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文学直接作用于政治。文学如果没有娱乐性和审美价值,那么它将不再是文学。本文通过对汉代、南宋、明代的文学中的娱乐精神进行分析,来阐述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其文学都具有娱乐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具有多重功能,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又具有对小说功能进行评价的责任,因此,中国小说评点派诸家对古代小说的功能问题多有议论,且不乏真知灼见。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是古代小说的两种重要功能,对此,古代小说批评者们作出了种种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属于审美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功能。对文学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的过程,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最常规的功能,它包括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考察中国古代讽刺诗的审美情感基调(凡本文论及的基调均指情感基调),是研究中国古代讽刺诗审美特色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讽刺诗,特别是政治讽刺诗的情感基调直接影响着诗作的审美效果;直接影响着诗作的社会功能。本文就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基调的主要内涵及其内在联系和基调的主要外露形式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的起源来看,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文学源于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即传统的"文以载道"。这里的"道"也就包含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娱乐  相似文献   

6.
民族融合时期浓厚的歌舞游戏风气,使某些娱乐性的古俗得以保留、复活,使本来庄重的典礼变得轻(?) 并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氛围和历史环境,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娱乐功能。它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由纯语言艺术向综合艺术回归,使文学在一段时间里脱离政治功利的框架,削弱了封建道德对文学的制约,所有这一切,都为古代文学审美效应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强化了古代文学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7.
泰山文学的价值:一是其文学本体的艺术价值,表现为其独特的审美形态、多样的艺术形式、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二是历史价值,表现为文学史价值、历史学价值。三是文化价值,包括古代政治文化价值、宗教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四是社会价值,包括教育价值、旅游经济资源价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位,而着眼于政治教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审美价值,突出文学的功利性。受此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作家自觉地以政治伦理作为小说的审美定位,以此去观照人生、反映社会现实。中国古典小说以政治伦理为审美定位,对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使之形成古典,小说的民族传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使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多停留在伦理道德审美的层面上,导致作家审美思维狭窄,作品立意浅露,故事叙述充满浓厚的说教味,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从而降低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探讨儒学文学观念对古典,小说审美定位的影响,对指导古典小说的艺术审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体,而着眼于政治教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审美价值,突出文学的功利性。受此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作家自觉地以政治伦理作为小说的审美定位,以此去观照人生,反映社会现实。中国古典小说以政治伦理为审美定位,对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使之形成古典小说的民族传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使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多停留在伦理道德审美的层面上,导致作家审美思维狭窄,作品立意浅露,故事叙述充满浓厚的说教味,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从而降低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探讨儒学文学观念对古典小说审美定位的影响,对指导古典小说的艺术审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中西方对于文学功能认识的基础上,历史地考察中国社会现实,认为在中国文艺理论思想发展过程中,对文学娱乐功能的认识在文学功能系统中地位经历了由被忽视排斥到正视重视的转变,经历着由边缘向中心的位移。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在于政治文化传统的建构性作用。并认为文学娱乐功能有其合理合法性,不必将文学娱乐视为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11.
咏物诗的兴盛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苑中独树一帜而又冷艳已久的一朵奇葩。它导源于《诗经》,产生于魏晋,繁茂于南朝,而极盛于唐代。它的兴盛,虽与政治斗争、社会风气有关,而更重要的,则须从文学的自身发展与人们的审美活动上去寻求原因。咏物诗既有审美价值,又有认识价值和功用价值。全面评价咏物诗的价值,对于认识文学的特质与功用,无疑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中西方对于文学功能认识的基础上,历史地考察中国社会现实,认为在中国文艺理论思想发展过程中,对文学娱乐功能的认识在文学功能系统中地位经历了由被忽视排斥到正视重视的转变,经历着由边缘向中心的位移。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在于政治文化传统的建构性作用。并认为文学娱乐功能有其合理合法性,不必将文学娱乐视为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13.
尽管文学遭遇了困境,但这决不意味着文学功能的丧失。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启蒙认识功能、审美娱乐功能,以及作为文化母体培育和滋养诸种文化类别,发展人类智慧的功能是永恒的。文学是"为人"的事业,同时也是"人为"的事业,其存在境况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类自身。应当采取政府财政扶持奖掖、文学制度革新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以促进"文化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卢兰 《钦州学院学报》2015,(1):22-25,83
汉晋乃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和赋体文学自身的演进,汉晋音乐赋的艺术成就及其对音乐的审美感悟和阐释也在与时俱进。就历时性言,《文选》音乐赋反映了汉晋音乐审美倾向经历了由道德政治教化功用到艺术审美愉悦感受的变化;就共时性言,汉晋音乐赋表现了汉晋人音乐审美的丰富文化内蕴。认识汉晋音乐赋中音乐审美的历时性变化与共时性价值,有助于了解《文选》音乐赋及音乐审美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6.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一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一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丈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审美主体意识在古代表现为“小我”和“大我”的对立统一,西方则表现为“有我”与“无我”的对峙相合。进入现代以后,西方审美主体意识发展呈现为人文价值内涵不断增殖的过程,中国在求索主体意识独立的过程中追赶着西方现代文学审美思潮。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文学审美的独立自觉的根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周博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3):43-46,50
对教育功能的重视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这种传统在极左思潮泛滥的时期被强调到极致,文学因而沦为政治教化的附庸和工具。新时期文学拨乱反正,却又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一些作家和批评家忽视甚至排斥文学的教育功能。需要对文学的教育功能进行重新审视。文学的审美功能固然重要,但它却不能脱离认识和教育功能而存在;文学的教育功能不是游离于审美功能之外,而是寓于审美功能之中;文学的审美和教育功能不是简单机械的相加,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琴"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本文试以《西厢记》、《玉簪记》、《琴心记》为例,从人物环境构造、结构情节和主题建构方面探析"琴"意象在才子佳人戏曲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价值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以什么为中心?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迄今为止绝大多数文艺理论书籍、教材,都认为文学只有认识、教育与娱乐(或审美)三种价值,而且基本上是三元并列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既未注意文学价值的特殊性(突出文学的审美价值的中心地位),又把文学的多方面价值简单化了。我认为,文学的价值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审美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关系,是作品对读者的有用性与意义,即一种主客体间的审美效应关系。文学价值就是这样一个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