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热情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根据魏斯曼的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理论模型,认为博士生学术热情的变化是个体、导师和组织三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基于《Nature》杂志2019年针对全球6812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从读博动机、师生关系和院系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博士生学术热情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读博动机对学术热情具有显著影响,秉持学术动机的博士生更容易维持或提升学术热情;第二,不同师生关系下的博士生学术热情具有显著差异,师生关系愈和谐愈能维持或提升博士生的学术热情;第三,院系培养质量越高,愈容易提升博士生学术热情;第四,博士生学术热情变化的影响因素,按程度排序为:师生关系>读博动机>院系培养.因此,要突出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角色.加强招生选拔中对博士生入学动机的考量,提升培养单位的整体学术氛围,将成为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35所高校1746名理工科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导师为院士、长江学者等的博士生在科研产出上具有较大优势,导师为长江学者等的博士生还在科研支持、师生关系和学业压力方面表现出优势。来自导师的直接指导对指导效果影响显著,导师学术身份越高,博士生能够得到的直接指导越少。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与指导效果关系不大,但博士生感到自己的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时会对指导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建议相关部门在遴选导师过程中,除严格坚持学术标准外,还应适当考虑导师的指导能力、指导条件和指导热情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认为博士生教育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部分,博士生导师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在博士生教育过程中,导师应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博士生要求导师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与宽阔的学术视野,并在学风与敬业精神方面发挥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科学院大学23161名博士研究生以及4574名导师的实证研究表明,导师年龄和担任行政职务情况对学生科研绩效有显著影响,导师主持国家级项目数量、项目经费和近年来学术成果与博士生科研绩效显著相关,导师学术地位显著影响学生科研绩效,百人计划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学生科研绩效质量更高。研究结果证明了导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有关键作用,导师的科研活跃度和学术地位对学生的科研绩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借鉴心理学中的激情二元模型,利用38所研究生院高校1729名学术型博士生的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学术型博士生学术激情的总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博士生普遍存在学术激情不高的现象;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其和谐学术激情显著高于强迫学术激情;院校类型以及学科专业对博士生的学术激情有一定的影响;性别因素、婚育状态、年级、读博方式对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均无显著影响;导师指导对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均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高校学术型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博士生是从事学术职业的主要后备人才,探明影响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因素具有现实意义。调查发现,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博士生对于学术的兴趣及喜好程度,终生从事学术探索工作的学术志向,导师的影响,对学术环境性质的判断和对学术工作是什么的判断等。持续增强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向心力,必须培养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持久兴趣,加强博士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发挥导师队伍的引导力量,规范与优化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7.
博士生学术成长及导师支持间的关系已成为博士生教育培养不可忽视的关键议题。基于文献梳理,设计了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导师支持的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探究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导师支持的现状特征及路径关系。研究发现:在现状特征层面,博士生学术表现及导师情感支持较差,博士生学术成长及导师支持在性别、年龄及年级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在路径关系层面,导师的情感支持可直接正向影响学术支持、学术态度及学术表现,学术支持可直接正向影响学术态度、间接正向影响学术表现,学术支持、学术态度为情感支持、学术表现间的中介变量。为改善导师支持以及促进博士生学术成长,提出相关建议:基于博士生学术成长的群体差异,应分类优化导师支持策略;要营造心理关爱与精神激励共存的培育环境,优化导师情感支持机制;应着重学术规划、个性化指导与资源协助,完善导师学术支持体系;要关注学术毅力、自信及兴趣培育,助力博士生学术态度的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进入博士生教育大国行列,如何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博士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可以通过构建良好学术生态环境是高校健康发展重要基石的观念,把牢导师遴选关和博士生录取关,抓好博士生专业课教育、公共课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完善博士生学术创新机制、学术交流机制、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监督机制,进而构建良好的适合博士生成长的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的调查数据,综合审视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对不同职业路径的准备情况,比较分析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对各类职业准备的影响,以回答哪些培养因素更有助于博士生为产学贯通型职业做好准备这一核心问题。研究发现: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博士生群体对博士生教育为产学贯通型职业和非学术职业做好准备的评价均较低,而对博士生教育为学术职业准备的评价均较高;不同类型职业准备的影响因素在全球博士生群体内部呈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影响产学贯通型职业准备的因素有导生关系、导师外他人指导、科研合作、职业指导、社交环境、读博动机和时间安排;不同类型职业准备的影响因素在全球和中国博士生群体中也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适应多元化职业发展的“多才多艺博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展示了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的培养现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涵盖“入口–环境–投入–发展”的综合性分析框架,实证考察前沿交叉学科平台的博士生培养成效。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学科,交叉学科平台培养的博士生在读博动机、组织支持、学业投入与学术职业社会化等领域均具有优势,但在学术成果产出方面略有不足。延伸分析发现,导师支持的缺位是学术成果产出不足这一现象背后的症结所在。故此,前沿交叉学科平台亟待构建高质量的全职导师团队,为博士生培养提供充足师资支持。  相似文献   

12.
