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电子商务中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李志刚 《情报杂志》2006,25(10):35-37,40
在讨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基本上,分析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形式和途径;结合实际和当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理论、技术、方法、工具等,提出了促进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电子商务环境中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向海华 《情报杂志》2004,23(7):75-76
分析了虚拟社区的含义及其增长所带来的商务意义,提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几种知识共享水平的测量方法并分析了知识共享水平对虚拟社区和社区服务供应商的形响。  相似文献   

3.
雷静  吴晓伟  杨保安 《情报杂志》2012,(3):145-150,144
虚拟社区已成为重要的知识共享平台,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研究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本文分析了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社区成员间的人际互动关系和知识关系,构建了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活动背后的知识共享网络,从理论上分析了两种关系间的相关性,然后从虚拟社区公共知识的公共物品特性分析入手,将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看作是产生社区公共知识的集体行动,结合实证分析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网络的结构模式和两种关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解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4.
用户间知识共享对虚拟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SNA)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方法,文章旨在分析SNA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中的应用原理与视角。文章通过详细地分析SNA的适用范围和虚拟社区研究环境特点,论述了SNA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中具有内在的适合性。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SNA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中的应用视角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王傲  刘宝瑞 《情报科学》2012,(9):1328-1333
Web2.0环境下的虚拟社区知识互动交流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个别知识传授者向外传递知识转变为虚拟社区成员全员知识参与的知识共享。本文首先说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形成过程中,知识偏好、知识注意、知识信任对达成知识共享效果的逻辑演绎关系。进而指出知识信任程度成为能否有效实现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鉴于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着技术不信任、制度不信任和人际不信任等问题,试图提出了提高虚拟社区知识信任度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楠  陈详详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9,37(6):1071-1078
通过设置虚拟社区奖励鼓励用户分享知识,已成为众多社区促进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措施。社区奖励对知识共享的影响问题已经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其效果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划分为隐性知识共享和显性知识共享两种类型,探讨了虚拟社区奖励对两类知识共享行为的相对影响及其对隐性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虚拟社区奖励能够显著促进用户的显性知识共享,而与隐性知识共享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愉悦感和自我效能感在虚拟社区奖励与隐性知识共享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该研究结论不仅加深了对虚拟社区奖励对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理解,并且探索了虚拟社区奖励对隐性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对社区合理设计虚拟社区奖励以促进用户的知识共享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与知识管理活动尤其是知识共享的结合,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背景的知识创新与共享模型,探讨社会网络的联结特性和结构形态如何对知识创新与共享的实现过程产生促进作用,最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知识管理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而找出人与人之间隐含的知识分布特点与共享规律,并对如何提高社区知识共享效率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促进网络结构的优化和虚拟社区的集体智慧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促进作用基础上,分析虚拟社区组织成员间开展知识共享所遭遇到的囚徒困境问题,提出通过四种方法来解决这一困境:改变知识共享双方的偏好,使用显性合同,利用隐性合同,进行重复博弈.  相似文献   

9.
针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事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将一个不包含噪声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引入到这个问题中,得到了更符合现实中常见情况的唯一贝叶斯纳什均衡.并分析了虚拟社区知识不共享成员群体大小,虚拟社区成员对知识共享的预期,知识共享的网络外部性和虚拟社区成员个体特征差异等参数对均衡解的影响,得到了很好的结果,较好地说明了近年来我国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在电子商务中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并根据结果提出了该模型的实施设想.  相似文献   

10.
基于SECI模型的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凸显。知识共享能有效地推动知识创新,进而提高创新能力。鉴于国内外虚拟社区的不断发展以及在知识共享上独有的优势,本文认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有利于知识创新,并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到知识创新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楠  陈详详  王海军 《科研管理》2019,40(8):126-134
通过设置虚拟社区奖励鼓励用户分享知识,已成为众多社区促进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措施。社区奖励对知识共享的影响问题已经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其效果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划分为隐性知识共享和显性知识共享两种类型,探讨了虚拟社区奖励对两类知识共享行为的相对影响及其对隐性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虚拟社区奖励能够显著促进用户的显性知识共享,而与隐性知识共享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愉悦感和自我效能感在虚拟社区奖励与隐性知识共享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该研究结论不仅加深了对虚拟社区奖励对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理解,并且探索了虚拟社区奖励对隐性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对社区合理设计虚拟社区奖励以促进用户的知识共享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姜海  周静 《情报探索》2014,(12):1-3
以知识共享为视角,提出应解决网络社区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伪知识传播问题,否则会引发网络社区信任危机、增加知识创新难度、带来知识产权风险;剖析网络社区知识共享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开放、自由、交互的网络环境,虚拟化、个性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Web2.0技术自身的某些局限,知识共享主客体界线的模糊性,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等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动因出发,来探索虚拟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动机的影响,构建虚拟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动机对知识共享影响的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对虚拟社区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对得到的293份有效问卷的样本数据,运用LISREL 8.8和SPSS 17.0进行验证性分析,检验了研究假设。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和个人动机对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对了解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实现基于网络平台的个性化知识管理与服务策略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虚拟社区已成为大众知识共享的主要渠道,识别与分析互联网环境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关键影响因素,对科学评价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效果,促进网络用户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研究法,构建了基于在线用户、知识属性、虚拟社区平台、知识共享情境4个维度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的指标体系;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运用DEMEATEL方法分析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构建并分析因素关系网络图;最后,利用DANP方法确定各指标因素的权重。[结果/结论]识别出知识效用、用户共享意愿、知识质量、信任与认知距离、共享氛围是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张洁梅  马悦杰 《科研管理》2021,42(3):139-149
虚拟社区用户忠诚对于虚拟社区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知识分享行为(知识共享数量和质量)为中介变量,探讨社会资本(信任、社会联结性、共同愿景)和外部动机(互惠动机、声誉动机)对社区忠诚的作用机理,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信任和外部动机通过知识共享数量和质量对社区忠诚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联结性仅通过知识共享数量对社区忠诚有显著影响;信任和外部动机对知识共享数量和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联结性仅显著影响知识共享数量,而共同愿景对知识共享数量和质量均无显著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对社区忠诚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知识共享质量对社区忠诚的影响更显著。该结论为企业重视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分享行为从而吸引和留住虚拟社区用户提供了决策支持,为企业更好的运营虚拟社区并利用虚拟社区获得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赵欣  张之光  向希尧 《科研管理》2018,39(11):132-145
专业虚拟社区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地理分散而志趣相投的人聚集起来,有利于专业人士互动交流、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专业虚拟社区蕴藏了海量数据、信息和有价值的专业知识,成为新兴的知识源,受到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重视;专业虚拟社区倡导开放、互惠的知识共享规范,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知识管理模式,激发了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回顾发表于国际主流刊物的文献,①综述了专业虚拟社区成功,专业虚拟社区知识搜寻、贡献,专业虚拟社区双向使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讨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②构建了专业虚拟社区知识创造模型,将知识创造过程依次划分为知识贡献、知识检验、知识搜寻和价值观内化四个阶段,初步阐释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大众知识、搜寻者角色与贡献者角色互相转化中的知识创造规律。最后,本文指出了新模型中有待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