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敏 《声屏世界》2011,(4):26-26
学者于丹说过:“记者要在草根的立场上,以骨子里的民生情怀。冷静质疑,以悲悯的情怀打造属于自己的调查。”在一些求助帮忙类民生新闻中,记者忽略了人文关怀这一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离“民生”主旨越来越远。首先。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获一等奖的通讯《在“转化”中看多数》,它的显著特色,是在对农村经济“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大量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时,表现了记者的冷静态度。记者并没有把注意力只放在善于“转化”的少数“先进典型”上,而是更多地放在还不善于“转化”的大多数农民身上。这个独特的报道角度的选择,同许多做“转化”的“正面”文章相比,不能不说是冷静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冷静的促进派”,这是我国新闻工作积数十年的实践所总结的经验,也是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术观点。早在35年前,毛泽东对当时的新华社社长兼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的一次谈话中,提出了“记者头脑要冷静”的重要论断。在这段著名的谈话中,毛泽东根据1958年我国新闻工作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站在政治家的高度,用战略家的眼光,以哲学家的语言,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告诫:“做报纸工作的,做记者工作的,对遇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播》2006,(6):27-27
《办报参考》2006年第二期转载《青年记者》的文章《我的“三冷”采写方法》。 文章说,“冷静”、“冷峻”、“冷处理”,是记者在某些情况下尝试过的新闻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词典里对“平衡“一词的解释是: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倾向于保持稳定的情况。 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新闻调查》在对记者提出必须具有专业精神中就包括:冷静、客观、平衡、深入、质疑、人文,同时要求记者做到以下四点: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平等的视角和平静的心态。由此可见,“平衡”不仅是在做人、做事上尤为重要,在新闻报道中更是有着它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是记者职业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获一等奖的通讯《在“转化”中看多数》,它的显著特色,是在对农村经济“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大量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时。表现了记者的冷静态度。记者并没有把注意力只放在善于“转化”的少数“先进典型”上,而是更多地放在还不善于“转化”的大多数农民身上。这个独特的报道角度的选择,同许多做“转化”的“正面”文章相比,不能不说是冷静的选择。通讯中三个问句小标题:是快还是慢?他们为什么不要奶牛?磨不推能自转吗?是记者用启发人思索的方式来谋篇的。在历史发生转变的重要时刻,人们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们能不能适应历史的转变。在这方面,记者、报纸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不会忘  相似文献   

7.
每当公共或正式场合,我和我的同行们掏出“记者”名片交换的时候,我郑重或自得的神色背后都藏着虚弱或羞赧。我常常反问,我,还有我的这帮同事,是真正的、完全的记者吗?我们的工作方式是真正意义的记者吗?冷静思忖,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充其量不过是1/3。抛开“自由职业”的概念不说。我们遇到的第一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农业科技报道强调注重“三性”:“实用性”、“季节性”、“单一性”。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三农”形势的发展,需要农业科技报道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外延不断拓展,对农业产业升级、农民致富、现代农业发展等进行深度介入。因而,在农业科技报道上应体现为新的“三性”,即新闻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9.
谈科技论文的『三性』张行勇刘顺义科技论文的“三性”是指科技论文的准确性、创新性和简洁性。要写好一篇科技论文,完美地表达出一项研究结果,作者需要知道科技论文所具备的“三性”。否则,写出的文章较难达到刊用水平。这是因为科技论文的“三性”是科学研究和科技文...  相似文献   

10.
六热与冷开始当记者时,只凭着一股热劲采写稿件,见报心切。后来,经历了一些沟沟坎坎,碰了一个又一个钉子,才逐渐懂得冷静思考之重要。“记者头脑要冷静”,这是毛泽东同志在30多年前与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同志的一次谈话中指出的,“做报纸工作的,做记者工作的,对遇到的问题要有分析,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态度。……矛盾有正面,有侧面。看问题一定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群众运动有主流,有支流。到下面去看,对运动的成绩和缺点要有辩证的观点,不要把任何一件事情绝对化。好事情不要全信,坏事情也不要只看它的消极一面。”重温这些语重心长的教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6,(2)
对“超大穗热”的冷静思考文/陕西科技报记者靳勇编者按:读罢靳勇的文幸,令人沉思。美国新闻学教授贺亨柏说:“毫不足怪,有能力和良心的新闻记者对已建立的价值和传统智慧所表示的怀疑程度,往往比任何其他行业的成员都较高……任何新闻组织如果对于事实都一直是只作...  相似文献   

