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魏韬 《青年记者》2017,(32):28-29
2016年9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引导年轻人远离“丧文化”侵袭》的社论文章,首次使用了“丧文化”这个概念——流行于青年人中间的“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形式.①此后,“丧文化”便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形式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本研究通过网络田野调查法观察“丧文化”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符号特征,并结合具体的“丧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和探究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丧文化”的传播过程及相关特点,给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跳丧舞揭示了土家人独特的符号化生存状态,在人与人之间隔膜日益加深、文化缺乏历史纵深感的“类像时代”具有独特的符号反思意义:跳丧的主体符号促成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层互动,跳丧的客体符号促成自我精神与身体的内化,跳丧舞的行为模式符号体现了个人支配与社会支配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网络视听节目法规体系的建立和相应监管活动的开展共同建构了良性的监管环境.当下我国的网络视听监管机制形成了“部门监管+自我监督”的基本格局,该格局在有效承担监管职能的同时,面临“监管审核中存在‘弹性区域'”“青年亚文化监管认知难”与“自我监督不力”等实际问题.鉴于上述情况,网络视听节目监管优化策略应延循“提升辅助监管组织的监管效力”“强化判例借鉴、建立监管大数据库”“借鉴国外新媒体技术优化监管环境”和“坚持文化宽容与文化治理并重”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网络具有自我防御、自我愈合能力,一旦受到病毒的侵扰.网络的攻击,能够快速反应.做到既保护网络应用的同时.又保护了网络自身安全,这就是3月15日思科公布的新一代“自防御网络”计划(Self-Defending Network,SDN)中所倡导的理念。而“网络准入控制(Network Admission Control,NAC)”则是“自防御网络”计划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社交网络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丧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丧文化"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及对青年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就"丧文化"对青年成长和社会造成的冲击与影响进行反思,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备受青年群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从后亚文化理论及其语境出发,通过'符号表达'仪式展演'与'线上狂欢'三个层面探析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网络'丧文化'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可能简单地一笔抹煞,应对其作客观评析,但其背后潜在的价值虚无主义、犬儒化倾向与自恋主义也需引起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7.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占琦 《青年记者》2020,(11):12-13
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网络社交时代,沟通从“线下”转至“线上”,人们大部分交流依靠网络进行,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网络社交成为日常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使个体屏蔽真实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诸多束缚,重塑自我“人设”,重构网络身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子系统组成,本我是原始我,超我是道德我,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中介.网络社交中超我脱缰,本我外释,自我重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形成了虚拟人格.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新媒体平台的涌现,建构起新的媒介消费场域,越来越多的文化符号、文化商品被创造、生产和消费。“废话文学”是指主要出现在新媒体场域、看似传递了某种意义但实际却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文本。从通过反讽式的戏仿进行具有抵抗意义的生产过程到逐渐陷入自我指涉的漩涡,“废话文学”由最初受众意义的夺回与快乐的生产,最终走向了主体性消解与抵抗性被解构的结局,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且内容同样空洞无意义。这一生产消费的逻辑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互联网文化消费的悲观处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网络人群逐渐壮大,网络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网络化”日益高涨的发展趋势,高校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凸显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结合网络时代背景,分析了网络语境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于高校网络语境下的红色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国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历史断层的国度。170万年前就开始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最早时期的简单语言到结绳记事再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以现在看似简单的方式,完成了智慧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