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需要“既博且专” ,但“博” ,不可能无所不知 ,“专” ,也不一定强于作者。因此 ,发现并克服盲点 ,拓展知识视野是编辑人员永恒的主题。   一、常见的盲点1.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盲点编辑人员一般是先有自己的专业知识 ,然后再进入出版行业担任编辑。具有一门专业知识并不等于精通该学科 ,也不等于就能完全胜任该学科稿件的编辑工作。如一位学历史的编辑竟然认可了“曾为六朝古都的北京……” ,殊不知“六朝古都”是指南京。又如一位冶金专业的编辑随意将有关混凝土材料学中的专业术语“高炉矿渣”改为“高炉渣”等等。…  相似文献   

2.
人类早期的编辑活动一般为资料、书籍等的收集、整理、汇编,以备可查可考,对编辑自身学养的“专”与“博”无大关涉.而在当代社会,在数字化时代,知识爆炸,学科细化并交叉融合,对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同的岗位和领域,不同的媒介,对编辑“专”与“博”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要想成为博而有所专攻的编辑,需要一个漫长的艰辛的积学酌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编辑的知识盲点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盲点是指一个人尚未掌握的知识点。每一个人都有知识盲点。人之所以会产生知识盲点 ,是因为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 ,一个人即使穷尽毕生精力 ,也只能掌握人类所有知识的一小部分。编辑的知识盲点 ,是指编辑在从事业务工作时存在的尚未掌握的知识点。一个编辑如果对某方面的知识都未掌握 ,意即有大量知识盲点 ,则可说该编辑在某方面存在一个知识盲区。在当今出版界 ,很多编辑的知识结构是既专又博 ,但他们在“专”的程度上往往不如作者 ,在“博”的方面也远非无所不知 ,可以说 ,每一个编辑都有知识盲点。编辑的知识盲点依其内容可分为三类 :…  相似文献   

4.
江华秀 《新闻窗》2006,(5):83-83
有了新闻报纸,就有了新闻校对。勿庸置疑,新闻校对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校对工作特别强调的是博与专。校对工作中的“博”,是指校对人员应具有对汉语语法和修辞等规范用法的知识,以及对古今中外、文言白话、人文自然、天文地理等专业术语的熟练运用,虽不必精通,但须广博。  相似文献   

5.
科技编辑的三足图钉型知识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陶范 《编辑学报》2008,20(5):450-451
21世纪科技编辑的知识结构应该呈现出三足图钉型的结构特征.其知识结构由三维构成,即专、博、新三者的有机组合.专是指精深的专业知识,博是指广博的基础知识,新是指处于前沿地带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将"新"从专和博中分离出来,是因为"新"决定着编辑知识结构的优化程度和新颖化程度,必须予以特别强调.  相似文献   

6.
论编辑的知识结构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作为研究编辑主体的重要内容之一,编辑的知识结构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编辑的知识结构首次提出编辑客体理论和编辑主体理论的概念,认为编辑知识的专应由这两部分组成。阐述了博的内涵,博与专的关系。建议编辑人员以编辑客体和主体理论为主线,通过两者的交叉、渗透和吸附其他知识单元,构筑"π"型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档案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化的实现,档案载体将由传统的白纸黑字转变成电子文本。档案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等项工作都将发生本质的改变,它们难以再遵循过去一些经典的档案学原理。新形势下档案工作需要大量“专”与“博”相结合的新型人才。这种“专”是跨学科的  相似文献   

8.
"专"是编辑创新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目前的出版形势下,这依然是一个十分突出和重要的话题。编辑创新素质的前提是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能做到既博又专,且博中求专。所谓博,就是在一个相对广泛的领域内有比较广泛的知识;所谓专,就是在一个相对窄的领域里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的博,就是在这个领域中编辑的专。编辑只有在业务上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并对某一学科领域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不仅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能把握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素质,这一点尤为重要。在这里,我…  相似文献   

