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崇尚自然,认为人类非但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与自然界同处于生命有机体之中,故而提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天地与我并生"的理念,高呼尊重自然,"法天贵真",力行"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顺应自然的生态利益标准,表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2.
方勇 《天中学刊》2001,16(1):15-19
郭象的<庄子注>,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庄子学著作,但它在很多方面却修改了庄子的学说一,以"独化"说诠释庄子关于"道"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二,以"足性逍遥"说诠释庄子关于"无待"才能"逍遥"的思想;三,以"寄之人事,当乎天命"说诠释庄子关于"无以人灭天"的思想;四,以"游外宏内"说诠释庄子关于"逍遥无为"、"外内不相及"的思想.故而<庄子注>并不是一部能够如实地反映出庄子思想本来面目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庄子·秋水》旨在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其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 ,阐明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只有从道的角度看 ,万物才是齐一的 ;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 ,唯认识大道的人 ,才能突破一切局限 ;所以无论是事物本身 ,还是人的认识 ,都要因任自然之道 ,“无以人灭天 ,无以故灭命”。课文节选《秋水》开篇第一段 ,阐述了人的认识的局限性 ,本意在宣扬道家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为其“绝圣弃智”张本。依今人认识水平论 ,庄子的“…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提出了"长利"、"大忠"、"公"的观念,代表了功利主义伦理观念在秦的正式确立。"长利"是从国家、天下的角度出发,重视整体利益、普遍利益、长远利益;"大忠"要求绝对忠诚于君主,反对个人之间出于私心的相互忠诚,反对损害君主和统一国家的利益;"公"认为君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必须重视天下人的利益。秦帝国时期宣扬天下国家观念,极力表明秦帝国的建立代表了天下最普遍的利益,对臣民提出了以忠和孝为核心的道德要求,追求长治久安,是对《吕氏春秋》功利主义的实践。功利主义的确立与实践,是对利己主义的反对,是秦伦理思想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创新思想及其设计方法。本文以此为题,探讨了庄子的创新思想;作者认为庄子提出的“人工”与“天工”的关系,“无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的思想,以及“相天”与“合天”的理论,对于今天科学技术的创造性思维,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庄子》文体特征的多样性是庄周的不羁人格的外部表现,《庄子》众体皆备的特点贯注了庄子强烈的主体精神。寓言的大量使用构成了《庄子》文体的最大特色,而非常规的汪洋恣肆的语言和随意赋形又有内在同一性的结构使《庄子》散文具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物化"是《庄子》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视角,历来文人均对之进行了或多或少的继承.苏轼作为宋代的一代大文豪,更是将《庄子》的"物化"视角进行了深刻的继承和丰富的发展,并最终使其成为可以实践的审美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8.
庄子论“道”,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任顺自然。由此生发出了庄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庄子将“道法自然”作为审美的最高原则,强调“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将自然率真之美推为极致;倡导“无以人灭天”,反对任何对自然的矫饰乃至损坏。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6,(6):54-58
《庄子》中"寓名"的使用是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之"非庄化"追求的重要体现。《庄子》中的"寓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假寓名",此类"寓名"总是充满着夸张大胆的想象,并常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一起出现,使得《庄子》中的人物真假一体;一类是"设寓名",此类寓名皆为虚构之名,寄寓更深的含义,也是庄子浪漫风格的突出代表。"寓名"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完美地实现了庄子"非庄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正>庄子一生参悟世事人生,研究万法常道,其哲学思想充满了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深刻见解,蕴含着对教育规律的鲜明认知。用庄子的哲学思想审视政治课教学,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及层次性。一、彼必相异《庄子·骈拇》中说:"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人要想违背万物本性,强求一致,是徒劳无益的。《庄子·至乐》中有一个故事:"昔者海鸟止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与庄子有深刻的渊源。这种渊源不仅表现在王国维在其文章中直接袭用《庄子》的语言以成其文化肌理,还表现在其诗词经常化用《庄子》语汇所呈现出的庄子式的"逍遥"理想,而庄子"无用之用"的观念也在王国维这里滋生了价值评判功能,为其建构现代学理提供了借鉴。这些事实上的关系乃是庄子在王国维这里切入现代文化语境,参与现代文化建设之的据。  相似文献   

