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论灌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灌输,目前国内理论界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灌输论”所要解决的是“有关政党的作用和性质的根本问题”,也有的认为“灌输论”就是“传播发展论”,“教育宣传论”,“教育方针方法”,本认为:“灌输”和“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灌”中有“教”,“输”中有“育”,这是灌输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之一,而灌输教育的目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2.
关于新形势下“灌输”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新形势下的“灌输”教育并未过时 ,不能将“灌输”曲解为生塞硬灌 ;“灌输”教育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层次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满足正当需要原则 ;“灌输”教育应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同自我教育相结合 ,与管理的约束相结合 ,并做到直接灌输和间接灌输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两课”灌输是在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该文探讨了“两课”灌输过程中存在的总是,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其中重点论述了如何克服灌而不进。增强“两课”灌输实效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灌”、“输”二字合用,应始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此乃“灌注”之意。又见平书:“(桑弘羊)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监管,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此乃“输送”之意。可见,最初使用“灌输”一词并无贬义。而今教育界,一闻此词,便是痛斥不已。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灌输是一个带有贬损含义的价值术语。”[1]对灌输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从灌输的内容上和灌输的方式上。灌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去教授在某些方面靠不住的信仰和价值观。威尔逊尤其重视…  相似文献   

5.
在对列宁灌输论的追溯中,一般认为列宁在1902年《怎么办?》中系统阐发了灌输论,此后灌输论成为了无产阶级政党开展思想宣传和理论教育的理论基础。目前,教育领域逐步由反对生灌硬输的教育方式,发展成对涵盖灌输原则、灌输方式、灌输目的等内容的列宁灌输论全面质疑。质疑大致围绕着灌输论的本质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展开,包含“错译”“取代”“失效”“过时”等。回应上述质疑,应当立足于《怎么办?》原文内容和列宁灌输论本质意蕴,以探析“灌输”词意力证《怎么办?》灌输论提出的必然性,在阐释灌输论内涵中明确灌输主客体及其内在关联,证实灌输论对我国当代社会建设实践仍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师如何把握课堂“退位”的度,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正确地处理“讲”与“不讲”的辩证关系,这是一门艺术,考验着教师的能力和智慧.“讲”在关键处,是为“不讲”奠基反思传统课堂教学,各类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师灌输得太多,将概念变成脱离实际应用、死记硬背的公式、术语灌得多,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体验.然而,老师灌输并非等同于学生学过。  相似文献   

7.
重释"灌输"的内涵及实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灌输”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它的争论日益激烈。这主要源于人们对“灌输”的解读存在分歧。通过对西方教育界对灌输批判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西方所用“灌输”一词与我国有别,而且西方批判的“灌输”是强制性与封闭性相联的方法论意义上的使用,而不单纯是一种具体方法的使用。这对分析我国教育领域“灌输”争论的原因和澄清我们在真正批判意义上使用的“灌输”的内涵和实质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规律,也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遵循。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灌输性和启发性的要义,并理清两者的辩证关系,把握思想教育规律,在灌输什么、灌输到什么程度和怎样灌输,以及启发什么、何时启发、如何启发上下功夫,做到当灌则灌、当启则启、灌启结合,是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灌输     
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是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其中确实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因素,但相对主义的价值基础却又把其推向极端。我们所检讨的灌输是教条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灌输方式,更与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是有原则区别的。道德灌输要坚持适度知识灌输与道德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主体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启发式教学不同于过去那种纯粹的对知识和思想进行“灌输”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相应结果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方针、原则、任务、内容的直接理论依据.但是,长期以来它被误认为具有“强制性”的意蕴,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甚至认为“灌输就是我灌你入,说服就是我说你服”.因此,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对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娟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8-70,56
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将灌输等同于“强制灌输”、简单化为“知识传授”以及对灌输一词理解的“西方化”倾向等错误是拒斥一切灌输的原因。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为一种方法依然发挥着作用,这是德育对象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用的发挥必须是在理清灌输含义及正确实施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3.
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原则之上的理论灌输法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主要方法之一。尽管当前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所谓“灌输”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在正确认识这种质疑和批评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反思和检讨以往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积极改进方法和策略,以保证这项任务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化学教师要想方设法,把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传统的单纯靠教师“灌输”的课堂,变为学律生自主“汲取”的学习乐园。丰富多彩的校园是师生获得知等识的圣地,在这里教师不光是传道、解惑的师者,更是与学雨生共同探寻知识的研究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化学实验往往被异化为一种形式,失去了它的探究功能,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由此而产生了“黑板实验”和“叙述实验”的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现象。对此,吴俊明先生说得具体而深刻:“实际上‘黑板实验’和‘叙述实验’并不是实验,它们之所以能在教学中起一点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献武 《教育》2008,(2):48-49
“大满灌”是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主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大满灌”教学方式已广受诟病,尤其对职业教育而言,该模式培养出的职教生往往“眼高手低”,使其中很多人无法和市场提供的岗位对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颇为不利。针对这一现状,位于石家庄市的河北经济管理学校对该模式进行了改革,引进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在实践行动和学习知识统一起来的过程中掌握了职业技能,练就了一身实实在在的本领,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相似文献   

17.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 (以下简称“两课”)教学困难之一 ,就是灌输效果普遍不够理想 ,“灌而难疏”、“灌而不进”、甚至“灌而外溢”。其原因是教学实践中将灌输原则与灌输方法片面化、简单化理解。笔者认为 ,正确地认识灌输理论、改进灌输方法并以开放的心态密切注视其它理论对灌输理论的作用与意义是“两课”灌输得以成功的关键。一目前 ,“两课”的灌输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 :一是否定或部分否定灌输理论、作用及其方法论意义。有人认为灌输论过时了 ,它是列宁在 2 0世纪初针对当时工人…  相似文献   

18.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与发挥主体性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坚持“灌输”和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的含义和实质,坚持在灌输中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自觉接受灌输有机统一起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输法”是中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模式,但由于该种教育方法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忽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使德育容易与人的发展脱节,这致使我国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与预定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弥补这个差距,就不能拘泥于“灌输教育法”的成规,而要特别注重思想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实施途径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灌输”式的教育是一种压迫者的教育,是一种使人丧失人性的教育。教育灌输的主要内容是在某些方面不一定靠得住的信仰和价值观,其方法主要是强制性的。学校教育中充斥着有意无意的灌输。为减少教育中的灌输,应尽可能客观而全面地传授给学生正确、可靠的观点,并多与学生进行真正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