12.
亲历式新闻是将记者亲历之事及感悟一起融入其中的新闻形式。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一大批亲历式新闻呈现报端。引领读者走进基层官兵多彩的生活.展现出新闻的亲切真实之美。笔者认为,要写好这类新闻.必须立足“亲历”特点,发挥好“在现场”优势.在增强“一感三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每当公共或正式场合,我和我的同行们掏出“记者”名片交换的时候,我郑重或自得的神色背后都藏着虚弱或羞赧。我常常反问,我,还有我的这帮同事,是真正的,完全的记者吗?我们的工作方式是真正意义的记者吗? 冷静思忖,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充其量不过是1/3。抛开“自由职业”的概念不说。我们遇到的第一大问题,是不得写我认为很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的东西。我曾捧着“请参加工作”的会议通知来到神圣的会场,但会议规定记者只许开会而不得发出新闻(新闻是由一家单位以通稿发出的)。当一个记者参加会议,有所思、有所得而不能写的时候,无疑是痛苦的。还有,我曾被客气地邀请参加某机关新任主要负责人同记者的见面会。这场合对于记者了解该负责人  相似文献   

14.
一张地方报纸要想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取胜,关键是要多出精品佳作,提高报纸质量。所以,办报纸出精品、抓“拳头”、创名牌是很重要的一环。怎样才能使报纸常办常新,精品迭出呢? 本文想结合办报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强化精品“三性”意识 当记者、做编辑和报纸的“老总”们,谁不想出名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善于调查研究,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好的文字功底和新闻敏感,都是一个记者必需具备的素质。我觉得,具有冷静的头脑,也应是记者素质中不容忽视的一条。记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头脑发热。我从自己几次报道的教训中,就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刘明金,是湖北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闻名全省的养猪专业户。可是,他近几年在生产上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曾经由“万元户”变成“负债户”。今年四月下旬,我在一次会议上见到他。由于我多次  相似文献   

16.
最重要的是什么年轻的同行常常问:“作记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社会责任感。”我有一个初看起来是“谬论”的说法:记者这一行,是不负责任和负责任相结合的职业。记者难道可以不负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说,恐怕是如此。我曾在人民日报长期搞经济报...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主持人都把如何生动地告诉观众一个吸引人的新闻故事看作是自己毕生的工作和追求。作为调查性电视新闻节目自然也不例外,在调查新闻真相的基础上,如何绘声绘色地讲个故事,也是节目所倡导的。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界比较著名的栏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调查性新闻报道都借鉴了国外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故事性手法。例如,在《新闻调查》开播初期,有过这样的定位口号:“三性”,即新闻性、故事性和调查性,一个《新闻调查》的选题,应该同时具备这“三性”。正是因为这样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媒记者的基本职业理念是“客观”,尤其关于庭审的报道,记者必须站在控辩双方之外,以第三方的视角,冷静而理性地报道庭审的情形。然而,现在我国一些传媒关于庭审的报道,时不时变成了记者代表传媒对被告进行审判。最近的一例是北京晚报2011年5月19日8版的消息,标题为“诈骗好处费强词夺理说无罪”,这个标题已经表达了报纸对此案的意见:被告有罪,还强词夺理。该消息报道了当天上午北京朝阳区法院审理汪某被诉诈骗黄河水电站70万元一案。案件初审,记者在报道控辩双方的言论时,充满了对被告的斥责。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记者“浮躁“,有人说,记者“解毒”;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难事惑事找记者”。褒贬众说纷纭,版本不一而足。记者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应该怎么当记者,怎么当一个好记者。  相似文献   

20.
李小萌是我非常喜欢的央视女主持人之一。别看她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可她主持起节目来,那种沉着冷静、灵活睿智,却深深吸引着你,令你不忍移目转神。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外表文静,内心火热,文化底蕴深厚的“记者型”主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