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语二册《劝学》一文中‘绝江河’的‘绝’字,课本注为‘极、穷’,《教参》亦作此解。均误。此‘绝’所来注本都释为‘横渡’,未见异议。‘绝江河’即‘横渡江河’,如此讲解,文意畅达贴切。注为‘极、穷’,文意扦格不通,反倒把人搞糊涂了。《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均收有‘横渡穿越’这一义项,且首例书证都是本句。《说文》:‘绝断丝也’本义把丝弄断,引为一般的断绝。横渡江河好比截断河面水流,故又引为‘横渡、穿越’。此义在  相似文献   

2.
对于《庖丁解牛》中“割”、“折”、“发”3个字的注释问题,早年就有人提出过异议,以为有增字解经,生硬勉强之嫌。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中语文读本2003年人教版第一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语文读本注释取说于晋代以降对《庄子》的旧注。摘录于下:割:郭庆藩《庄子集释》引司马彪《注》:“以刀割肉,故岁岁更作。”崔诏撰《注》:“岁一易刀,犹堪割也。”王夫之《庄子解》说:“割筋肉。”折:《庄子集释》及今人陈…  相似文献   

3.
《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对于其中的“割”“折”“发”三个字.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读本》第一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  相似文献   

4.
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三峡》,语言简练生动,短短155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山水草木,面面俱到;春夏秋冬,各有特色。不过,由于该书著于1500年前,一些词句意思和用法已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准确理解文意,对其中的一些词句进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如该文中出现的三个“绝”字。一、说文解字究其义据《说文解字》记载:绝,断丝也。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一个词在最初产生时,大多是单义的,但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词的多义性便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绝”字后来就有了许多引申义和比喻义。如①特指断交。《屈原列…  相似文献   

5.
《庄子·庖丁解牛》中有这样两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干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部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对“割”与“折”且勺注释是这样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尽管朱东润、王力这些名家都用此说,但  相似文献   

6.
如此而已     
关于“如”,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的:“如,从随也。从‘女’从‘口’。”这是一个要言不烦、见解精到的解说。“如”是一个会意字,取“跽”着(也就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的姿势)的“女”子在恭听着“口”的嘱咐之意。那个年代讲究“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一切要惟命是从,所以用“如”表示“随从”的意思。想不到简单的字还隐藏着如此辛酸的历史。逐渐地,“如”的“随从”本义又衍化、引申出“相似”和“所往”的意思,这就和今天的字义类似了。  相似文献   

7.
漫谈标点     
提起标点符号,不少人会说它是“进口货”,其实不然。汉朝许慎编著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一书中有“、”(音主)字,定义是“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意思是说:在文章中如有可以点读(dòu 逗)的地方,就用“、”字来标点,也就是在可停顿的地方就用“、”来表示,这个“、”字类似现在的逗号。《说文解字》中还有一个字是“√”字(有人称它横折),许慎解释说:“钩识也”。这个“√”字就  相似文献   

8.
《越绝书》是一部记述古代吴越地区的重要典籍,该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异称和相关书名,如《越绝》《越绝记》《越纽录》《越记》等。其中,《越绝记》《越记》《越纪》和《越绝书》是同书异名的关系,但后两种只存在于隋以前的古籍资料中;《越绝》《越传》《越地传》《伍子胥书》为《越绝书》一部分的称谓;《富中越绝书》《越录》为误传书名;《越纽录》《越书》与《越绝书》不相关,二者为两部典籍。关于《越绝书》的书名,“越”即“国之氏”,越国的简称;“绝”字目前有三说,即“奇绝”“断绝”“记录、记载”,但由于诸多问题没有解决,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前,笔者倾向于遵从“诸说皆通”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浅释古文中的“见”字《大学语文》有几篇古文涉及到“见”字的语句需要释析,“见”字在《说文解字》上释为“视也”,就是“看”的意思。《词铨》上说“见”与今“现”同。其本义是“看见”、“显露”,它的本来词性是动词。如《李氏将伐颛臾》中:“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相似文献   

10.
说“读破”     
“读破”是古人把某一个字变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语法作用有了变化的一种方法。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个字引申出新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时,古人常把这个字念成另一读音以示差异,这就是“读破”。例如“衣”字,《说文》释为“所以蔽体也”,是名词,读平声,而《广韵》未韵作“衣著”解,是动词,念去声。这就是“读破”的结果。“读破”,主要是改变声调,所以有人把“读破”称为“四声别义”,即通过四声的改变来区别词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下面几个“方言俗语”,元曲习见,现代汉语方言中也还留下了它们的踪迹: 短 “短”有拦截义,“短路的”指拦路抢劫者,即强盗。《贫富兴衰》剧二折:“看他穿的袄子、布衫、靴子、帽,则怕有短路的。”《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那伙人不是好人,却是短路的。”《儒林外史》第四回:“严乡绅把小的驴儿和米同捎袋都叫人短了家去。”《成都话方言词典》第57页“短”字下云:“拦截、阻止。”注音为[tuan~(53)]。《贵阳方言词典》34页“断”字条:“拦截:快断倒他//广韵缓韵都管切:‘断绝’。” 按 “短”字无所取义,作“短”者应是“断”字的假借,故以录作“断”字为妥。《西游记》杂剧二十出:“龙马又奔,徒弟每欢,到前途更无妖怪断。”明·陈士元《俚言解》卷一“拦前断后”条:“言语决截周悉,谓之拦前断后,断音短。宋制:御驾出幸,有拦前断后等使,盖警跸别名也。见《武林旧事》。”  相似文献   