认为博士生学术交往包括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交往、博士生与院系其他教师的学术交往、校内博士生同辈的学术交往和校外学术同行的交往四种类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博士生的学术交往网络比较局限、学术交往活跃度较弱,整体上呈现出组织内学术交往活跃,组织外学术交往缺乏的特点。在学术交往对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方面,学术交往主要对博士生内隐性的科学思维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博士生科研产出不具有显著影响。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同行学术交往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此外,相较于师生之间的学术交往,同辈学术交往对博士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更大的影响,但对原创性能力和研究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略弱。  相似文献   

13.
时间投入对博士生学术能力产出究竟是正向促进还是过犹不及,目前尚缺乏基于大规模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使用2019年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培养模式下,博士生时间投入与学术能力产出的关系。研究发现:对全球整体而言,适度的时间投入能够提高博士生的学术能力产出,特别是在双强模式下投入时间越多,学术能力产出越高;但高度时间投入在学徒模式和散养模式下对学术能力产出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在孤独模式下这一促进作用甚至消失。对中国博士生而言,双强模式下时间投入越多,学术能力产出也越高;在学徒模式下只有高度时间投入才会显著促进学术能力产出;但在孤独模式和散养模式下时间投入对学术能力产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博士生的学术经历和学术志趣对科研能力增长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不过很少有研究能够综合考察不同方面的学术经历以及学术志趣对科研能力增长的预测作用。基于1286份博士生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探索,结果发现:(1)博士生的学术志趣对科研能力增长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超过了前沿涉猎、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等学术经历的预测作用;(2)导师指导是对博士生学术志趣正向预测作用最大的变量;(3)与人文社科博士生相比,理工科博士生的学术志趣与科研能力增长具有更强的关联;(4)学术志趣在前沿涉猎、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等学术经历与科研能力增长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上述结果支持了学术志趣在博士生学术训练中的重要性,而导师在博士生学术志趣的激发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调研访谈、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基于博士生学术成果质量的视角,结合高校博士生培养现状,建立了一套博士生导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国某研究型大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术产出状况;构造了以学术研究投入时间、国内国际会议报告、与导师交流频率为维度的学术活跃度概念,并利用负二项分布的回归模型,证实了学术活跃度与博士生学术产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博士生教育环境和氛围,通过提高博士生的学术活跃度,进而提高其学术产出,这对提高我国博士生教育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文章探讨了全球博士生师生关系满意度现状,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总体上,全球博士生师生关系满意度水平良好,但中国博士生师生关系满意度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第二,博士生的个体特征对其满意度的影响显著,男性、在本国学习以及独立程度高的博士生满意度更高。第三,导师的学术指导、培养条件支持及情感支持均对博士生满意度的影响显著;导师提供的学术指导越多、学术能力支持越大、科研控制支持越大、心理健康支持越大、越认同学生的研究,则博士生对师生关系就越满意。第四,导师认可是影响博士生师生关系满意度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选取了博士生培养投入和过程环节的关键要素,考察导师学术背景、导学关系提升博士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影响机制。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材料学科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博士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导师学术背景对博士生发表论文具有显著影响,海归导师指导的博士生在SCI一区和三区发表论文的数量更高,而在二区发表论文的数量则与本土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没有显著差异;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发表亦有不同影响,权威型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在SCI一区发表论文数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其他类型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在SCI一区发表论文的系数皆为负。进一步分析导师学术背景与导学关系的交互效应后发现,海归导师对博士生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具有独立的正向效应,且海归导师并不依赖权威型导学关系,而是通过合作型导学关系促进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高校应重视提升博士生导师学术背景的多元化以及导学关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博士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高校科研产出的重要贡献者。然而,博士生从“学术学徒”到“独立研究者”的蜕变过程,必定要借助来自外界的经验丰富的同行们的学术指导、交流、共享和帮助。那么,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学术互动对博士生培养质量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运用标准负二项回归对“中国博士生毕业调查数据”的全国61所高校8207份博士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和质量”和“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与质量”均对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次和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基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内容,利用1322份学术型博士生样本数据,对导师指导与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博士生对导师在学术方面的指导比较认可,但在博士生职业发展建议、科研补助等个人关怀与支持方面的评价偏低。研究还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导师在培养学术创新能力、优化培养条件、注重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表现均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科研活动投入时长和科研项目参与数量也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