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世华  岳旺 《内江科技》2009,30(6):12-12
运动性疲劳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疲劳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但对运动疲劳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运动疲劳机理方面先后提出了:外周疲劳——肌肉疲劳链;收缩和电传导疲劳间关系-突变理论;运动类型与疲劳;运动疲劳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本文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谭健  顾颖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213-213,300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科学的研究热点,各国学者在该研究领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因为阐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对于探索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力求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作较为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3.
刘鹏程 《内江科技》2009,30(11):17-17
研究发现,运动中体内氧自由基的大量增加是引起运动性疲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自由基引起机体疲劳的理论角度,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做一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紫苏叶多糖对力竭游泳所致运动性疲劳小鼠的保护作用,阐明紫苏叶多糖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力竭游泳模型,并测定应用紫苏叶多糖后小鼠达到力竭所需的时间以及肌糖元、肝糖原、血糖等指标。结果:紫苏叶多糖能明显提高运动后大鼠体内肝糖原、肌糖原等指标。结论:应用紫苏叶多糖有利于加速清除某些导致疲劳代谢物质,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延缓疲劳的发生,加快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外源性抗氧化剂的补充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得出外源性抗氧化剂补充量与运动型疲劳抑制的关系模型,指导训练康复治疗。方法:构建外源性抗氧化剂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数学关系模型,通过外源性抗氧化剂的补充,分析对过度训练导致运动性疲劳病理观察情况。运动员进行运动性疲劳训练中的外源性抗氧化剂补充统计值,通过分析运动性疲劳承受肌免疫细胞的刊过氧化酶SOD和CAT活性以及生理盐水等指标,进行差异性统计,构建统计模型,观测其差异性特征。结果:通过外源性抗氧化剂补充,计算运动性疲劳抑制指数,能有效对过度运动训练损伤导致的运动性疲劳等并发症实现诊疗。采用该关系模型,肺动脉收缩压有82.6 mm Hg改善为92.0 mm Hg,肺动脉舒张压有44.9 mm Hg改善为50.3 mm Hg,展示了较好的性能。结论:外源性抗氧化剂的补充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关系模型定量分析准确,通过外源性抗氧化剂补充能有效对运动性疲劳进行抑制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李平 《内江科技》2009,30(9):39-40
中枢因素对疲劳的影响已经成为运动疲劳研究的重点领域。运动时血液色氨酸和支链氨基酸浓度比值改变,色氨酸转变为5-HT,5-HT浓度升高进而引发倦怠、食欲不振、睡眠紊乱等疲劳症状。本文对中枢神经递质5-HT导致运动性中枢疲劳发生这一假说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闲话视疲劳     
<正>1什么是视疲劳人们在打篮球、羽毛球等或健身运动、走远路后,感觉胳臂、腿痛、腰酸背痛,这是因为胳臂、腿、腰部肌肉疲劳引起的。我们的眼睛也一样,长时间写字、阅读、使用电脑、手机,眼睛也会疲劳。如眼睑沉重,眼干涩、灼热,异物感等,继而发生视物模糊,看不清小字和细小物体,甚至发生头昏头痛等。肌肉疲劳后,休息休息酸痛就会消失。正常人的眼睛疲劳后,闭目稍事休息,症状即可减轻和消失。但是,如果阅读不到半小时就出现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访问调查等方法,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从篮球运动员疲劳的特点出发,运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等理论,对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从中医药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凯  李芬  刘继权 《内江科技》2011,32(1):169+147-169,147
随着当今竞技健美操训练和比赛任务的加重,运动性疲劳的产生越来越频繁。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将会破坏运动训练的系统性、连贯性,从而影响训练和比赛的成绩,并给运动员带来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痛苦: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并给予正确的对待,将会使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掘,为其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根据竞技健美操的能量供应和运动特点对竞技健美操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进行了分析,以便对竞技健美操运动性疲劳有更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性疲劳既可以发生在直接参与运动的部位,主要涉及骨髓肌以及与神经相联系的部分,也可以发生在控制运动的中枢部位。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威  杨建昌 《内江科技》2010,30(1):32-32,91
