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想。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遇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契机,就孕育成《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凝聚成《呐喊》、《彷徨》这两声五四启蒙运动中最振聋发聩的巨雷。同西方启蒙文学家相比,鲁迅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时代中。五四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各阶段高度浓缩的社会:资产阶级刚刚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不能不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启蒙的发展。五四启蒙后期,启蒙思想的主流向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转换,向着社会主义转换,启蒙发生了资产阶级启蒙向马克思主义启蒙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有意识地承接五四启蒙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以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为指导的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启蒙,是不同于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启蒙的另一种启蒙,是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启蒙,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的共同需要。  相似文献   

3.
说到五四的启蒙理性,我们忘不了《新青年》,也不应忽略一个直接策划、参与“五四”行动的学生社团———新潮社。新潮社为《新青年》派的学生所创立的社团,于1918年底成立于北大,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重要阵地。其领袖人物为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顾颉刚、徐彦之等。他们反对科学主义的决定论,试图在形而上学中去追求和建立信仰以指导人生,恢复人的独特感性存在和自由创造能力。为建立这种信仰以达到启蒙之目的,“新潮”选择了宗教和心理学两大渠道。这是一种独特的策略。一宗教一直被启蒙界认为是反科学的,反宗教也一直是“五四”…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的“启蒙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对人类历史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五四”启蒙运动作为中国新世纪的曙光,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沐浴在它的影响之中。前些年,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时候,有些人打出了“新启蒙”这个旗号。名曰“启蒙”,还冠之以“新”,确实曾经迷惑了一些人。然而其后不久,这个旗号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及政治危害,随着从学潮到动乱再到暴乱不断升级,及至被最终平息,终于暴露无遗。但是它的虚妄和实质还有待进一步加以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其根本倾向 ,是人性的启蒙和文学观念与表达的现代化 ,所遵循的价值原则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今天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 ,中国面临这样的现实 ,在物质生活大大“现代化”的今天 ,普遍的人缺乏人的独立意识、崇善的人格追求。甚至连最一般的道德规则都淡漠了。因而需要“五四”式的启蒙  相似文献   

6.
鲁迅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的第一篇反封建礼教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启蒙主义作品。正确地了解这篇小说发表时的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特点,及其在五四前夕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意义,这对于实事求是地评价在《狂人日记》研究中提出的尚有争议的问题,无疑是必要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反封建的战斗中,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从人性解放的要求出发,侧重对于封建意识形态的攻击。鲁迅早在一九○七年前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改良派的斗争中,就已注重为当时革命派所不重视的思想启蒙活动。学习西方文明曾被当作救亡图存之方而受到中国的先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二阶段提倡的“民主”“科学”的内涵较第一阶段有了深化,也是民族救亡向前和向上的发展。从五四启蒙到五四政治运动,不是“民族主义淹没了文化启蒙”,而是“启蒙运动本身救亡目标的实践表现”;从五四启蒙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是“偏离了新文化运动的初始航向,而是纠正了初始目标脱离实际的航向的道路选择”;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超时’的盲从,而是民族救亡在更高水平上的历史选择”,可见“文化断裂论”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重要力量。自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派利用《民报》作舆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其宣传内容之一,并把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宣传介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他们的宣传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首的文化激进青年掀起的一场旨在批判封建主义,启蒙西方近代文化的一场思想革命。《新青年》则为其滥觞,浓缩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成为五四时期进步报刊舰队的旗舰,并影响着后五四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它经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四个变迁。第一个变迁宣扬民主与科学、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变迁鼓吹空想社会主义。第三个变迁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第四个变迁揭开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的启蒙思想既是戊戌维新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又开启了五四启蒙思想的先河。他的启蒙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为指导,以经世致用、爱国救国为目的,表现了创榛劈莽、前驱先路的精神。受时代的局限,黄遵宪始终囿于君主立宪说,没有也不能与封建主义彻底决绝。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之中,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封建主义道德的一个高峰,它对封建道德的讨伐比资产阶级启蒙思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更为深刻和猛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伦理道德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封建主义的纲常伦理与独立、平等、自由原则格格不入。新文化运动的道德目标还是在于建立中国的资产阶级道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原载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0年笫1期,对《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新启蒙》(该学报1989年第3期)一文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新启蒙》一文反复强调和大肆鼓吹“新启蒙”论。认为“五四运动的特色是启蒙”,但“五四前期的启蒙运动没有进行得很充分,出现了紧急的民族危机,因而立即转入救亡运动”。“五四之后,迫于形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卷入‘时政’,因而启蒙难以为继,恰恰是缺点。”文章提出,“近代中国还没有完成根本的启蒙运动,每一次启蒙运动的进行总是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没有解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是浅薄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召唤一次抓住根本、彻底进行的新的启蒙运动。”《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新启蒙》一文提出的问题,涉及到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作用,对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评价,涉及到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真象的了解。在这些问题上,《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新启蒙》一文散布了许多错误的观点和歪曲的言论。这些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的历史和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论证加以阐明,需要对国内外一些论著中的错误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有理有据的分析和批判。基于此,本刊特予转载,以期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启蒙主义经历了从“政治启蒙”到“文化启蒙”再到“诗意启蒙”的流变。启蒙的指向逐渐由外而内(即由“政治层”、“制度层”逐渐转向“精神层”、“文学层”)并最终指向启蒙本身,启蒙的姿态逐渐由贵族式、霸权式转向平民式、对话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一卷称《青年杂志》)有着不同的启蒙策略,由此也导致了启蒙言说方式的变迁:由面对广大底层民众知识启蒙时代的“训喻”式宣传转向了面对“新青年”思想伦理觉悟的“论争”批判式,其文字表述形式也由《安徽俗话报》时期浅近通俗的“白话”回归《新青年》时代的“文言”。  相似文献   

16.
启蒙文学鲜明地在“五四”运动中凸显出来之后,政治精神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压抑着文学中“人”的存在,文革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得到重申,使启蒙文学发生了流变,政治层面上体现出对人主体性的诉求,美学层面上则是对生存之美的审美追求,尤其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启蒙也以新的姿态时人们的生活发生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资产阶级西化论的主要代表,“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早在“五四”前,他就积极参加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提出过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主张。但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提出西化理论,则在“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以后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因此,我们的评论也从这个时期开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对《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对救亡的意识形态批判所包含的革命话语的解构和试图开启的文化现代化目标进行详细地阐释与解读,进而梳理李泽厚与80年代文化逻辑的关系,同时将这一关系放置于50—80年代的历史逻辑中进一步落实。因而“五四”的文化政治、“救亡”意识形态批判、“五四之争”、80年代文化逻辑的转向等构成本文考察的基本问题域。  相似文献   

19.
全盘西化是一种不加选择,毫无批判地全盘输入西方文化使中国资本主义化的错误主张。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依据中国国情,陈独秀选择和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科学,对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则予以批判和摒弃。后期,他选择和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由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基本特征。陈独秀没有主张过全盘西化,“五四”也没有提出过全盘西化的口号。  相似文献   

20.
在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热”中,关于“启蒙”和“救亡”,也算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前期,启蒙居主导地位,“五四”后期,救亡上升为主导,于是“救亡挤掉了启蒙”,从而使“五四”开创的启蒙运动出现了“断裂”,“五四”以来的文化和文学,自然也就成为白茫茫的一片历史空白。这倒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救亡没有挤掉启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