12.
<正> 《渔父》在今本《庄子》杂篇中,宋代苏轼即疑其非庄子自作。其理由是: 庄子盖取孔子者,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於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以至老聃之徒,至於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尝疑《盗跖》、《渔父》则真若诋孔子者;至於《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於道。①  相似文献   

13.
《庄子》通篇以寓言为其言说方式,这使其与《老子》明确的区分开来,也使它在科学上、美学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通篇以寓言为其言说方式的原因在于:其身份和职业所造就的语言风格、心性品质和思维模式;对"道"的"本体性、至大性、徐无形"理解和感悟;对语言的主观性、片面性和滞后性等特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庄子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包含独特的思考和视角。庄子所谓“天”有两层意义 ,一是指“自然之天”的自然界 ,另一层则是具有形而上的价值意味的“自然而然”的境况。庄子反对将“天”与“人”割裂开来 ,认为人的一切皆得之于天地自然。“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 ,合则成体 ,散则成始” (《庄子·达生》 ,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 )。因而人类对于自然界应该采取一种恭敬的态度 ,不可恣意妄为 ,任何作为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庄子主张以“道”观物 ,反对以“己”观物。从人的角度来看 ,人与万物是不同的 ,比物要高贵得多 ;但从天地宇宙这个角…  相似文献   

15.
张武慧 《文教资料》2011,(28):66-67
先秦诸子最奇特的著作是《庄子》,其思想、文章奇诡美妙,历史上罕有其比。但在阅读中,学生对其不断追求最高人生境界的思想,那种在人生绝境中实现突围的精神力量认识还是模糊不清。教授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再次引发了作者解读庄子的兴趣,作者和学生共同阅读《庄子》课内课外的一些篇目,对庄子的形象进行了整理归纳,并从形象中更感性认识了庄子独立的人格,清洁的自由的精神;通过质疑讨论更深刻认识到《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对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方式深切关注,通过批评“丧己于物”、“以物易己”,表现了反对将人等同于物的立场。庄子认为“天人”是完美的人格之境,并要求“尽其所受乎天”、“无以人灭天”。“天”、“人”之间的紧张显而易见。庄子以逍遥之论化解“天”、“人”之间的张力。在“乘天地之正”的形式下,循乎外在法则与合乎内在人性相互统一,逍遥则超越了被限定于有所待的存在方式而展现了自由的品格。但同时,庄子又将自由等同于自然,以无为消解目的性,使之对自由的价值内涵未能给予充分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庄子》中的喜剧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论述,揭示了作者造成喜剧性的常用手法及其喜剧性的特征。认为奇诡怪异、诙谐滑稽是《庄子》喜剧性的体现,庄子的笑是苦命者的笑;《庄子》中的幽默,属于黑色幽默;书中大量喜剧性的故事,机锋玄深,雅者足以玩味,辞浅风趣,俗者亦可愉心。最后提出了“究竟可笑的是谁”的问题,是喜剧研究中关乎社会价值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乐”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论题.《庄子》是历史上对这个主题进行系统深入讨论的最早的思想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庄子》论“乐”的伦理学内涵,诠释其理论层级,说明《庄子》以世俗之乐谈处世伦理,以自然之乐说生命伦理,以得天之乐论体道伦理,达成了其思路完整和具有现代意义的关于“乐”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
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是清代研究《庄子》的重要著作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广泛征引前人注庄成果,且大量引用了与他同时代学者的较新研究成果;注重篇章内容的训释概括,且对《庄子》文章结构进行了分析;善于用本校法前后互证,使注解更加深刻,有说服力;大量引用经史子集书证,目的重在释义。王先谦为注释《庄子》做出了重要贡献,《庄子集解》的学术成就对后世研究《庄子》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清代训诂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庄子》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关键,那么其以"道"为核心构筑的审美观则是打开庄子美学王国的锁钥。围绕"道"的审美原则,进一步分析庄子美学中"崇尚自然""等物齐观""格无致至"的审美面向问题,才能深刻把握其理想主义的审美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