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也成了普遍现象。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生化机制对于提高运动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对运动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作一些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与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篮球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的能量供应特点及承受大负荷的肌肉部位进行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分析,阐明了篮球运动训练及比赛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提出了一些消除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行之有效的办法,包括中枢疲劳及外周疲劳的消除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酸堆积后肌肉疲劳适应度分解速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个运动后的人员进行乳酸堆积后疲劳适应度分解状态分析,获取上述患者的运动时间、运动种类、运动强度,针对不同运动者进行疲劳适应度分解测试,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在进行不同运动的人群中,血压、性别、年龄、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是影响肌肉疲劳适应度分解速度的最主要因素。结论:在乳酸大量堆积后,人体自身机能是影响肌肉疲劳适应性分解速度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不同疲劳度的肌肉具有不同的能量蓄势,两者之间关系建立的难点在于如何采用详细的评价方法,对不同情况下的能量蓄势进行精确描述,为肌肉疲劳度在不同情况下的能量蓄势提供一定的参考。在肌肉疲劳原理与能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人群的肌肉疲劳适应度进行分解分析,通过对不同运动种类运动疲劳和不同疲劳条件下的能量蓄势不同性质分析,详细给出不同情况下的能量蓄势评价结果,由于统计分析的方法涵盖了不同范围,具有相当的统计代表意义,所以,此方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双肩负重是常见的携物行走方式之一,针对人体负重行走时肌肉疲劳情况的研究十分重要。本研究分析背负背包行走对背部肌力下降程度及自觉肌肉疲劳的影响。实验是以两种不同的背负背包方式、3种不同的负荷重量比率以两种不同的速度行走于跑步机上,持续时间为10 min,记录实验前后的背部肌力及实验后的主观疲劳评分。研究发现,背负背包方式、行走速度和负荷重量比率均会显著影响背部肌力下降幅度及主观疲劳评分。本研究还建立了主观疲劳评分(RPE)预测模型及男女背部肌力预测模型,以量化背物行走时背部肌力与主观疲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朱坚 《科教文汇》2009,(4):288-288
运动性疲劳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本文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特殊营养补充品对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加速机体的恢复,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负荷运动骨折致骨骼坏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调节激素生长刺激治疗方案。方法:分析2013年9月~2014年1月收治31例超负荷运动骨折致骨骼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超负荷运动骨折致骨骼坏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调节激素生长刺激治疗方案。结果:31例患者骨骼坏死后早期表现为骨骼受伤部位不适、神经疼痛等,逐渐出现意识变差、神经系统压迫性受损的表现,予早期骨骼固定、骨骼按摩、骨骼触感恢复及骨骼神经恢复等治疗,通过激素生长刺激作用,调节激素对于人体的刺激,使得坏死骨骼生长,31例患者住院1~40 d,11例好转,13例骨骼坏死部分恢复,2例骨骼坏死全部恢复。结论:超负荷运动骨折致骨骼坏死有很强的破坏性,临床表现为骨骼和相关神经衰竭,恢复率低,目前暂无特效调节激素生长刺激治疗方案,及早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早期多次骨骼触感恢复或加骨骼神经恢复、大剂量激素的应用对骨骼坏死的救治和改善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昝登良  吴云龙 《科教文汇》2009,(19):285-286
散打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中身理、心理负荷强度大,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机能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本文试图通过运动性疲劳产生原因的分析,对运动员如何采取合理的膳食补给来减轻疲劳,尽快消除疲劳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付明  张国钢 《科教文汇》2010,(6):136-137
疲劳是一种主观感受,表现为暂时性人的工作能力的下降,经过休息调整能得以消除。文章主要结合竞技体育训练方面的实践,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的方法,在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判断基础上,论述营养补充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作用。营养补充消除法方面的研究能够提高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管理人员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以便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与竞赛。  相似文献   

20.
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以来已多年,许多著名学者从多角度去探索疲劳产生的机制,研究消除疲劳的方法,但都没有给出一个公认的看法,拟从短跑项目的运动特点,产生疲劳的生理机制和消除疲劳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短跑项目的运动性疲劳消除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