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卫芬 《今传媒》2009,(8):51-5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机构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我们身边时时会发生虚假新闻."纸馅包子"、"最毒后妈"、"北大女生国外裸奔"、"华南虎照事件"等一系列虚假新闻,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严重损坏了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导致受众对新闻的信任感降低,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2.
所谓"误导新闻"是指记者依据捕风捉影获取的信息编造出失实新闻,将其见诸媒体,不仅对读者和受众产生误导,还对新闻中写及的个人和单位产生负面影响。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这类新闻。  相似文献   

3.
谭金金 《今传媒》2013,(11):132-133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信息并非无所不能,受众也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要认真揣摩受众心理,对受众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报道。本文从以新闻写作中的细节描写为切入点,对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加以分析,阐述细节描写在消解受众逆反心理时起到的作用,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并树立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类媒体为吸引受众,对相比"硬新闻"更容易被受众喜爱的"软新闻"日益重视.然而,坏的风气随之而来,由于软新闻不像硬新闻那样题材严肃,媒体渐渐模糊了广告和新闻的界限,出现了杂交式文章,不伦不类,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媒体和新闻本身"忽悠"了.  相似文献   

5.
周文 《今传媒》2014,(8):26-28
"报网互动"语境下,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可以尽量弥补各自的缺陷与不足,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达到互利双赢甚至多赢。在"报网互动"语境下的新闻生产过程之中,受众不但是信息的消费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他们既参与新闻初级生产,也参与新闻的再生产之中。在初级新闻生产过程中,受众参提供的某些信息资源可以供专业新闻工作者直接加以利用。在新闻再生产中,受众转发、收藏新闻,与媒体进行互动,甚至对新闻进行改写。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具有非专业性、聚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媒(即新闻传播机构)与新闻受众(即新闻接受者),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结构.从传统意义讲,新闻传媒始终主导着"话语权",媒体扮演的角色类似漏斗,只有经过它的筛选传播到新闻受众的新闻素材,才能够产生传播效应,受到集中关注.但随着电子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日进千里,新闻受众的地位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7.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8.
侯初初 《新闻界》2012,(8):73-75
随着媒体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尤其是新媒体加入争夺市场和受众,促使传统媒体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本文分析了社区媒体的存在空间,提出了发展社区媒体的若干建议,包括开放社区新闻资源,加大社区媒体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转变媒体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11)
为了彰显新闻传播学在记忆研究中应有的专业属性、研究地位与价值主张,应纠正以往媒介记忆研究过度泛化的倾向,以新闻媒体的记忆实践为核心,在明确"媒体记忆"概念与"媒介记忆"概念区别的基础上,回归新闻与记忆这一媒体记忆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新闻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属性的共鸣,指出其共有的事实性、建构性、符号化与可替代性属性是探讨媒体记忆问题的基础。随后将新闻的记忆实践置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组合中,并进一步将时间划分为日常时间和神圣时间两极,将空间划分为实体空间和想象空间两极,通过时间和空间交叉组合中构成的四个象限来分析时间与空间中记忆的新闻。最后,对新闻记忆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新闻过度娱乐化会弱化新闻传递信息的功能和重现事件真相的本质。当受众通过媒体认识外部世界的时候,会妨碍人们看清新闻事件的真相,损害媒介的公信力,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及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1.过度娱乐化的"麻醉作用"对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受众过度沉溺  相似文献   

11.
媒体扫描     
交通广播的发展空间潘力在《受众移动化到媒体移动化——交通广播的发展空间》一文中指出,在新闻传播媒介日益向移动化趋势发展的今天,交通广播作为移动媒体的先行者,面对着手机报、车载电视等新兴移动媒体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16):59-63
本研究旨在考察2010年至2015年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增长,受众对于经济新闻的认知转变与使用动机异同,尤其是社会化媒体大规模发展对此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受众接触经济新闻的主要动机从"了解国家政策变动"转变成"为投资提供参考"。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受众获取经济新闻的主要媒介已从"电视"转变为"互联网"。但是受众对媒体报道的经济新闻信任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当前经济新闻的供给不能满足受众对于信息质量不断升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赵耘曼 《传媒》2018,(12):65-66
"现场新闻"是融媒时代一个重要的创新产品.与传统现场相比,这种现场是真正的现场、全面的现场、受众的现场."现场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产生模式,提升了受众的体验,提高了传播效果,对媒体、受众和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场新闻"的发展,需要在互联网规律下,提高这种产品的理论化水平、提高现有媒介技术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用户参与互动的水平,朝着融合新闻生产平台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新闻报道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在新闻生产层面表现为悬置知识、误读通俗和弱化知识分子身份,在受众层面,表现为过分介入私人领域,忽视受众知识需求、低估受众认知能力,以及质疑大众接受高蹈价值观的能力.新闻“反智主义”倾向是新闻“娱乐化”盛行的重要因素,这两者互相强化,最终导致主流媒体新闻功能的偏失,以及理性商谈意义上的公共文化空间的萎缩.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近几年随着VR技术的迅猛发展,"VR+新闻"报道在我国也迎来了"高潮".从当前传媒行业发生的一次次巨大变革来看,受众在信息传播体验方面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媒体很难再局限于传统的报道方式.不少媒体为了顺应受众的信息需求、市场的发展,而寻找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技术革新.作为一种跨行业、多领域结合的新闻报道方式,"VR+新闻"报道模式正逐步渗透国内媒体,并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被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赋予了受众更多的选择权,不仅是对信息的选择,还有对作为信息承载平台的媒体的选择.媒体如果不给予受众选择,就将面临淘汰.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受众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在继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之后,经济新闻又成为各家媒体角逐、比拼的一个"擂台".  相似文献   

17.
电视民生新闻凭借生活化的新闻内容、叙事方式、主持风格等,拉近了与新闻受众之间的距离并积累了大量的受众基础。然而,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所面临的信息传播生态产生了变化,而对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策略做出探索则呈现出了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对融媒体为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婷婷  沙莎 《采.写.编》2021,(12):105-106
当下媒体环境受到时空制约的属性越来越弱化,数字媒体的发展促使受众在物理环境和虚拟现实中突破了固有空间的限制.以受众的个人生活时间、媒体活动消费时间,以及两个空间的媒体节目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实时收看电视外,其他所有媒体活动都显示了居家空间和移动空间之间数量的相关性.媒体使用形态受到时空和生活时间段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每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所应知的基本常识.然而,在各类新闻媒体每天产生的大量稿件中,不符合客观真实的报道也不鲜见,久而久之,使受众对媒体产生了信任危机.面对广大受众的期待,新闻工作者要以"真实"为第一要求,报道经得起检验的新闻.这就需要从本质上把握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在受众分流的时代,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受众群。即使同质媒体,其受众群也不尽相同。报纸的读者,一般带地域或行业的特点。媒体在对重大事件报道时,既要有人人关心的普遍性的新闻,又要有本报主要读者群特别关注的相关新闻。所以,地方纸媒完全有空间好好经营本地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