实现途径,真正破解环境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输入专业性人才,为中小学注入一支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专业、研究能力突出、创新意识新颖的强大队伍,促进中小学的发展。在我国,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但是很多高校主要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重心,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简单采取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这与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相悖[1]。因此,积极探索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量成倍增长的今天,教育已经面临着新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内容偏于传统理论多,实际操作少,与形势的发展很不适应,教育改革大势所趋,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仪器的配备,才有利于培养大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才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善于进行科学实验和革新技术的人才。 实验教学必需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目前,很多中小学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一人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学生分组实验,也是在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器材,交代好注意事项之后,学生们按照实验指导所安排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观察和记录,相当多的学生不是积极地理解实验、主  相似文献   

10.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需要创新人才,大批创新人才的成长要靠实施创新教育.人的创新行为来源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近年来科学家对脑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对创新教育理论基础的有力支撑,它启示我们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信息"和"信息通道",对受教育者的大脑进行创造性全脑模式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的实践中创建了生活教育理论,寻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进化、知识进化的根本方法.在教育进化、知识进化的历程中只有“行动的教育”、在“劳力上劳心”才是创新人才的办学模式,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符合人类进化发挥正能量的创新人才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学理化生和小学自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 ,实验教学在这些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特别是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培养其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今天 ,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因此 ,落实中小学实验教学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普九”、“普实”使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实验先进学校。作为教学装备的管理部门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实验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就如何落实中小学实验教学 ,发挥实验室和教学设备作用的问题 ,谈些认识。1 强化部门职责 ,保障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教育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中都提到,要从中小学时期便对学生进行艺术的普及与熏陶,这是培养全方位社会人才的必要步骤。但我国农村教育的思想、理念及设施都极度欠缺,所以大多数农村的中小学中艺术课程的开展都没有得到重视。笔者将结合新疆及西部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阐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破解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为了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而高校是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分析了在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广东高职院校面临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程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素质不齐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途径和策略,为打造世界级一流湾区培养和储备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创新是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因此,必须还教育给每个人,教育者应从三个方面转变观念;一是师生关系观念的转变;二是教育知识观念的转变;三是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整个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的发展。入世以后,我国面临的最大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中央提出人才战略。而基因工程等生物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就要以开发人的智能、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真正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奠定基础作为自己的目标。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应包括人的道德规范、创新品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人格化教育强调一切教育、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成为一种具有创新品质、奉献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给整个教育过程赋予创新的特征,并通过教育充分挖掘和调动每一个学习者的潜能,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中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构建科学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学理化生和小学自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这些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其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今天,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因此,落实中小学实验教学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普九”、“普实”使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实验先进学校。作为教学装备的管理部门,我  相似文献   

19.
当前,特别是基础教育部门的中小学,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为热门话题。这是很自然的事,也是好事。因为它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在21世纪人才的激烈竞争中,我国能在世界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大事。当前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关键在于首先要终止疲劳教育。一、我对几个概念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中,人才因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企业要发展,要提高,必须依靠人才战略;企业要实现现代化,也必须先实现人的现代化。在企业中掌控一切的是人,人才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建筑企业只有通过创新引才机制、创新培养机制、创新选拔机制、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加强人才储备,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以扬州市建筑企业为例,分析了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人才分布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储备和能力提升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