9.
编辑人员,尤其是图书编辑人员,究竟应该以何种专业为专业?应该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平?出版界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编辑人员首先应该专于编辑学,专于出版学。这种专既是博于各种学科之上的专,又是所有编辑人员并不因人而异的专”。因而,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专”(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学概论》第四章第119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这种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诚然,如同教学人员必须了解和研究教学法、教育学一样,编辑人员也必须了解和研究编辑学、出版学。但是,编辑人员所编辑的图书,主要的和大量的毕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领域也越来越广阔,如果没有广博而丰富的知识,靠“单打一”写稿,是无法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通讯员要提高用稿率,有必要锻炼自己成为“多面手”,从中确立中心兴趣,即“杂”与“专”这两者是辩证统一、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只“专”不“杂”,兴趣不广泛,知汉面不广,底子不厚实,想“专”也无法深入,如果只“杂”不“专”,样样平分秋色,到头来时间耗去了,却是一无所获。但是,有一点是可以  相似文献   

11.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当前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将“知识集合”观点引入地方特色文献专藏建设,提出这个知识集合应是建立在“系列化”理念上的个性化。讲求文献的“可获得性”。指出建设地方特色专藏文献知识集合的要素是:“优化知识元素”、“设计合理结构”及“增强功能”。  相似文献   

12.
著名报人范长江在《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说,一名优秀的记者“要有知识,不停地学习,既要博,又要精”。 作为一名一线记者,我们怎样与时俱进,“不停地学习”,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做“杂家”,至少要会一门外语  相似文献   

13.
知识的复合与角色的混合 毫无疑问,专业频道的广播节目应定位在“专”字,专业节目的内容也贵在“专”字。那么,该如何理解专业节目主持人的“专”呢?  相似文献   

14.
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界有很多老前辈讲,编辑是杂家,邓拓同志曾写过专文《欢迎“杂家”》。他们所说的“杂”,都是指编辑本人的知识应该广博。通过实际工作的体验和观察,我们感到,一个编辑知识面广,了解的东西多,对编辑工作确实大有益处。从知识素养广博的角度要求编辑杂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杂”并不意味着杂学无章,不求甚解,更不能把编辑的杂与专对立起来。勿庸讳言,在过去的提法中,对于编辑知识的杂与专,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一般地似乎把侧重点放在杂这一面,即以杂为主,以专为辅。现在看来,对这种理解有重新考虑和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谈谈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编辑的要求是侧重于"博"还是侧重于"专",这是长期以来出版界和编辑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的论者比较强调编辑的"专",主张培养"学者型编辑",而另外一些论者则认为,编辑所承担的稿件五花八门,涉及不同学科,因此不能过分强调编辑的"专",编辑应更强调其"博"和"杂"。由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在出版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在出版内容提供与数字出版结  相似文献   

16.
在挂牌的报团成立之前,不挂牌的报团早已存在并悄生暗长着,它们或专或博的市场攻略对体制内的报团不无启发意义。今天,国内40多家“新科”报业集团齐刷刷地站在了起跑线上,谁能胜出,尚难妄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竞争不讲名份,凭的只是实力。  相似文献   

17.
谈现代图书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川民 《出版科学》2008,16(1):14-17
现代图书编辑应该做到"博"与"专"的有机统一。要做到既"博"又"专",就必须读书、写书、评书。  相似文献   

18.
出版社资料室主要是面向出版社的编辑人员。编辑的知识结构既“博”且“专”。所以出版社资料室既要满足各门类编辑所需又汉有脱离出版范畴的特色,这样就要求出版社资料室的藏书在实用的基础之上,更要“精到”.本文旨在加强出版社资料室藏书精品意识,为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图书做好前期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上海档案工作》2009,(11):M0002-M0002
今年是迎接上海世博会召开的关键年,同时又适逢上海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为普及世博知识.提高民众对上海世博会的认知度,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普及档案知识,上海市档案学会办公室、《上海档案》编辑部、上海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联合举办“迎世博贺馆庆”档案知识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博客,我们还有很多无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只有在多元视角下,我们才会真正地看到博客对于社会、对于文化所将带来的长远意义。而另一方面,博客之美在于“博”,博客之道在于“博”,只有“博”了,博客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