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的反思和坚守──《白鹿原》主题解读沈庆利透过《白鹿原》深层的本文结构,我们不无惊讶地感受到了两个表现得如此强烈却又不那么合谐的音符:文化的反思和坚守。吃惊之余,疑惑的产生是必然的:陈忠实能够把它们协调得很好吗?笔者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走进《白鹿原...  相似文献   

2.
肖洛霍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创作的《静静的顿河》获得了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陈忠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白鹿原》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通过对《静静的顿河》和《白鹿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看到陈忠实在小说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审美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受到了肖洛霍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四妹子》《长袍先生》《梆子老太》等是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品,陈忠实在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独具魅力的秦地物质生活民俗文化。通过对陈忠实小说与秦地物质生活民俗关系的探讨,能进一步了解关中地区其它民俗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每一位作家的作品都体现着自己的风格特色。陕西作家的作品,语言特色尤为突出,其中又以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代表。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使用了原味十足的本土词汇,具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使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色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5.
陈忠实的《白鹿原》自问世以来就被看作是一部“民族秘史”,有着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与关中的地域文化共同塑造了《白鹿原》的精神内核,其中儒家文化对其影响尤为深远。小说的核心人物白嘉轩是传统儒家文化坚决的捍卫者和守护者;小说中最重要的权力场域——祠堂更是完全依照儒家文化所派生出的宗族思想来运行的。儒家文化对《白鹿原》的塑造是全方位的,既参与了其人物性格的养成,又赋予了小说鲜明的历史意识。研究儒家文化对《白鹿原》的塑造,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小说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陈忠实的《白鹿原》展现给我们一个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巨变 ,作品在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方面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通过《白鹿原》中女性的整体形象分析陈忠实等男作家的男权思想。我们认为,《白鹿原》中多角度地再现了一夫多妻制,表现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潜意识推崇;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女人的物性和工具性,并且用美貌、贤良等男权审美标准评判女性,女人的凶死命运也表现了宗法制度仇视女性的价值倾向。《白鹿原》还采用了典型的男性化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8.
白嘉轩是陈忠实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倾注全力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熔铸并寄寓了作者对我们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复杂而深刻的思考,表现了传统文化对华夏子孙的深远影响。白嘉轩从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中走来,经历了关中地区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正质负质在他身上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艺术再现。面对这样一个丰厚、复杂的审美对象,我们很难用一个"好"或"坏"字来进行简单的判断,从而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陈忠实笔下的白嘉轩,是由白、鹿两大牲组成的白鹿原上白家的一家之长。他有高…  相似文献   

9.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尤其是文坛的极大关注。历经荆棘丛生、吉凶难卜的道路终于走上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奖台上,贾平凹浩叹这是“上帝的微笑”,足见出《白鹿原》的艺术分量。《白鹿原》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提供的艺术信息是相当丰富的,但一个令人欣慰的重要信息却被人们忽略了: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以来的悲剧艺术在小说领域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关中人,陈忠实的作品使用了大量关中方言,为我们细致展示了陕西的风俗民情和地域文化。《陈忠实文集》收录了1978——2003年以来陈忠实的小说、散文、言论等不同体裁的作品。本文从读音、释义和书写等方面对《陈忠实文集》中的关中方言词语进行例释,希望可以加深读者对于其作品的理解和关中方言特点、民俗风情以及地域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小说从历史的跨度上囊括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期,写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和两代人的命运史。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里,民主政体处在探索建设之中,封建制度逐步走向没落与解体,社会现实中充满了新与旧的冲突。《白鹿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文化在人的身上所烙刻的印迹,领悟到人、历史、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小说里的主人公是如何在新、旧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中去适应、调和的。  相似文献   

12.
《红旗谱》和《白鹿原》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具有史诗般品格的两部巨著,它们在审视历史、表现民族命运和民族精神、塑造人物形象、探索民族风格方面各尽其妙,各臻其美,但《白》在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等方面又有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3.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92年出版的《白鹿原》是一本长篇小说,它也是我国小说中家族母题叙事中意义重大的文学作品。其重要意义在于在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它是一篇在母题小说中具有人性的救赎和叛逆的模式,而且它还揭示了在我们中国的家族制度崩溃时最常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特别的现象——家族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分流和抗衡。因此研究《白鹿原》的家族母题叙事,完完全全可以从小说里面看出当时旧中国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当时旧中国下面的封建家庭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5.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源》,通篇贯注了一个灵魂,即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拯救得。小说中,理想的人格是儒家文化的人格,倡树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精神,人物的命运是儒家文化的实践,艺术的蕴涵间儒家文化的色彩。一句话,儒家文化的传承性在书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张炜的《古船》描写了洼狸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深刻揭示了家族观念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巨大影响及对新中国发展的羁绊等问题,同时对冲破家族观念牢笼的新中国的发展表达了殷切希望。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光辉的照耀下,出现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尤其是小说创作,在全国传播层面上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长篇小说中涌现出了柯云路的《新星》、《夜与昼》;浩然的《苍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维熙的《北国草》、张承志的《金牧场》、张炜的《古船》、铁凝的《玫瑰门》等力作,中篇小说中涌现出了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石钟山的《军校生前奏曲》、张贤亮的《绿化树》、从维熙的《阴阳谷》、李晓的《厚土》、陈怀国的《农家军歌》、阎连科的《瑶沟人的梦》等力作,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复杂多变的,难以捉摸的,对人性的探究,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古船》通过对每一个人物的塑造体现出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由于历史的规律性与人性的共通性存在异质同构的现象,所以有着内在生命律动的人性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会演绎出真实的、活泼的、强烈的生命表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本文旨在说明《洪范》就是这种真正的文化哲学。在批判了汉儒所建立的《洪范》学模式的错误取向(五行灾异论)后,探讨了《洪范》所蕴含的文化科学的意义:它把传统的宗教经验合理化为伦理文化;它指明了文化的五种物质要素和五种精神要素;它通过对殷代的宗教和政治的历史反思,创立了以“社会公正”为理想的政治哲学。《洪范》成为殷周之际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同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陕西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文学创作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是什么造成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文学创作文化心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造成他们文学创作文化心态差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的浸润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