12.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不用“原”而用“元”? “元”字的本义是“人头”。《左传》中有“狄人归其元”的句子,意思是:狄人把他的头颅送了回来。后来由“头”的意思引申出“第一”“原来”“本来”等意思。“原”字的本义是“水源”,后来引申出“开始”“本原”“原来”“本来”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常用字辨析     
班、斑,颁班,篆书写作。《说文》:“分瑞玉。从(玉玉),从刀。”是个会意字,就是用刀把玉石分开的意思。引申为分赐,排列,所以“班”又有班级,班列的意思。斑,从玨,从文,也是个会意字,指玉的杂色。引申为一切杂色都叫斑,老年人头发花白叫斑白。颁,《说文》:“大头也。从页分声。”《诗·小雅·鱼藻》:“有颁其首。”传:“大首  相似文献   

14.
安慧 《作文与考试》2023,(27):62-64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现代文阅读I《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中提到,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国文化鲜活的存在,彰显着其生命力和影响力。譬如“根”,《说文》云:“根,木株也。从木,艮声。”可知“根”的本义是植物生长在土中或水中的部分,即草木之根,如“根壮叶茂”;因根的位置在下,故又引申指物体的基部,如“根深蒂固”;又引申指事物的本源,如“追根溯源”……其实,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根”的经典语句,内涵丰富,启迪人生。  相似文献   

15.
曾经看到有一篇文章谈文坛巨匠茅盾的名著《子夜》,说作品里人物的名字,不是随随便便取的,而是大有讲究。如买办资本家“赵伯韬”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答曰:“赵伯韬者,宋子文也。”你看,宋朝皇帝不是姓赵么,伯子男是封爵,文韬武略则是成语。广东人,大块头,代表买办资产阶级,岂不是十分贴切?当然这绝不是说“赵伯韬”就是宋子文,若认真这样看,就未免是对文艺的无知。  相似文献   

16.
我们看到的“”和“卩”实际上一个字。“卩”读jié,通常叫它单耳旁,有别于双耳旁“阝”。如,却、印、卯、卿等字都用它作偏旁。“”是后来人们从“卩”分化形成的,读音是fàn。用“”组成的字常见有:犯 fàn 违犯、战犯、犯愁、犯法。  相似文献   

17.
魏薇 《现代语文》2006,(3):92-92
对于《庖丁解牛》中"割""折""发"3个字的注释问题,早年就有人提出过异议,以为有增字解经、生硬勉强之嫌.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中语文读本2003年人教版第1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  相似文献   

18.
讲授文言文,如何明确而又准确地把词义传授给学生,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回顾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在文言文词义教学方面,我采取了如下五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讲明本义、适当引申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中,其中有一个本义,其余的义项是在本义的基础上滋生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讲清本义,又要适当引申。使学生在已学过的教材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些词义的引申规律。 1.链式引申。所谓链式引申,就是根据一个词的本义,逐渐扩展开来,象链条一样引申下去,这些引申义与本义应挂得上钩。如“节省”、的“节”,《说文》解释为“竹约也”,而“约”字,《说文》解释为“缠柬也”。因此,“节”可引  相似文献   

19.
“刑其长吏”、“刑人”与“刑断”《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项羽本纪》:“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其中两“刑”字,各选本均视为“名词(刑法)转动词”,而解作“惩罚”或“惩办”等;《孙膑》“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句中“刑”字,各选本一般都视为状语而解作“用刑”之类。此二者,实是忽略了“刑”之“杀”义而导致的误释。“刑”,《说文》为“刑”,解作“刭也。”《广雅》承之。《段注》曰,“刑者刭颈也,横绝之也”。王筠《说文句读》进一步指明“此刑杀之刑。”可知“刑”字  相似文献   

20.
三、引文不确 (一)引文误合 (40)《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甲午治兵》条) 按:《说文》无此体例。此乃将《说文》之“异”字注和“授”字注合而为一也。当点作:《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41)《传》云:“自虐其君,虐我伯姬。”并训为杀,而引申又为暴虐也。(《杀敌为果》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